APP下载

破而立新,嬗变创优

2021-02-21武海云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武海云

【摘 要】新课程改革,旨在突破陈规旧制,废除弊端法制,在变化中创新,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历程中,仍有一些科学教师观念滞后,教法陈旧。文章阐述了新时期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若干转变。

【关键词】核心素养 生命牧者 创境诱思 激疑生惑 评价育人

新课程改革,旨在突破陈规旧制,废除弊端法制,在变化中创新,以使学生得到更好发展。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历程中,许多教师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观念滞后,教法陈旧。最难改变的是人的思想观念,观念的转变是其他方面变化的前提与关键,作为新时代的科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让自己做出改变,顺应课改潮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品质,培育时代新人。

一、变三维目标为核心素养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如今的核心素养时代,教师为学生想得越来越多,考虑得越来越长远。在应试教育年代,知识是唯一的目标,分数是重要的指标,以分数论成败是当时的唯一评价标准。再到后来,人们发现培养出的大多数学生虽然高分却低能,这才认识到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方面出现了问题,意识到目光的狭隘与短浅,于是大胆变革,素质教育应运而生,教育教学目标由一维变成三维,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指向关注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

大家也许会认为三维目标已经够全面、够合理了,其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催生了人们教育思想观念的再度变革,如今的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变革已全面展开,教育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指向适应终身发展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回归到立德树人的轨道,教学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核心素养理念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一种变革与超越。作为科学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科教学目标,抓住学科核心素养,发挥学科育人功能,让教学指向立人、立身、立根。譬如,笔者将《珍惜水资源》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道水的用途及其有限性,了解水资源的匮乏原因;(2)通过活动认识到水资源的稀少;(3)领悟到地球水资源的短缺及节水的迫切性;(4)掌握节水方法,学会保护、节约淡水资源,自觉进行节水行动。这些目标涉及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层面,指向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培养。

二、变生命纤夫为生命牧者

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给学生传授知识,是学生生命的纤夫,拉动学生向前进。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师,是“唤醒点燃鼓舞”,是学生生命的牧者,把学生带到“水草丰盈”处,让他们自由活动,自己去寻找“食物”,汲取丰富的养分。

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转变角色,变生命纤夫为生命牧者。“牧者”即放牧之人,放牧核心是“放”,作为学生的生命牧者,教师应树立生本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展,这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要主动让学,适当放手,要解放学生,放飞学生。教师要带领学生跳出书本、教室、校园这些狭小的空间,要引导他们走向生活牧场,在这片大天地中“觅食”和“活动”,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张扬个性。

教师在“放牧”的过程中,不能不闻不问,要对学生守望相助,不能让他们“乱跑”,不能使他们“迷路”。譬如,在教学《土壤的成分》一课时,笔者没有给学生提供现成的土壤,而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学生拿着小铲小桶,到自然界中采集土壤。在此过程中,笔者适时引导观察,相机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学生与土壤零距离接触,在亲手操作中感知体验,教学变得真实而真效。在研究土壤的成分时,笔者没有向学生机械灌输,而是采取“玩中学”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放大镜、纸巾、水等工具材料边玩边学。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笔者当好引路人,引领学生观察、比较、实验、分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了土壤的成分,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变设境激趣为创境诱思

李吉林老师创造的情境教学法深受教师青睐,他们在教学中设置情境,将学科教学内容融入具体形象的场景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他们会在导入环节创设生动的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其实,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不能只关注学生的一时之趣,而要关注学生的持久动力。创设情境不仅仅是为了激趣,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持续性。问题是思考的发动引擎,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好的问题不仅诱发学生思考,而且让学生产生寻根刨底的意识,使学生持续不断地沉浸于探究之中。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方法,变设境激趣为创境诱思,在情境激趣的同时达到诱思的效果。

创设思疑情境,可以将科学问题融入具体情境之中,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点燃学生的思维,用悬疑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有些教師喜欢采用“听声音猜物体”活动导入,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从而导入“声音的产生”这一教学主题。其实,笔者不太赞成这种观点和方法,直观性、体验性都比较欠缺,无论是激趣作用还是引思效果都不太好。笔者在教学该课时,设计了一个“乐器大合奏”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木鱼、小鼓、碰铃、铙钹等乐器,邀请几名学生各选一种乐器,根据我的指挥动作,开始演奏和停止演奏。音乐虽然不够优美动听,但学生非常开心,这样不仅提升了激趣效果,而且增强了感知体验,同时激发了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乐器一敲就发出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接下来,我就借助这些乐器引导学生展开了对声音产生原因的探究。

四、变释疑解惑为激疑生惑

传统科学教学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无论是新知的教学,还是知识的巩固,都是以解决问题为指向,以练习为主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是为学生答疑解难,或者是引导学生释疑解惑,而很少对学生激疑生惑,极少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主解决问题。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提问者,学生是回答者,学生没有提问权,只能被动学习。因此,学生的思维都是被动的、封闭的,学生毫无批判意识与创造意识,他们的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永远得不到发展。智慧型的科学教师不仅仅关注提出好的问题,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提问。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科学教学,应变释疑解惑为激疑生惑,设法激发学生思疑,催生学生疑惑,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去探究,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解决问题。

激疑生惑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巧妙揭示悬疑问题;可以设置思考障碍,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可以将错就错,以误激疑促问题;可以借助歧义问题,引发学生批判思考,激发学生争论辩驳。例如,在教学《鸟类》时,在探究了鸟类的共同特征后,笔者对学生说:“有一种叫蝙蝠的动物经常在天空飞舞,有谁见过这种鸟?”“我见过,它还会吱吱叫呢!”甲同学迅速作答。“老师,你说错了,蝙蝠不是鸟!”乙同学质疑。就这样,学生在争论中对鸟类的特征又有了深刻的认识。

五、变评价促学为评价育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基本做到了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而且设法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评价就是促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许多教师借助赏识性评价激励鼓舞学生,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评价几乎只承载了唯一的促学功能,显然,这是对评价的误解,这种认识太片面、太狭隘了。激励促学只是评价的功能之一,除此之外,评价还具有鉴定、导向、诊断、调节等多种功能。

核心素养理念背景下的评价,不能局限于激趣促学,而要提升评价的境界,要关注评价的育人功能,既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习得等学习情况做出判断,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观念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鉴,以借助评价育人,真正体现立德树人主旨。譬如,在教学《珍惜水资源》时,在讨论“若是缺了水将会怎么样”问题时,学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笔者这样评价:“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在观看了“我国水资源分布”视频后,有学生说:“我国水资源总量看起来很多,但人均量很少,如果不节约和保护,将来也会发生用水危机。”“你说得沒错,你的忧患意识很强,那我们该怎样做呢?”笔者边评价边将学生引入对节水方法的讨论。笔者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从关注评价促学转变为关注评价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的观念哪怕发生最不起眼的变化,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春意。变化虽然一时让人难以接受,却能让人更加成熟。不破不立,让我们在科学课堂中破而立新,嬗变创优,以实现科学教学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