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内卷”现象的审视与三重维度消解

2021-02-20甘靖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甘靖源

摘   要:基于“教育内卷”现象带来的严重教育焦虑,学校需要转变育人观念,回归教育本质,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家长需要摆脱“唯分数论”,把握好“成人”“成才”的标准,努力挖掘孩子的潜能。除此之外,家校需要利用好合作平台,共同指向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育内卷;焦虑消解;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36-0021-03

一、 “教育内卷”的概念界定

“内卷”是个舶来品,意思为“转或卷起来”,和这个词类似的词有“进化”和“革命”。经过对比,“进化”是社会形态、经济形态或生命形态的发展模式,“革命”是突变的模式,而“内卷”则形象地表明了一种停滞甚至是衰退的状态。

“内卷”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而将其带到学术领域的是人类学家格尔茨(Geertz.G.),他把该词用于解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农业生产模式,该地由于人多地少,大量劳动力不得不投入到增收有限,但细节却又不断精致的水稻生产中去。学者黄宗智将该词引入到华人学术界,他分析了乡村经济和社会变迁,指出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极易形成一种“增加单位土地劳动投入反倒会降低边际回报”的封闭增长模式。此后,“內卷”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研究领域,用来反映“有数量增长而无实质发展”的停滞现象。

教育领域中的“内卷”指“教育投入越来越高,教育的价值却在降低”。对于学校而言,师生所投入的教与学时间越来越长、个体精力损耗越来越大,教与学的效率反而在降低,长此以往可能造成学生学习效能感、师生个人价值感的下降;对于家长而言,教育投入越大,教育回报反而会持续下降。

“教育内卷”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尽管政府为缓解乃至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充分供给问题付出了努力。除了客观原因,主观性资源短缺也是造成“教育内卷”现象的重要原因,比如自媒体的夸大宣传、家长群体的相互攀比等。因此,消解“教育内卷”,需要久久为功的社会合力。

二、“教育内卷”现象的三重维度消解

(一)学校维度:落实“三观”

1.树立正确的素养观:从 “育分”回归“育人”。学校教育的目标始终需紧紧围绕“到底要培养怎么样的人”展开,针对此问题,世界各国也在积极探寻问题的答案。例如:美国与日本提出了“21世纪能力”,欧盟提出了8项“核心素养”,新加坡推出了“21世纪素养”,我国也于2016年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符合时代精神,它确定了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具有指导性作用。与此同时,教师要从传统培养学生记忆、应试能力等的低级素养转向培养学生审辨思维、学习能力等的核心素养。众所周知,核心素养虽内隐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依附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但却能对外显化的学习结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同“冰山模型”,其显性学力只是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隐性学力则是冰山深藏的大部分,隐性学力支撑显性学力,并促进其发生改变,因此这两者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相互整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等的隐性指标往往被牺牲来成就学业成绩这一显性指标,使学生将教育视为一种短期的功利行为。为此,学校教育需要回归教育“育人”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教育内卷”下的学生为实现教师与家长对自己的期许,不得不通过刻苦学习来获取学业成绩的提升。而“教育内卷”的消解则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需要激发主体自觉,实现主动发展,而非被动接受。同时,我们需要开启学生的“自我系统”。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关于“自我系统”的论述表明,该系统位于分类学的顶端,统领其他系统,共包括四个成分:重要性检查,效能感检查,情绪反应检查,动机检查。“自我系统”决定着学习行为是否发生以及学习效果如何,它把控的是“愿不愿意、值不值得”等问题。

3.践行多元的评估观:从“造成威胁”走向“给予希望”。教育评价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挥棒”和“加速器”的作用,而“内卷”现象的出现与教育评价有很大关联。长期以来,教育评价导向偏离了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考试代替评价、以分数代表能力的状况引起了学生以及家长的焦虑。众所周知,科学且合理的评价对于消解“教育内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评价的目的在于“作出判断”,是为了能更好地指导下一阶段的学习而提出的建议。笔者认为,为更好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可以实施以学习为本的评估,简称学本评估。在评估目的上,不是要给学生压力,而应该是指向学生学习,把反馈变成前馈,学评一体,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升育人的有效性;在评估内容上,学校可以结合校情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都纳入评估范围;在评估方式上,改进现有的纸笔测试,可更多地尝试高阶思维测试,适当补充形成性评估;在评估主体上,支持学生成为自我评估的主体,正如厄尔(Earl, L. M.)所说:评估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自己评价自己,成为自己最好的评估者,支持终身学习。

(二)家长维度:落实“两把握”

1.把握“成人”标准:从“单向度的人”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内卷”如此激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希望子女能在指向未来的文凭竞争中拔得头筹,甚至有些父母为了让学生获取高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整体发展,也正因此,许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同时伴有道德感缺失、幸福感不强、“躺平”思想萌生等。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仅把培养学生窄化为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就会使学生成为单向度的人,走向片面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此外,虽然有些父母已经意识到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但在育儿过程中仍会出现“摇摆心理”,担心保持自然成长状态的学生,会在其他学生都奋力奔跑的学业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全面发展”理念受到巨大冲击,轴心不稳。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家长需要补足能力,学习专业知识,深知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努力摆脱“唯成绩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把握“成才”路径:从“趋同化”走向“个性化”。虽然“教育内卷”背景下竞争无处不在,父母焦虑在所难免,但关键在于把焦虑转为智慧,防止“焦虑代际传递”。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发掘孩子的优势。加德纳将人类智能划分为八大类:语言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以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言语智能和数理智能发展成为关注热点,使得其他智能的发展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社会建设需要不同领域不同特长的人才,对职业的选择和对生活的追求不应该是出于社会惯性,而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选择。因此,家长应该努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关注、尊重孩子,激发其自尊自信。

(三)家校合作维度:善用家校合作平台

1.学校层面:规范家长学校的建立。消解“内卷”,需要学校引导家长不偏听偏信、盲目跟从,要坚持真理、注重证据,关注实证性研究结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无疑是学校开展家长教育的主阵地,特别是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的创建可以更好地呈现家校共育的效果。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讲教师、以家长为学员、以优秀父母读物为指导教材、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为依据”,围绕“破解内卷”主题开展“金字塔”式的父母课堂教学。具体实施为:面向全体家长进行通识性的、概况性的内容介绍,让家长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面对焦虑感较强的家长,需按其焦虑成因分组,开设相关讲座,进行团体辅导;对于受“内卷”冲击过大而出现问题的学生家长,需进行介入式的辅导。

2.班级层面:家长“朋友圈”的构建。“破解内卷”的家校合力也可以在班级层面产生,即充分依赖家长组成的“朋友圈”。科尔曼提出的“代际闭合”概念就含有类似的意思,它指家长与教师、与其他家长产生交流并形成闭合的人际交往圈。“代际闭合”可以形成一种支持性社群。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挑选出对教育有正确且清晰认知的家长,鼓励他们成为“意见领袖”,并指导他们借助一定的平台,进行科学教养知识的分享,从而使处于同一场域中的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减缓教育焦虑。

参考文献:

[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赵祥辉.博士生发表制度的“内卷化”:表征、机理与矫治[J].高校教育管理,2021,(3).

[3]孙杰远.知识过密化与基础教育改革:困境与突破[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4).

[4]杨小微.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问诊、探源与开方[J].人民论坛,2019,(12).

[5]艾   兴,王   坤.“关键能力”的要义、逻辑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20,(1).

[6]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7]曾文婕,黄甫全.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3,(7).

[8][美]马扎诺,肯德尔.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M].高凌飙,吴有昌,苏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9]曾文婕,周子仪.推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学本评估”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1,(2).

[10]李珊珊,文   軍.“密集型育儿”:当代家庭教养方式的转型实践及其反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

[11]史秋霞,王开庆.做好父母:家长主义浪潮下的教养困境——基于畅销杂志读者来信的文本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21,(2).

[12]石利娟,邝翩翩,罗学荣.父母焦虑及其情绪调节对青少年焦虑影响的网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6).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