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化学人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2021-02-19胡玉磊
胡玉磊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人文素养;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35-0058-02
基于化学人文素养的教学设计,是指以化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为导向,以教材内容为载体的教学设计。本文意在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化学人文素养,并使之落地课堂。下面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为例,对此进行初步尝试。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上看,本单元作为学生接触微观化学的开端,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了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了基础。本课除了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外,也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活动、观察图片、欣赏视频,感知物质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概念,进而可培养学生的化学分类观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实验活动、小组讨论、联系生活,认识分子的三个性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认知过程,由此可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微粒观。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由此可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化学服务于生活的喜悦。并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获取证据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由此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内在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同时帮助学生总结出并进一步理解“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这一概念。
设计意图:既给学生提供了感性材料,又介绍了前沿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设计意图:使学生形象感知、认识分子是微小的粒子。将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改进,如此既节约了药品又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多次还原了分子运动。其旨在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从自身做起,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进而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社会责任与化学人文素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体会实验的乐趣,可促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微观世界。通过亲身经历、体验以上科学探究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掌握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进而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演示实验做出了改进——使用分子间隔演示仪,操作简单、感受真切、说服力强、效果显著,易突破重点。以上实验培养了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化学人文素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由此进一步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化学人文素养。
設计意图:呼应情境中的前沿知识,加大学生对科学的向往;突出科学家在学生们心中的伟大形象;同时培养学生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促使其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热爱。
四、课后反思
本文系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人文素养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1702039)的研究成果,并荣获了河北省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一等奖。在以上学习过程中使用了:猜想、观看视频、图片展示、模拟、想象、实验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了分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通过观察、分析及呈现科学事实,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并掌握分子的特征。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可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内在的化学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