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效能理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论析

2021-02-18田石娥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治理效能中国特色

摘要:当前制度优势的发挥与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化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凸显了治理效能与政治制度优势有机转化的独有新时代面向。要将处于关键性地位政治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价值维度做深、工具维度做实,就要在治理效能的向度下,深入论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身所蕴藏的巨大制度优势,继续对具有根本性地位的政治制度进行坚持和完善,以进一步更好地转化治理效能的政治制度优势供给的可行性、可能性。

关键词:治理效能; 政治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 坚持与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这表明,政治制度的问题是国家政权性质基本问题的核心。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重要政治制度的一系列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而政治制度又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环节,则制度优势的发挥与治理效能的更好转化皆脱离不了对政治制度及其优势的探讨。

一、治理效能与政治制度优势的内在统一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经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安排。可以看到,无论在什么时候,“制度”和“治理”都是紧密相随的。尤其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明确指出,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有了直接的关联。实际上,治理效能是一个国家的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而作为治理制度核心的政治制度,其优势的发挥与治理效能也是紧密联系的。

(一)政治制度与治理效能

纵觀《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份重大文件,“治理效能”一词虽只出现一次,但其作为制度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目标任务的着力点,无疑具有极重的分量。在早前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就已经明确将“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作为制度执行的一项要求。他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又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需要“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而言,国家治理效能的发挥都是在制度支撑下进行的,而支撑中国国家治理的关键因素就是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巨大优势以及强大能力,国家治理效能才得以不断高效发挥。制度治理的能力是新时代我国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于理论层面总结出的治理基本经验,但制度能力同国家治理效能发挥的关系并非中国所特有,中国的独有本领在于强大的政治制度所特有优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语境下,“治理效能”的达成有赖于“治理”理论方法发挥有利的效能。换句话说,治理效能的产生与形成以及效能值大小的取得,首先强调一种理论方法上的正确性、行为的目的性与效果方面的有利性。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就是从先进理论到政治制度优势、从以人民利益为主的政策制定到执行有力,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治理有效的过程。这是一个治理效能体现政治制度优势,其间相互统一和有机转化的逻辑过程。

首先,政治制度优势源于理论优势、显于治理效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和特定时代特征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将先进理论转化为实践过程中,我们利用理论指导制度创新,开创性地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一系列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这些政治制度从根本上,从政治层面上强调了制度创新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变;其次,治理效能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为使命的政策转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来的民主道路是真正的将民主价值理念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政治制度的道路,在国家的各项制度中,人民永远是制度产生与存在的主体性力量。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制度优势要进一步延伸至人民具体政治社会生活,则必须要将已有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政策优势。制度进一步转化为政策,发挥对人民利益分配起关键性的工具性作用则成为了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必不可少的一步,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

国家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效能得以实施的重要制度平台,而国家治理效能最大化的产生则得益于国家政治制度优势的转化。对于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而言,国家政治制度规范并约束着国家治理能力的运行,而国家治理效能的强弱也会影响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实施和自我完善。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有治理制度,无治理能力,那么制度就徒有虚名;有治理能力,没治理制度,那么能力就会被泛用滥用。

二、政治制度优势在治理中的发挥

如果说“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就是制度优势最直观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制度怎么样,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决定》明确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指出我国“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与中华民族的三次伟大飞跃,以实践证明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所具有的“巨大优越性”,透过经济发展可看到中国政治制度的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更加充分显示。处在我国制度关键环节的政治制度,塑造了国家治理过程的基本结构,其在根本上制约着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人事制度以及行政制度,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其优势无不通过实践中的发展情况,或者说转化为治理效能而得到反映。

(一)十八大以来政治制度建设指向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是和国家制度的变迁及国家治理的演进紧密相连的。[2]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便考虑设计一种“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3]的法律和制度,并设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让制度更加成熟与定型。自那时起,党也清楚意识到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与必然性。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与实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政治制度建设的历史性任务形成了更加准确和体系性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4]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又进一步明确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作为改革任务。

在经过阶段性的政治制度改革发展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目标“两步走”战略部署: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则指出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我们已经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直至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以往的基础上明确了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并对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进行宏观谋划,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沿着这条政治发展道路走下去,并逐渐实现民主制度的健全。

同以往相比,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其一重要新的内涵和特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而对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顶层设计,无论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还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让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位,将以人民为主体的治理思想浸润到政治生活各方面。一个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初心和使命的政党自然清楚,中国人民对政治制度好坏与优劣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

(二)治理效能的政治制度优势支撑

实现政治生活稳定是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的具体表现之一。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中国被国际社会评为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社会能够长期保持和谐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关键是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政治系统和政治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政治制度这样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和信息互换的中间介质,能够对影响政治生活稳定的因素作出及时性系统性反馈,成为中国在国内外局势动荡变化情况下仍持续生存并强大的能力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产生以来,在经历历史的政治实践检验后更加行稳弥坚,因为其产生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民依法有序進行政治参与,形成稳定的政治生活。这种卓越的政治制度能力,实际上源于政治制度始终以“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核心价值的政治系统输出,这种制度优势才造就了稳定的产生与持续、才让中国能够在世界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比如每年“两会”的召开,让各行各业的人民在平等参与和协商对话机制中实现意志的表达、利益的保障。正是这样一套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在不断的沟通与协商中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促进政治生活持续和谐稳定。以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标志的“中国之治”,不但得到中国人民的坚实肯定,也赢得了世界更多国家的尊重。

有效的政治制度优势发挥,也体现于制度回应人民需求的能力。当前我国各方面发展己进入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已有不同于以往时期的变化特征,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已经不局限于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权利诉求。相应地,新时代发挥制度优势更好转为治理效能其中的一面就是:应对这种各方面利益诉求多元化的状况,并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凝聚利益共识,创新人民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形式载体。一个国家回应民众利益诉求的方式多样,但是只有制度以及制度优势转为政府能力,才能真正产生持久性、根本性的回应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的发挥,使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提高,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浸润到社会工作生活之中。

中国政治制度在治理中的优势发挥以依靠人民为根本支撑。《决定》关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一就是这个制度和治理体系能够始终密切联系群众,通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因而,不仅创造历史伟业和推动国家发展需要依靠人民,政治制度得到执行并发挥治理功能,也要依靠人民。人心向背才是最大的政治,以人民根本依托的中国政治制度“真正做到了来自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 [5]。这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优势下的治理较之于西方政治制度治理下的独特性。

(三)中国政治制度的治理效能独特性

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比如,我国的人大制度是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实现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真正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其优势不仅体现于制度本身的优势,也体现在是与中国这片土地相连、深深根植于中国政治土壤的优势上。

首先,我国政治制度是协调与整合多元利益的强有力方式。政治制度所蕴涵的强大治理能力,能够确保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在秩序的范围内得到协调。一个社会的组成元素越多样,各种利益代表越是复杂,其政治共识的形成和维持就越依赖于制度化政治生活的横向与纵向参与。新时代社会利益结构的不断分化重组,人民内部矛盾发生变化,中国能够依靠特色的政治制度优势在人员涉及众多、利益涵盖复杂的社会公共问题上,于横向通过人大以及政协等组织发挥集体决策方式,于纵向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 方式从而制定最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并通过政治权力的强制实施具体实现集体利益。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特点表现为我国政治制度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这种优势的形成既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团结一心的文明发展历程,也得益于我国政治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以保障其形成的过程。如在2020年初突发的重大疫情公共卫生事件中,凭借着全国各族人民上下齐心、同舟共济的精神,坚决拥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才得以攻克难关。经过8年持续奋战于2020年底如期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实现将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这种历史性乃至世界性的重大脱贫工程,只有在中国这样一个坚持全国一盘棋,举国上下共同努力的国家里,才可能走出成功的“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这种政治制度的独有特性使中国与西方政治制度日益显现的弊端形成鲜明对比。如面对迫在眉睫的疫情防控形势,与个人政治利益争夺相比较,美国一些政客更愿意选择“草菅人命”的处理方式。美国两党的缠斗和政治上的相互否决,也与维护民众的利益毫不相干。在抗击疫情上两党则相互掣肘、你抨我击,各怀“鬼胎”。特朗普曾把新冠病毒称作“民主党骗局”,而拜登则抨击特朗普“辜负了美国人民”。但无论两党如何相互指责,都在应对危机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措施,无法做到像中国那样“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协调”。

近年来所谓西方民主国家不断上演的政治闹剧恰好越发显示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而追究西方政治制度弊端根源,则是在于其政治制度设计的理论逻辑是主权在于民,但实践逻辑却从未改变过少数权贵掌握政权的事实。

三、坚持与完善:优势转化为效能的两个“轮子”

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一切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必须倍加珍惜。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要得到持续高效的效能转化,和对政治制度的坚持与完善是分不开的。从治理效能产生与转化的逻辑过程来看,对政治制度的坚持是首要的,只有制度根本存在,才有效能转化之源。同时政治制度又是活的东西,制度优势转化为效能必须在坚持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势转化才能更高效。

(一)为什么要坚持与完善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中国之“治”在于中国之“制”, “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实现治理的关键,制度优势的发挥是治理效能提升的源头,因此必须坚持。同时,我们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并不是突然被创造出来的,而是具有历史传承性、基于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的内生性演化。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一切国家制度都是一定历史和环境下的产物,生长、运作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环境的政治制度必然是有效的。政治制度既是生成的,同时也是由人民创造出来的。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独创的政治制度,与中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现实相契合的政治制度。新中国70多年来的治理实践同样有力见证了这一制度的优越性。除此之外,纵观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间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其实是国家制度的竞争,中国能够在经济建设上取得重大成就,在政治上始终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与中国政治有着密切联系,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势必要继续坚持已有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好的”制度,应始终不渝地坚持。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总体上来说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好的、是具有独特优势的。同时,政治制度也是活的不断发展的,在具体治理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与时俱进完善的地方。比如政治制度在具体国家治理实践中,还不能将制度优势充分发挥,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还不能及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诉求等。因此,由現实引发的治理问题要求政治制度具有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适应能力。

(二)怎样坚持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首要的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70年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保证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历史奇迹。从新中国成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从改革开放历史转折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新世纪新起点到新时代,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从创立、发展到坚持和完善,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实现历史性的飞跃;其次,“得民心者得天下”,坚持和继续完善政治制度,继续发挥制度优势则必须要始终让政治制度代表人民、依靠人民提升治理效能、保证人民做国家主人。要通过政治知识化这一过程让人民对政治制度“见而知之”、“闻而知之”,促使人民在深度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参与到政治制度,让政治制度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过程中不断得以完善;最后,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上,我们一定“要有主张,要有定力”。世界上具有相同政治共同体的国家,但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却不可能存在,认识一国政治制度必须基于特定历史文化环境。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坚持我国政治制度毫不动摇。但对制度自信,并非原地踏步不求进步,而是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治理效能,就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

四、结语

治理效能的转化与实现需要政治制度优势作其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由中国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所决定,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种有效的实践形式。在以人民为本位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必须要时刻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价值理性地位,牢记任何治理体系的最终目的必须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01).

[2] 赵长茂.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J].人民论坛,2019(31):12-14.

[3]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胡鞍钢,杨竺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J].红旗文稿,2017(21):15-19.

作者简介:田石娥(1997-),女,汉族,贵州毕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政治发展与边疆治理。

猜你喜欢

治理效能中国特色
理论与策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效能
后税费时代乡村“权力文化网络”的选择与发展研究(上)
政府社会治理效能建设若干问题探析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从2015 年教育部颁布的两个行动计划看提升高职院校治理效能的逻辑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
从网络问政到网络理政:中国政府的网络认知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