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1-02-16谢祥海
谢祥海
摘 要:社会热点是指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参与讨论、激起民众情绪,引发强烈反响的事件。与学习生活有关的社会热点更容易激发学生探寻其内在原因与规律的兴趣,教师在科学课中对社会热点与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能让学生用科学、客观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科学课程;实践研究;认识能力;社会热点
一、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是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认识事物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及对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使学生习得一定的科学知识,懂得科学规律,能够把课堂上获得的科学认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科学认识的知识体系来源于人们的科学认识实践,而科学认识的实践结果需要科学知识体系来实现。它一方面是指科学认识的主体运用科学工具和科学方法所进行的科学认识活动,它是一种动态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指这种活动或特殊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即科学知识、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理论等,它们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脑思维的客观、本质的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科学认识随着不断进行实践探究活动而逐渐加深。
二、选择合适的热点事件
热点事件的类型很多,选择合适的热点事件对教学能起到推动作用。选择以下类别的热点事件结合教材的知识和内容能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网络上会出现大量的相关科学知识。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公众诸多疑问:对于如此大震级的地震,为什么不能提前预报?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抢救遇险者?人类社会对于地震是否能预报?为什么会有余震?如何紧急、安全地避险?而此时也正是科学教育教学的最佳时期。实践证明,该期间所宣传的科技知识,公众大多会主动关注,并且由于与公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因而也给公众留下深刻的记忆。不仅教学效果好,其教学效率往往也很高。因此,选择突发事件作为热点事件引入小学科学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正面事件
正面事件给人带来最为难得和最为持久的心情体验。如奥运会、航天航空以及大型赛会等。正面事件往往能够令人心情愉悦、心态放松,在这种情境下人们是很愿意以及会无意识主动接受或参与此类科普。即使在事件结束后,这种科普认识仍能深入人心。
(三)负面事件
对比正面事件与突发事件所提供的科普契机,负面事件的科普契机更使人印象深刻,而且时效性更短、针对性更强、挑战性更大、持久性更长。
无论在选择何种热点事件时,教师都应明白原先小学科学课堂的不足,对热点事件细细加工,根据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适时、恰当选取。只有既与所学科学知识贴近,与科学教学密切相连,又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的热点事件,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介入热点事件,提高学生认识能力
(一)在教学中用热点事件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把学生关注的或者近期发生的重大新闻作为导语运用到教学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六年级《地球的卫星——月球》时,教师用“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视频作为新课导入,然后在教学中展示“嫦娥五号”有关的图像并作相关介绍,学生兴趣盎然,了解了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认识到我国星球探测能力有了新的跃升,了解了我国后续将要实施的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等航天工程比较成熟的技术支持,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用热点事件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知识
例如:电影《流浪地球》——有关宇宙空间与地球的认识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地球自转”这一课时,教师开设分析地球停止自转会对社会、生活及环境带来的影响。为接下来的学习设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通过设计模拟实验,用灯光照射缓慢自转的地球仪,直观地呈现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得出地球自轉是昼夜更替的原因这一结论。学生在进一步的知识学习与活动中,分析地球停止自转会导致某些区域产生极昼极夜现象,这种现象会影响当地人们的生活,影响动植物生长等,如极昼地区人们的睡眠受到影响,再也没有夜晚;气温降低,衣服难以晒干;极夜地区的植物无法产生光合作用等。此时,教师可以再拓展一些知识:地球停止自转,地磁场可能会消失,没有地磁场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会暴露在太空的辐射下。
在教学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一课时,教师通过模拟实验太阳的直射与斜射来解释地球的倾斜和地球的公转带来了四季的变化。直接的实验和结论难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引用《流浪地球》引发学生思考,电影中利用赤道发动机反向喷射停止地球自转,再开动全部发动机让地球加速至逃逸速度脱离太阳系,开始流浪。而地球刹车停止自转时,地球日落了三天三夜,十多年后,地球开始围绕着太阳加速运动。如果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加快后,对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有什么影响?对地球上人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影响?以此具有趣味性的情景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辩论,加深对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的理解,深刻意识到一年有四季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价值观。
(三)用负面的热点事件提高学生的认识,加深印象
9月22日,江苏常州一小学发生一起实验安全事故,教师在科学实验演示时,因操作不规范,导致酒精灯闪燃,讲台下的4名小学生被烧伤。据媒体报道,当天中午,局前街小学一名老师在科学课《热空气和冷空气》中用酒精灯进行实验,在酒精灯燃料燃尽时,直接将酒精倒入酒精灯,导致酒精爆燃,讲台被引燃。该名教师离开教室寻找灭火器时,发生了二次爆燃,前排的4名学生被烧伤。事发后,4名学生被送入医院,入院诊断为局部Ⅱ度烧伤。
在教学《酒精灯的使用》中,教师点出:小学生的遭遇令人心疼,也再次提醒人们,使用酒精不可大意。并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酒精是易燃易爆化学品,在各类实验中经常被使用,在本次安全事故中,这位教师没有注意哪条酒精灯的使用事项呢?在疫情期间,很多家庭也配备了酒精用于家庭消毒,那么在使用酒精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最后,加强学生对酒精灯的使用认识:在不熄灭火焰的情况下,禁止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从酒精容器(瓶、桶)里面倒酒精时,酒精会挥发在空气中,遇火苗即会发生爆炸或爆燃,这是造成此次小学实验安全事故的原因。
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认识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且提高了对生活中科技现象和事件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提高科学素养。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引用热点事件拓展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认识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的重难点,反观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保持相应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教师分享热点事件的用意,提升学习的氛围,感受科学学习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热点事件感受小学科学生活化的实际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反映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提高认识能力。学生的思想是活跃的,他们也能便捷地接触到社会上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向他们传输一种来自生活、来自社会,并会在今后作用于生活的思想,让科学课堂教学能真正和生活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颜美群.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科技新闻传播的角色功能一以“甲型HIN1流感”“非典”等事件为例[J].新闻世界,2009(11).
[2]谢莉娇.“公共事件科普”的提出及其形成机理分析[J].科普研究,2010(01).
[3]倪琦.潜移默化——浅谈爱国主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2020(02).
[4]张红方.我国社会热点事件与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周玉.让新闻助力小学科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4(07).
[6]韩蕾.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小学生获得科学认识的作用[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