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茶专项抽检情况分析与研究

2021-02-15霍婷婷高丽谊何珊丽许润娟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30期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凉茶不合格率

霍婷婷,高丽谊,何珊丽,许润娟

(中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广东中山 528400)

凉茶是粤、港、澳地区老百姓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配制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的饮料[1],凉茶并不含茶叶成分,其名与功能有关。岭南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比较湿润和燥热,人体中的湿气和火气难以排出,容易因湿热上火。人们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饮用,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缓解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不适[2],故凉茶在粤、港、澳地区民间被广泛使用。

凉茶虽具有保健功效,但起效缓慢,因此有部分不法商家为追求快速见效,在凉茶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这不仅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对凉茶产业的有序发展也极为不利。近年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凉茶的监督检查和抽检力度,依法查处和曝光了一些违法违规店铺和不合格凉茶,凉茶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本文对2020年中山市凉茶抽检结果进行了质量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一些科学的监管建议。

1 抽检概况

依照《广东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2020年版)》和《2020年中山市食品安全抽检计划》的要求,中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承担了中山市餐饮环节的其他饮料(自制)凉茶(以下简称凉茶)的抽检任务,检验项目为氯苯那敏和对乙酰氨基酚,检验依据为食品补充检验方法《饮料、茶叶及相关制品中对乙酰氨基酚等59种化合物的测定》(BJS 201713),判定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3]。

2020年中山市共计抽检凉茶233批次,其中执法抽检13批次、监督抽检220批次。因生产经营凉茶的商铺遍布城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本年度抽检范围涵盖了全市24个镇区,共计抽检93家凉茶店铺、13家药店药房和4家饮品食店,其中8家凉茶店铺的17批次和1家饮品食店的2批次凉茶检出非法添加化学药品。

2 抽检结果分析

2.1 抽检的总体情况分析

2.1.1 按抽检类别分类

本年度抽检类别有执法抽检和监督抽检,不同抽检类别的凉茶生产经营商铺不合格率见表1,不同抽检类别的凉茶样品不合格率见表2。从不合格凉茶情况分析,不合格样品主要集中在执法抽检,其不合格率为62%,而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仅为5%,以上数据表明加强执法监管能有效打击凉茶非法添加行为,规范凉茶市场秩序。

表1 不同抽检类别的凉茶生产经营商铺不合格率

表2 不同抽检类别的凉茶样品不合格率

2.1.2 按抽样单位类别分类

本年度抽检的单位类别有凉茶店铺、药店药房和饮品食店,不同抽样单位类别的不合格率见表3,不同抽样单位类别的凉茶样品不合格率见表4。

表3 不同抽样单位类别的不合格率

表4 不同商铺类别的凉茶样品不合格率

2.2 不合格凉茶情况分析

2.2.1 执法抽检不合格凉茶情况

执法抽检发现8批次凉茶不合格,7批次同时检出氯苯那敏和对乙酰氨基酚、1批次只检出对乙酰氨基酚,执法抽检不合格凉茶信息及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执法抽检不合格凉茶信息及检验结果

2.2.2 监督抽检不合格凉茶情况

监督抽检发现11批次凉茶不合格,1批次同时检出氯苯那敏和对乙酰氨基酚、10批次检出对乙酰氨基酚。监督抽检不合格凉茶信息及检验结果见表6。

表6 监督抽检不合格凉茶信息及检验结果

3 存在的问题

3.1 凉茶中两种非法添加成分含量悬殊影响检测准确性

部分凉茶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明显高于氯苯那敏,在测定此类样品氯苯那敏含量时,样品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严重超出仪器承载量,易污染仪器、损伤仪器,影响检测准确性。

3.2 初检和复检机构结果判定不一致

监督抽检凉茶共有16批次初检判定为不合格,有7批次供样单位要求复检,其中5批次不合格检验结论被复检机构推翻。复检的7批次凉茶信息及检验结果见表7。

表7 复检的7批次凉茶信息及检验结果

检验采用的检测方法BJS 201713中7.1灵敏度规定了定量限,但未列出检出限,本次进行方法学验证时规定了检出限。检测方法定量限及检出限见表8,并以此作为是否检出的判定界限,检测值在此检出限以下时,判定为未检出,结论合格,反之结论不合格。复检机构采用检测方法定量限作为是否检出的判定界限。

表8 检测方法定量限及本单位检出限(单位:mg/kg)

按照BJS 201713中5.3定性测定,当试样中检出与标准品色谱保留时间一致并且相对离子丰度(k)未超过规定范围的色谱峰时,可以确定试样中检出相应化合物[4],若检测值小于定量限,化合物虽然无法准确定量但已能定性检出,本单位认为可以判定为检出。表7中样20~24的检验结论被复检机构推翻,样9、20,样14、21是抽检自同一家店铺的凉茶。检验结果表明,这7批次凉茶初检及复检均检测出非法添加物,因复检机构以检测方法定量限作为判定界限致使与本单位判定结论不同。

3.3 凉茶的特殊性

3.3.1 凉茶存放时间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餐饮环节的凉茶大多在店铺里熬制,这种现场制作的饮料保质期短,存放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样品成分,复检的7批次凉茶生产日期均在2020年4~5月,初检时间在5月,复检时间在7月,其间间隔了一个多月,凉茶成分可能由于存放时间过长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仪器响应值。

3.3.2 不同取样操作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BJS 201713中5.1试样的制备规定的取样方法为称取摇匀的液体饮料1 g[4],很多凉茶都含有中草药渣,这些药渣有的沉于底部,有的呈混悬状或者絮状,摇匀之后不同取样时间和取样位置对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检验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取样SOP规范取样操作以减小检测结果误差。

3.3.3 凉茶非法添加化学药品可能不均匀

样20的检验样品瓶1、瓶2均检出非法添加物,但检测值相差数倍(见表9),表明凉茶店铺在非法添加化学药品时可能存在加入量不均匀现象。因凉茶大多在店铺里熬制,不法商家非法添加化学药品时投料随意,导致非法添加物不均匀。另外制作的凉茶大多储存在保温壶或者不锈钢茶壶里,现场抽样时也难以充分混合。

表9 样20不同瓶号检验结果

4 建议

为促进岭南瑰宝凉茶质量水平有效提升,坚守凉茶质量安全底线,针对上述检验结果和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4.1 加大凉茶非法添加的法律法规宣传

作为岭南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凉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性,保护和发扬凉茶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凉茶质量提升是有序发展的重要环节,市场监管部门需加大凉茶相关生产、储存、使用以及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凉茶文化,提高质量要求,让消费者科学认识非法添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开放并畅通投诉举报热线,鼓励消费者投诉举报非法添加行为;对生产企业、凉茶店铺、药店药房和饮品食店进行食品安全重点监管、举办法律法规培训,严禁非法添加药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提高凉茶商家质量安全意识。

4.2 加强生产源头及流通过程质量控制

不同配方的凉茶具有不同功效,如清热解毒茶、润肺止咳茶、祛湿消滞茶等,其功效主要来自各味中草药。推动中草药规范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和流通使用,保证中药材质量,可以从源头提升凉茶的质量水平。

目前市售的凉茶大部分是在店内熬制,缺少现代化的生产工艺规程,混用熬制和储存的容器容易造成凉茶的交叉污染,商家需加强生产流通过程的质量控制,完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出售的凉茶质量安全、功效稳定。

4.3 畅通反馈渠道,完善现行检验标准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建立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及意见反馈平台,通过广泛收集标准及对现行所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标准适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情况[5]。目前该平台只针对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尚未囊括BJS系列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希望能开放并畅通意见反馈渠道。

BJS 201713是目前用于凉茶中非法添加物检测针对性最强、灵敏度最高、涉及范围最广的补充检验方法,但该方法缺少检出限,导致不同机构对检测结果的判定存在歧义。现行的其他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大多都规定了检出限,引用BJS 201713判定结果不得检出时显然存在缺陷,希望相关部门尽快明确该方法的检出限、完善抽样和取样的操作细节,为凉茶检验、案件查处等监管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4.4 加强非法添加风险监控

消费者服用含有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食品,容易产生药物配伍禁忌、发生过敏等不良反应,甚至造成肝肾功能异常严重的威胁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法》第123条已明文规定生产经营添加药品的食品、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等情形属于违法行为,为了坚守凉茶质量安全底线,需要继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非法添加风险监控,对有投诉举报记录、曾经违法违规、销量大深受消费者欢迎、反馈疗效好、见效快的店铺采取重点监控、飞行抽检等措施,并及时公示违法添加药品行为的查处结果,让消费者对凉茶质量安心放心。

猜你喜欢

对乙酰氨基酚凉茶不合格率
北化大生物合成对乙酰氨基酚
凉茶降火要先辨“虚实”
吃感冒药进了ICU 全因做错一件事
暑天上火,自制金银花凉茶
蓑衣莲酮硫酸酯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3省市洗面器、浴缸抽查不合格率7.8%
7省市电冰箱抽查不合格率12%
降低护理记录书写不合格率
品管圈在降低灭菌物品包装标识固定不合格率中的应用
怕上火,喝什么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