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教学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中的多元化训练
2021-02-15马瑞宏
【摘要】本文立足新时代背景,首先阐述了戏剧影视专业中声乐教学的意义,接下来研究了其教学步骤,最后提出了笔者对本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意在通过发挥专业方面的优势,来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表演能力。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其所需要的人才也是综合性的人才。声乐作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重视对学生声音训练、演唱能力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塑造力,对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音乐素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2-146-03
【本文著录格式】马瑞宏.论声乐教学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中的多元化训练[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2):146-148.
声乐课程对影视戏剧专业来说是一门主干课程,是其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重视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声乐演唱技巧,帮助其掌握科学、正确的发声训练方法,还能带领学生们走进艺术的殿堂,挖掘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培养其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增强他们的歌唱表达力和表现力,让其音乐审美和品格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戏剧影视专业中嗓音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运用嗓音乐器,培养学生的音质和乐感
教师想要帮助学生建立嗓音乐器,应积极去发现他们身上最为本质和美好的声音,这是其声音发展的基石,也是关键,从而让每个学生的声音都独具特色。如笔者会在女生声乐学习的早期阶段选择《女驸马》片段,让她们在B调、C调上进行演唱。反复练唱可以让学生们对混声的效果具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并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训练自己的中音和高音。对此阶段的男生声乐教学,则可以选择《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一京剧片段。教师在组织学生练唱的时候,可从低到高进行移调,让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音区,让音色更加漂亮。在声乐教学中,音质属于声,声的载体则是字。在声乐训练中,采取科学的手段不仅可以将学生们的音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还能训练他们的吐字能力。在台词课上,不乏语言训练方面的内容,如果将语言基础训练和声乐训练结合在一起,并且选择较为适宜的作品,在提高声乐课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将台词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实际上,我国民族声乐追求清亮的音乐、“字清”“腔圆”的声音审美。基于此,笔者在选择教学作品时会再三斟酌,一般会选取“咬字”的声乐作品。如《北京的金山上》《太阳出来喜洋洋》《掀起你的盖头来》《四季歌》《茉莉花》《月儿弯弯照九州》。这六首歌曲可按照性别来组织学生演唱,如前三首适合男生,后三首则适合女生。这些作品是我国优秀的地方民歌,非常适合学生们进行声乐练习。学生想要唱好,表达歌曲充沛的情感,需要协调用力,并通过结合音乐旋律,使他们对语言律动之美有更为深刻的体会,这比单纯朗誦效果要好得多。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中,声乐课是一门必修课,除可以训练学生们的声音外,还具有培养其乐感的作用。艺术可以传达表演者的情绪和情感,该艺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一种载体。歌曲则将语言和音乐结合在了一起,其中的歌词为听众理解音乐内容、体会旋律之美奠定了基石,也更容易引起演唱者和听众之间的情感共鸣。音乐、歌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任何一种唱法、任何一种风格的作品都能找到追随的人群。声乐课堂中的演唱和人们实际生活的歌唱具有显著的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根据其异同点来进行声乐教学至关重要,从而让声乐这一门最具表现力,且拥有庞大受众的艺术,走进千家万户,通过歌唱充分发挥人声音的潜力。基于以上看法,教师在声乐教学中,选择教学作品时不应盲目而行,而是要讲求科学,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声音审美,体现教学的综合性。首先,教师应选择那些思想健康、主题鲜明的作品。笔者在教学中,选择的是影视相关作品,或者是国内外经典作品,如《映山红》《照镜子》《雁南飞》《多情的土地》《摇篮曲》《我的太阳》。教师可以根据男女性别来组织学生们进行声乐练习。其次,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也是极为重要的。总之,无论是教师组织学生们练声,还是组织他们演唱,都能通过对音准的控制和练习,来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二)展现嗓音乐器,提高声音的艺术化
笔者通过对学生们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在声乐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有些学生虽然呼吸方式正确,歌唱得也不错,但在塑造人物角色时却存在着种种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用声,这里的用声主要涉及到的是共腔鸣的声音。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实质上就是用不同的声音去诠释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实际上,音色是体现声乐作品风格的主要因素,而影响音色的因素众多。声乐教学就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来训练一个人身上不同的音色,以此来帮助其塑造戏剧影视人物形象的声音。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以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甚至是大数据来搜索古今中外的声乐作品,如古曲、鼓词、地方民歌、歌剧、流行歌曲等。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地方民歌入手,选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是不同方言的风格各异的声乐作品。将这些作品融入到声乐教学中,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虽然,在声乐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嗓音条件、学习能力不同,且与声乐专业的学生存在一些差距,但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作品时应尽可能全面,通过让学生们尝试不同类型的作品,促进其全面发展。虽然声乐作品风格越来越多样,但始终有一条检验标准,即唱什么应该像什么。学生们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演绎,提高调节自身共鸣腔体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选择的作品往往个性鲜明,如西河大鼓类型的作品《满天星》、黄梅戏类型的作品《为救李郎离家园》、花鼓戏类型的作品《刘海砍樵》、现代京剧类型的作品《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现代流行歌曲《青花瓷》《死了都要爱》等。由于影视戏剧表演专业的声乐课开设的时间较短,所以,笔者在教学时会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声乐教学的早期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控制与单纯的母音练习和音阶练习。笔者会在初期就为学生们选择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歌曲让学生试唱,以此来巩固学生们的发声状态,提高台词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中,笔者为学生们选择了文化内涵丰富,且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作品如《茉莉花》《满天星》《山那边》等,通过引导学生们对作品进行赏析,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认知,让学生们在演唱时更了解歌曲的文化背景,唱出来的声音更具气质,更富含感情,在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们的学习思维。如果演唱者想要练习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需要其调整自己唱歌时的发声状态。声乐作品的风格除体现在演唱者外在表情和自身具备的气质外,还体现在音色方面,这就需要演唱者能够根据作品风格主动去调整发声状态。为此,教师可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声音特点的讲解方面,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共鸣腔体的具体应用,并且通过长期练习,加强学生对声音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当学生们逐渐掌握了不同腔体声音的特点,对风格各异、声音色彩浓厚的声乐作品也具有基本的掌握之后,便能科学用声,对他们在舞台上塑造人物形象声音也具有积极意义,进而推动其表演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二、戏剧影视专业中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思维
1.运用多元化形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在戏剧影视表演中,当演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人物的生活中,并能对其生活有自己的感受、体验时,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将更加完美、更加深入人心。教师在培养学生们的表演能力时,可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出发,去观察和体会不同人的生活,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提高学生们的表演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时不局限于一个角度,而是要多思维、多角度,如通过对人物背景、心理状态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的差异。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表演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切勿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
2.运用多元化形式,丰富教学手段
运用多元化的形式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文学科目进行增设。如果想要在戏剧表演中把人物角色塑造好,且突出其性格特点,演员可通过对剧中人物角色进行分设,为其赋予灵魂,来塑造出更具生命力、感染力和独特性的人物。对学生们来说,学习表演并不只是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了解剧本人物心理和故事背景,需要学生具备非常高的文学修养。为此,学校可通过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中融入文学科目,并通过向学生们推荐知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让他们通过阅读扩展视野,提高自我修养。另一方面,做到授课方式的多元化。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想要提高专业教学效果,教育工作者就不应墨守成规,而是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如仍然采取集体的授课模式,加入小组课和专业表演课,从而使学生在专业学习时兴趣十足。最后一方面,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目前的多媒体主要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来以一种新颖的方式——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此外,借助多媒体,可以使该专业学生对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具有一个全新的认知,有利于提高其 艺术辨别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在传授学生呼吸、共鸣等技巧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咬字能力,不断夯实学生们的学习基础,为其日后学习铺平道路。
声乐技巧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其掌握相应的技巧,教师可采用联想+想象的方式,结合生活中的动作、感觉,给予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在组织学生们唱歌之前,教师可引导他们先做一些没有声音的练习,如通过吐舌、摇晃下巴等方式来放松面部的肌肉;采用蹲坐等方式来放松脊背,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活度。打开喉咙进行换气和吸气是最难以教授的教学内容,对此,教师需要下一番功夫。如对哈气,教师可要求学生半打哈欠,以此方式让自己的鼻腔、胸肋等器官得到舒展,从而使学生在呼吸时更加顺畅和自然。为了提高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教师可以将蜡烛、吹纸等拿来为我所用,以此来确定学生们的气息。首先,教师可要求学生放松身体,口和鼻一起吸气,然后直线对蜡烛进行吹气,根据烛火明灭或者是晃动情况来对学生们的气息进行大致的判断,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在学习换气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跳音方面的练习,通过跳音训练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对横膈膜的控制能力,从而掌握快速换气的方法。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游泳换气的感觉来进行换气,通过此方式幫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声乐换气的方式,提高其学习效率。为了让声音和气息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吹纸片,纸片发出声响或者是震动,其形态与声带发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通过此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发声的原理,能有效提升他们对声音、气息方面的控制能力。为了使学生们快速掌握共鸣腔的技巧,教师可用打击乐做例子,通过真实的乐器击打,让学生们对共鸣效果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们进行想象,想象自己现在就是一个大鼓,鼓内有空间,鼓锤相当于气息,是一种动力,敲打在鼓皮上,鼓皮则相当于共鸣的器官,当鼓皮受到鼓锤敲击发生振动时,就会发出共鸣、混响之声。此时,如果没有鼓身的积极参与,那就无法达到共鸣的效果,打击出来的声音也较为单薄。这样的模拟方式,对学生理解声音共鸣形式具有积极意义。接下来,教师可为学生们讲解声音共鸣的原理,并进行示范,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三、结语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除要讲授发声、换气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提高学生们的咬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们把字想象成珠子,气息则是将珠子串在一起的线,通过将这些字串入自己的气息中,来提高歌唱的美感度和清晰度。由于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多元化视角出发,结合行业情况,注重专业教学和人才市场需求的结合,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思劼,张晓红.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北方音乐,2017(11).
[2]陈彦金.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
[3]刘晓秋.新环境下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3).
[4]罗颖慧,尹敬红.浅谈影视表演学生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 戏剧之家,2019(12).
[5]王晓菲.新时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探究[J]. 戏剧之家,2019(28).
作者简介:马瑞宏(1982-),男,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教师,中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