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讲解思维 规范讲解素养

2021-02-15范怡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2期
关键词:讲解员博物馆

【摘要】在2015年3月20日起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对博物馆的三大职能做了序次调整,将过去的“研究、教育和欣赏”调整成现在的“教育、研究和欣赏”,充分强调了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职能主要途径的讲解工作,目前依然由讲解员为主承担。讲解员是博物馆和观众的桥梁,其职业素养直接影响观众参观博物馆的体验、认知和收获。本文试从建立讲解思维入手,就规范讲解,提升讲解员素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员;讲解思维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2-199-03

【本文著录格式】范怡婷.建立讲解思维 规范讲解素养[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2):199-201.

2018年是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第10年。参观人数的增加,势必对博物馆提供的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众对博物馆的要求从原来的“好进”变成现在的“好看”,“好看”的前提是“看懂”,看懂展览内容是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基本需求,在这一环节中,说明牌内容和讲解员讲解是帮助观众看懂展览内容的重要辅助手段。相较于制式化、刻板、无交流感的说明牌,更多观众倾向选择通过讲解了解展览内容。随着观众对讲解需求的增加,很多博物馆采用电子导览器补充人工讲解的不足,但是它与说明牌存在相同的缺憾,就是无交流感。

讲解工作的完成是讲解员再创造的过程。讲解员通过亲切友善的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展览内容转化成观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使参观过程丰富有趣。梳理近十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讲解员培训班课程可知,无论是入职培训或者是上岗后再提升,讲解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讲解内容、语言艺术、讲解对象、讲解礼仪等四大方向展开,而比重最大的讲解内容往往被拆分成展览内容的把握、讲解内容的提炼、讲解词的撰写等,再搭配博物馆通识教育、传统文化普及、实地参观和模拟讲解,形成从讲解工作属性出发的、针对性强的系统课程。

一、讲解内容是讲解工作的核心

以内容为核心的讲解工作,完全可以借鉴白岩松老师在2019年11月底应邀到暨南大学参加第三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做的主题为《主持是技术,人是内容》的演讲观点,重视讲解员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将其引以为讲解员的核心能力。

过去,在被认为展示讲解员综合能力的讲解比赛中,很多不会写但是会说的讲解员能够拿到好的名次,表面上看是受到赛制和讲解员招聘条件的影响,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行业对讲解员阅读和写作能力重视不够。于是,虽然在评委评分表中“讲解内容”占到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分值,但最终还是外型和口语表达能力占据优势的选手更容易胜出。常规讲解比赛赛制对选手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考查几乎为零,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筛选出来的大多是俊男美女,尤其是播音系毕业的学生,长此以往讲解比赛就会变成传播学院或者新闻学院的主持人大赛或者演讲比赛,以此种标准筛选出来的人如果被树立成榜样模范,是对讲解工作的错误示范。

因此,整个行业有必要在讲解培训中重视阅读及写作课程的设置,在工作中制定多维度、科学化的讲解员评价体系,在比赛中合理调整赛制,重点对讲解员核心能力进行考查,在全行业全力营造提升核心能力的氛围,向讲解员传递出提升核心能力之重要性,以此带动整个行业蓬勃发展。

二、选对文章体裁立住专业属性

为什么写作对新闻或讲解这么重要?因为,选对文章体裁才能立住专业属性。

讲解是“通过讲述展品的故事和展览内容,对展品做出具体解说,并指出其历史的、科学的、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讲解员的讲解内容不可能凭空捏造,而是有一套科学的文字依据。由于讲解工作突出的职业属性,经多年实践总结,行业最终对讲解词的定位为文艺性的说明文。

由于讲解内容是讲解员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讲解工作的核心力量。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并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尊重,必须全方位塑造并巩固讲解员的专业形象,其中的關键环节就是优化并提升讲解内容。优化讲解内容的关键在于培养讲解员文本阅读和说明文的写作能力,并通过选择正确的文章体裁立住讲解的专业属性。是以,当好讲解员就要写好讲解词,写好讲解词就是用好说明文。优秀的讲解员一定是文艺性说明文的写作能手。

近年来,关于如何撰写讲解词已经有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关于讲解工作的书籍中,都会专门开辟一个章节用以阐述讲解词的撰写,从储备相关学科知识、熟悉陈列内容、挖掘文物内涵、搜集学术动态的前期准备,到明确写作主题、拟定写作结构、把握写作语言、设置衔接过渡、完成主题升华的中期写作,最后是审核资料、检查语法、斟酌修辞、推敲逻辑的后期修改,学者前辈都给出了指导意见和执行方法,但要新手讲解员写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很多人依然感觉无从下手,问题关键在于没有建立起讲解的逻辑思维,不会采用说明的方法进行表达。针对此一情况,在撰写讲解词的前期准备中,重中之重是建立起讲解思维。

三、讲解思维是讲解的第一要务

认识讲解的逻辑思维可以从源头入手,即首先回答讲解是什么。《博物馆讲解工作研究》中提到: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中的讲解应该取其“讲论、解释”之意。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博物馆展示的实物或图片是观众视觉的主要信息源,解说语言揭示展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陈列的意义,可以引导观众将直观视觉观察获得的粗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对陈列主题思想的理性认识,领会展品的深层含义。”

首先,“讲清楚是什么”可理解成对目标讲解点的整体概述,处理时可借鉴新闻写作中的新闻五要素概念,即五个“W”:When、Where、What、Why、Who,即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其次,“解明白为什么”可理解成对目标讲解点的信息拓展、内涵挖掘及主题升华,处理时可从细节入手,以讲解技巧为手段,以学术成果为依据,以传递知识为目标,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在相对稳定的陈列内容上,进行挖掘和钻研,将枯燥的图板和文字通过语言使之情景再现,令观众充分理解展览内涵;最后,根据讲解对象的不同心理特征和不同需求“挑选出讲什么”。完成以上讲解内容的梳理过程,需要讲解员运用文本处理能力精准地判断出重点,分辨并找出具有价值的信息,挑选可以被听众理解的词语,在输出观点时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由此可见,讲解词的创作需要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此一过程中,逻辑思维和联想思维显得极为重要,可将其统称为讲解思维。讲解逻辑思维表现在“着重对文物、人物、事物或科学原理进行客观、科学、系统地介绍,通过类比、分析、判断、归纳,形成条例清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的科学资料。”

四、建立并灵活运用讲解思维,保障讲解工作规范进行

(一)文本处理能力是建立讲解思维的基础

优秀的文本处理的能力是建立讲解思维的基础条件,是一名讲解员必须勤加训练的重要能力之一。当一个人建立起文本处理能力之后,所有的信息都能被分类归档,变成随时被输出、被转述、被改编、被使用的素材,再通过主体和各部分的衔接,采用总分、并列、对比和递进等方式完成由点及面的表达输出,最终达到对实体事物的解说,对抽象事物的诠释的讲解目的。

笔者根据三步走的方法,对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主题展“闽台缘”进行分解,梳理出84个讲解点,制作《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主题展“闽台缘”讲解点》。每个点分为四层:展示信息、信息拓展、内涵挖掘、主题升华。展示信息对应“是什么”;信息拓展、内涵挖掘、主题升华对应“为什么”;“讲什么”在表格中没有具体对应项目,要求讲解员在实际讲解中,从已掌握的知识里挑选出观众需要的内容。

梳理展览信息是开展讲解工作前必须做精做细的一个重要程序,是完成“对文物、人物、事物或科学原理进行客观、科学、系统地介绍”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为这一过程本身,已是在进行储备相关学科知识、熟悉陈列内容、挖掘文物内涵、搜集学术动态的前期准备工作,且有助于讲解员提升文本处理能力,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运用逻辑思维和联想能力进行结构设置

当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进入到“通过类比、分析、判断、归纳,形成条例清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的科学资料”的中期写作过程时,需要充分发挥逻辑思维和联想能力。

主题确定后,需围绕主题筛选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应当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能充分为主题服务。在设置讲解词结构。建议新手讲解员采用总分的方法,既可使文本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方便记忆,又可提升文本处理能力,强化讲解思维运用,只有功夫下在平时,不走捷径,踏实工作,才有进步的可能。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清道光鹿港郊公置铁钟”,是国家一级文物,见证了清代鹿港与泉州密切的商贸往来。现以铁钟为例,通过比较电子导览器和参赛讲解词,试述讲解思维的运用。

“泉郡南关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铁钟,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铸造,通高100厘米,底径59.5厘米。圆筒形,下部稍大,圆肩,上有双龙钮,器身铸阳文“泉郡南关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并铸有鹿港郊所属美记号、建源号等四十六家捐资商行的名称。末署“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阳月谷旦”。位于泉州南门外浯江铺的塔堂宫,为泉州与鹿港贸易繁盛之时鹿港郊的同业公会的聚合办事之所。铁钟见证了当年郊行林立的盛况,成为清代鹿港与泉州商贸往来密切的直接证物。

这是电子导览器中“鹿港郊公置铁钟”的讲解词,全文210个字,讲解时长1分钟,除包含该文物的名称、质地、时代、用途、制作工艺等内容外,还有对其纹饰、造型进行描述,说明了该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展示意义,为观众提供了文物的基本信息。

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张云认为,讲解词根据讲解内容及性质分为四类:1.基本陈列讲解词,是基于博物馆主题展、常设展的陈列情况撰写的讲解词;2.总介绍讲解词,是以概括博物馆总体情况为主要内容的讲解词;3.宣讲、参赛讲解词,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科学性、逻辑性;4.专题讲座稿,是以讲解员进行社会教育开展讲座、举办演讲为背景进行创作的讲解词,具体字数视预设时长而定。

这一段电子导览器中的铁钟讲解词属于基本陈列讲解词,受使用条件和整体时长限制,以准确、简洁为目标,是故对文物的介绍相对有限,且在不长的段落中出现一定数量的书面语,普通观众在没有文字阅读辅助的情况下,仅通过听觉渠道接收,对文物的整体认知存在一定难度。

这口铁钟是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一个叫“鹿港郊”的闽台商业团体铸造。它通高100厘米,底部直径59.5厘米,圆筒形,下部稍大,圆肩,顶部有双龙钮,钟身上铸有阳文:“泉郡南关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和组成鹿港郊的美记号、建源号等四十六家商号的名称。“泉郡南关外浯江铺”是泉州府城南门外靠近古渡头的地方。“塔堂”指的是塔堂宫,学者推测,鹿港郊将会馆设在塔堂宫里。“鹿港”指的是台湾彰化县鹿港镇。

我国古代的商业团体,有的称会馆、公会,有的单称帮,只有在闽台地区才称作“行郊”,早在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了。所谓行郊,行是商行,郊最早指代的是商人,在街市形成前,这些商人直接在港口附近的郊野进行交易,所以称作郊商。后来,郊与行并称,称郊行或行郊,并演变成由同一地区或同一行业组成的,有帮会、规约的商业组织。郊行的功能除谋求共同利益外,还有仲裁商业纠纷,向官府申诉商情困苦,举办酬神祭典,扶持地方公共事业。可以说,拥有商会的雏形。

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郊行,大部分由漳州和泉州的商人建立,因此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上也类同,可以分成以下四种:第一种由相同贸易对象的商人组成,比如在台湾地区往泉州经商的,称泉郊;第二种由同一个行业的商人组成,比如经营的货品是大米,就称作米郊;第三种是专门称呼一个地区内所有郊行,比如来自澎湖的郊行称作澎湖郊;第四种是泛指同一籍贯的商人,比如上海郊。

制作这口铁钟的鹿港郊,是由在泉州往鹿港贸易的四十六家商行组成,属于第一种。在泉州成立鹿港郊绝非偶然,实际上,这个西靠台湾海峡的小镇,和泉州渊源很深。

清朝统领台湾后,先后在福建与台湾之间设立了三个对渡口岸,促进闽台商贸的发展。其中,鹿港和泉州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成为官方指定的对渡港口,此后行郊云集、商务发达,迅速崛起成台湾中部第一大港,掌握着清代中后期台湾的经济命脉。鹿港也逐渐成为泉州籍移民在台湾的主要居住地,鹿港的街市布局、建筑风格、工艺用材与泉州近乎一致,被称作“小泉州”。当时,在鹿港的泉州郊就有200多家,鹿港郊公置铁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它见证了清代晚期闽台两地郊行林立的盛况,成为清代泉州与鹿港商贸往来密切的直接证物。

百余年间,往来泉州、鹿港之间的船只300余艘,年年月月,桨声相问,帆翼相招,两岸贸易盛极一时。在那个帆影与怒海争锋的时代,两岸商队破浪前行,他们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書写闽台源远流长的商贸情缘,必将随这一座古钟,被两岸后人传播、称颂。

这是参赛讲解词,全文1014个字,共分五段,讲解时长5分钟。第一段是对铁钟的描述,是讲解中“讲”的部分,回答了铁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三段介绍清代闽台地区特有的商业团体即郊行的基本情况,第四、五段介绍铸造这口铁钟的鹿港郊历史背景及意义,是讲解中“解”的部分,回答了铁钟“为什么”铸造的问题,揭示了铁钟诞生的历史背景,是对讲解目标的信息拓展和内涵挖掘;第六段回望200年前两岸贸易兴盛之场景,揭示两岸唇齿相依的历史事实,是关于铁钟要“讲什么”目的。

《博物馆讲解工作研究》中提到,讲解是“将博物馆学、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科技史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转化成人们喜闻乐见的知识。”这种转化正是讲解思维的运用,可以有效整合讲解内容,提升输出效果,提升科普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丽臻,钱红.博物馆讲解工作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2] 杨小东.解说的职业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范怡婷(1985-),女,台湾省桃园市人,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闽台史、博物馆社会教育。

猜你喜欢

讲解员博物馆
博物馆当讲解员
怎样当好讲解员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我当小小讲解员
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的技巧
林清廉:六旬红军后代乐当老区村的“红色讲解员”
我是小小讲解员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