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北仁化八音的源流与嬗变

2021-02-15陈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2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民俗文化

【摘要】仁化八音是流传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选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八音乐器,吸收了广东民间音乐的精华,并融入了当地的民俗传统,作为仪式用乐,与民间的婚丧嫁娶、祭祀迎宾等民俗活动相随,体现了八音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仁化八音;民俗文化;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2-128-03

【本文著录格式】陈华.粤北仁化八音的源流与嬗变[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2):128-130.

基金项目:2018年度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粤北仁化八音的源流与嬗变”(项目编号:J2018013)。

仁化八音是流传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其历史久远,与当地的婚喪寿诞、酬神祭祖等民俗活动和民间音乐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仁化八音立足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八音乐器,结合了戏曲、民歌、曲艺等民间艺术的精华,选取了特色的民间乐器,形成了有一定地域文化特色和音乐艺术价值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是粤北民间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仁化八音被列入韶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国古代,最早在西周,把八音称为:金(如钟、镈)、石(如磬、编磬)、丝(如琴、瑟)、竹(如萧、篪)、匏(如笙、竽)、土(如埙、缶)、革(如鼗、雷鼓)、木(如柷、敔)。这是把乐器按照制作的材质来区分的。例如钟在古代的乐器中,居于八音之首,是金类乐器。早在先秦时期,佚名古籍《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炎帝之孙伯岐生鼓,是始为钟。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还有另外一种传说,认为钟是在尧舜时代一位名叫垂的人所创造。磬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石质打击乐器和礼器,编磬则是在宗庙祭祀、宗族盛宴等大典时与编钟一起合奏的一种乐器。[1] 另外还有丝类乐器主要是琴和瑟(秦汉时期出现筝、琵琶、箜篌),竹类乐器主要是萧和笛,匏类乐器包括笙和竽等簧片乐器,土类乐器有埙和缶,革类乐器有鼓、腰鼓、羯鼓,木类乐器包括柷、敔和木鼓等。通过这些记载可见,这些古老的乐器具有双重功能,既是劳动人民劳作生活中的用具也是他们表现音乐的工具,具有表现性和实用性。随着年代的更替,不断流传与发展,八音乐器从最早的先民的乐舞活动,逐步演变到宫廷、寺庙、道观等不同场域的使用,其音乐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笔者认为八音也可以归属为民间器乐的乐种。

一、仁化八音的地理环境

仁化县位于粤、赣、湘三省交界的广东省北部,距离韶关市50千米。地处南岭山脉南麓,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东接江西省崇义、大余县,北邻湖南的汝城县,南面紧邻韶关市。境内有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它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这里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栖息。据记载,仁化县春秋时属百越之地,在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在仁化筑有“古秦城”。至南齐年间建县,有众多的古塔、古道、古寨。此处人杰地灵,出了不少文人志士,如宋代尚书余靖,明代尚书王弘诲、侍郎杨起元,清代广东布政使鲁超、文学家廖燕等。[2] 仁化县总面积2223平方千米,总人口有24.47万人,当地居民多是客家人,也有部分江西、湖南和珠江三角洲的移民。当地方言比较多样,主要是以客家话和粤语(白话)为主,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文化的多元性。仁化有许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石塘月姐歌、麻塘吹打乐、长江的打花棍、夏富舞春牛等,八音作为民间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富有音律和地方方言道白逐步演变,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和特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亲和力,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二、仁化八音的渊源和发展

八音始于何时,历史书志并没有明确记载,但经田野走访和查阅仁化地区的历代方志,搜集到有关八音最早的传说:从4000多年前的舜帝南巡登临韶石奏韶乐开始,八音就出现了,它是以春夏秋冬、喜怒哀乐所形成的一种打击乐,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据《郡国志》 :韶州有韶石者,舜登此,奏韶乐焉。传闻有二仙人,衣冠相对,踞坐二石上,云 :“昔帝舜尝奏乐于此。”经历朝代的更替,一部分中原人南迁,来到了仁化的董塘、扶溪一带,随着唐宋时期乐舞、戏曲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八音吸取了西秦戏、粤剧等的腔调以及各地方曲艺的唱腔,逐渐演化形成了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可奏可唱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仁化八音与当地民间的节庆风俗、信仰风俗、人生礼俗等民俗活动相随,使其流传的更为广泛,也逐渐形成一套完备的演奏形制。

另一种传说是八音渊源于戏曲,在清末民初,湖南祁剧师傅来到仁化的扶溪镇巡演戏曲,在乐器吹打程序中提取了八音,经过简化后逐步形成民间音乐,民间艺人在各乡镇传授演出,后来当地人谭世昊等人拜他们为师,并且在他们的演出中,又融入了当地的民间素材,曲调、韵律极具地方乡村韵味,包括吹奏、击鼓、歌唱,其独特的演奏形式,通过口传相授,使仁化八音能在仁化乡间传流至今。

三、仁化八音的应用场合与社会功能

仁化八音历经千年的流变,逐渐发展成为现存的一种民俗音乐形式,几千年的文化流传就像一条条江河一样,汇聚了前人的智慧。八音作为一种与地方民族的信仰、风俗紧密相连的民间艺术形态,它随着年代的变更,表演形式、祭祀礼仪、社会制度的不断演变、融合发展,更好的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交融的时代风貌。它不仅贯穿着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也连接着一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节点。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厚重的礼乐观、朴素的信仰观、真善孝亲与和睦邻里的伦理观等价值内涵。现今仁化八音常常在民俗节庆、新居落成、婚丧嫁娶、庙会祭典、打醮等活动中演出。

(一)岁时民俗与八音

仁化当地主要的传统节日有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小年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初一日晨,人们会穿新衣、新鞋,拜祭祖先,青年儿童向长辈拜年。人们相见说吉利话,禁打扫和荤食。在年初二,人们可以开始吃荤,走访亲友,乡镇举办装故事(装扮成舞台上的历史人物),常会请当地八音班演奏助兴,热闹非凡。人们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安居乐业。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传统活动吃汤圆、拜神祈福、舞龙舞狮、猜灯谜,还有一些地区闹元宵的活动,会有舞春牛、舞马、山歌对唱等,请八音班吹奏锣鼓八音必不可少。在欢庆的节日,有八音锣鼓助兴,欢快激昂的节奏旋律振奋人心。通常演奏曲目有《大开门》《天仙配》《坐场》等。还有清明节(扫墓)或者中元节,也会有一些家人在祭祀时,请八音班过来演奏。

(二)人生礼俗与八音

仁化八音在民俗礼事的使用十分普遍,婚丧嫁娶、大生日、寿诞、乔迁新居等人生礼俗与八音相随。不管是红事白事,都会请八音班来演奏,早有志书的载述:民间的婚礼“迎娶日彩旗前导”,丧礼殡殓则“多用僧道或鼓吹做佛事”。八音发展至今,在红事的演奏当中,一般会用两只唢呐来对吹,并加入其他八音乐器演奏欢快的曲调。八音班为寿诞和过大生日、满月酒、入伙等红事提供演出服务,通常演奏的曲牌《小开门》《八仙贺寿》《送子》等。

在人生婚嫁仪式中的八音演奏,也有一定的讲究,按照娶亲的程式常分六个部分,有《迎宾曲》《大开门》《娶亲调》《闹席调》《拜堂调》《送客调》,随着仪式进行,演奏不同的曲调。以当地婚嫁礼仪为例,婚礼主家是男方,他们雇请八音班,结婚日当天,八音班师傅一般上身穿红衫,下身穿红色裤子,来主家奏乐。通常奏乐时,是坐奏的形式,演奏《大开门》《小开门》,活跃气氛,以迎宾为主。当去迎娶新娘的时候,乐队要营造一个热闹红火的气氛,这时的用乐形式是行奏,常常演奏《走路调》,接亲后,新人在拜堂时,也会演奏《拜堂调》《满堂红》《八仙齐鸣》等热烈欢庆的曲调。闻韶地区的八音,则一开始先演奏《放炮鼓》,然后是《闹台鼓》《满堂红》等。

丧葬仪式的演奏,多使用一支唢呐来吹。办白事时,丧葬仪式则分《走路调》《吊香调》。通常演奏凄凉、哀伤的曲调。安葬之日,亲戚朋友备香烛、祭袖、奠礼前来吊唁,称之为“吊香”。安葬前夕,丧家通常会请礼祭先生写讣文,请八音班奏哀乐,进行祭奠仪式,出殡前在空旷处对棺柩举行祭奠,礼毕后,打锣、司路钱的在前,八音班奏哀乐,通常丧家亲人悲哭哀号、沿途燃放鞭炮,到墓地安葬。在丧事仪式过程中,八音班根据仪式程序进行演奏。通常八音班艺人凌晨到达事主家上香请神,演奏《哀调》,第二步是吹奏送葬曲,这时多演奏《走路调》,曲调配合行进的步伐,乐曲的速度缓慢,由打击乐和唢呐交替表演。当丧家主人哀悼时,常常吹奏《吊香调》,在不同的乡镇,演奏曲目稍有不同,例如闻韶八音,白事一般会演奏《哀调》《小歌场》,此时旋律曲调通常为委婉、忧伤曲调,表达对故人的哀悼之情。

(三)信仰民俗与八音

据现有的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所修庙志和仁化县志等史料记载,在仁化的扶溪镇和石塘镇修建龙母庙,是当地先民为纪念龙母的恩德所建,当农历五月初八(龙母娘娘生日)和农历八月十二(龙母娘娘登基纪念日),以及初一、十五,众多游客便来到这里点香祈福,庙会祭典时,人们到寺庙里烧香酬神还愿,人们对龙母的信仰,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盼。一般在农历五月初八的龙母诞辰从初七晚上到初八的凌晨,会有不少香客赶来烧“头柱香”,八音班主要也是渲染气氛的作用。在庙会打醮、谢土的仪式里,通常有队伍巡游,八音需要全程跟随,这时常行奏《走路调》《小开门》《大开门》《拜神调》。仪式的目的都是求神灵庇佑、风调雨顺、家宅平安。

四、仁化八音的乐队编制和艺术特色

仁化八音使用的民间乐器大致可分为四大类,打击类乐器、拉弦类乐器、弹拨类乐器、吹管类乐器。

打击类的乐器:如锣鼓、中钹、小钹、大锣、小锣、小镲、木鱼。

拉弦类的乐器:如二胡、高胡等。

弹拨类的乐器:如三弦、月琴、琵琶、中阮等。

吹管类的乐器:如唢呐、喉管等。[3]

麻塘、乐昌等地常使用的八音乐器主要有8种,鼓、大钹、中钹、小钹、大锣、小锣、唢呐和二胡。闻韶八音又和粤北其他八音略有不同,其旋律保留了舜帝南巡带来的韶乐音符,也有8种演出乐器,分别为锣鼓、唢呐、木骁、大小花钹、小锣、中钹、二胡、琵琶。

仁化八音乐器组合与演奏的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乐队的编制不固定,通常根据场合的大小,进行安排,人数是6~8人为主。第二是演奏乐器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唢呐、喉管、二胡属于旋律乐器,锣、鼓、钹这类打击乐器必不可少。第三是乐队的编制没有严格规定,但在一定的用乐场合,乐器的数量、组合的方式、曲牌的选择还是有相对固定的习惯。

仁化八音的艺术特色主要是以吹打乐为主,旋律紧凑集中,声音灵活自如,曲调有声有色,不论是快板或者中板、慢板的曲调,听起来都比较淳厚,表现力丰富。八音的音阶建立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各种曲牌有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八音的旋律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用乐的起伏变化不大,较为平稳,曲体与旋律的扩展较为自由,更富生活气息与时代感。节奏上,大部分都是十六分音符组合的节奏,在各种曲牌中反复的出现,这种级进式的、均分型的节奏,不管是快板还是慢板都比较平滑、流畅。八音曲调多短小精粹,通过加花重复、加头尾等手法,在原来传统曲调的基调上逐渐演变,增加了旋律色彩的变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大开门》:

五、结语

仁化八音作为伴随粤北民俗发展起来的民间器乐乐种,它吸收了广东民间艺术的精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它的乐器演奏是为婚丧祭祀、进宅、寿诞、过大生日、庙会打醮、迎神赛会等服务的。通过深入地探索粤北仁化八音会这一类传统音乐会社与民间礼俗之间的文化渊源,實地的田野调查研究,对八音背后的历史发展变迁进行整理,并结合地方志书与实地考察的情况进行论述,更好的发掘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作用。通过仁化八音地理环境、八音的起源与发展、八音的用乐活动场合、八音会技艺的传承等方面进行挖掘,找寻仁化八音对民俗活动潜在的文化内涵和它的艺术价值。更好地了解仁化八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赵丹丹.八音古乐:古代乐器与演奏艺术[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

[2]仁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仁化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3]范晓君.粤西八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陈华(1978-),女,吉林扶余人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钢琴及地方音乐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浅谈对中国工笔画艺术特点的认识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