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

2021-02-14吴二蓝妮拉鲁金金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工科工科应用型

吴二 蓝妮拉 鲁金金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文章以南宁理工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针对当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当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从课程体系优化、实训制度建设、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教师以及学生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創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对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7-0079-03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弱,无法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形式、新模式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的特点和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需求[1]。因此,在“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大背景下,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应用和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原则、建设思路、内容和要求,以期为地方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

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地理信息科学是计算机与地理相结合的一门交叉性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在地理信息科学的课程建立中掌握地理信息的基础理论及其实践操作技能[2]。以“GIS二次开发”课程为例,当学生完成相应的课程后,相关的课程与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学习缺乏衔接导致毕业论文设计或者作品的原型体系设计与研究开发变得捉襟见肘[3],学生无法把毕业设计或者需的基础专业技巧与论文撰写的选题相结合。

课程依赖关系考虑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知识和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术水平。学生自主实践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已经超出了学生认知范围,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厌倦。

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一般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研究相似,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也将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学生紧跟当前的主流技术,及时更新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掌握的实际知识和内容,培养学生对于应用新一代技术的兴趣。

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近几年来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很难建立起一支较为稳定的人才队伍。并且高校缺乏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机制,导致年轻教师的能力提升较慢。

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内容

为突破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瓶颈问题,针对南宁理工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现状,“新工科”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建设的关系涉及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4],本文主要从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制度和教学资源建设等角度进行论述。

(一)课程体系设置及优化

目前,我国对工科新课程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才刚起步,对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和开设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由于我国许多应用型学校未设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资源存在不足[4]。针对这一现状,文章在传统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有机融合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元素,加强遥感应用、测量及应用能力等内容。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框架见图1。课程框架主要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拓展与创新五大培养模块五个培养模块。依据对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求以及国家标准、地理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有关企业、高等院校的调研以及对南宁理工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5],优化了地理信息科学类专业的培养。课程架构采用平台+模块的“4+4”框架结构: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通识教育选修模块、学科基础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创新创业模块[6]。紧贴不同行业的发展要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主要划分为土地数据处理与信息应用技术开发两方面来对其进行专业教育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并满足学生升学深造需要。

(二)实训制度建设

GIS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高度交叉性和前沿性的工程学科,GIS基础课程的应用实践技术教学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课程的实践教学要与学科专业、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学校应用实践技术教学领域的先进科技相结合,在从事课程实践技术教学的课程内容上,要求在课程相关基础软件的研究开发及拓展、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软件的应用多样化、实验教学资料的使用多元化方面做到与时俱进。

应用型人才既有别于学术类人才,也有别于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类人才。学术类人才强调对理论知识和科学方面的研究,而应用类人才则强调对技术的应用。因此,GIS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不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必须不断开辟和创新校外实训基地,拓宽以应用型、实习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在该时代背景下,学校采取了“3+1”顶岗实习模式,积极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大幅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机会,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首先,要充分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引领,充分考虑满足学生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的不同需求,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元、内容丰富、手段新颖。在当前现代化的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中,课堂上的PPT、微课、MOOC、学科前沿信息连线资源链接、案例、拓展性知识阅读、讨论式习题练习、提问与问题解答等教材资源都已经逐步成为所有学科必备的基本知识资源,教材资源将会成为所有学科课程基础资源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的教材资源不但为广大学生学习提供了知识库,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做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定期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培训、交流及继续教育工作机制,积极鼓励和支持其他专业教学领域的带头人与教学监督委员会、学术社区组织以及高等院校之間进行学术交流。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访问,或者支持优秀的青年教师继续深造。

“产学研结合”的根本实质在于建立一种校企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交流其需求,相互推广和促进,是有效保障专业教育质量,落实培养目标,发展专业性和特色,提高专业技术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应当鼓励更多的青年老师到企业中工作,增强其实际操作经验。可以邀请著名的高校和大型民营企业的专家作为学校的访问教授,不但对本科生进行教学,而且还负责引导青年老师申请科研课程项目和撰写学术论文。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开展专题演讲,指导教师参加该领域的学科建设。鼓励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坚持将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鼓励科技创新。加强与全省各高校同类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安排同类型教师交流、合作、参加国内外的会议或短期访问,打造一支充分理解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热爱于教学事业的中小班级高层次、组合化的教学团队,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完善教师以及学生激励机制

为激励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可以对优秀教师进行口头表扬、光荣榜表彰以及设置教学成果奖等方式,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加分项。对学习成绩好学生、获取国家或者省级各类奖学金的学生、通过国家某些高难度考试的学生、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学生、实习阶段即获单位正式录用且工资达到纳税水平的学生,都应该在学校张榜表彰,以激励其他学生。

三、结语

2021年,南宁理工学院开始制定新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将根据毕业生所在企业、事业单位的反馈情况不断修订。对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课的内容安排上进行了优化,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学生在GIS领域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段炼,廖超明,陆汝成,等. 新工科背景下GIS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02):163-166.

[2] 袁本华. 关于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技能教育的探析[J].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05):82-84.

[3] 曾微波,王春,江岭. 应用型本科GIS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探索[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42(09):1-3.

[4] 戴仕宝,王春.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GIS专业建设探讨[J]. 测绘工程,2019,28(04):72-76.

[5] 逯跃锋. “地理信息+”与“新工科”背景下GIS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 智库时代,2018(47):191-192.

[6] 崔海波. 论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1):113-117+128.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新工科工科应用型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