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优化

2021-02-14李博澜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融媒体高校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个数据化、信息化的社会,而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当前时代背景下,融媒体不仅为高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高校舆情治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网络舆论

在高校网络当中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成为不良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在流量不断扩大的融媒体视域下,相关学校部门需要对网络信息进行处理,从根源上阻断网络舆情的传播,培养学生的上网素质,做好不传谣不信谣的教学工作。学校部门要重视学校官网媒体内容发布的选择,从自身做起,提高网络阅读的质量,同时对学校的网络安全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

作为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场所,高校肩负着促进社会发展和变革、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职责,而且社会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在高校学习生活当中,每个人都离不开互联网。在互联网当中存在着很多舆情信息,其传播路径广泛,信息流动快速,导致舆情造成的危害性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健康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的辨别度较差,需要相关学校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净化网络环境,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上网空间。在融媒体视域下,相比传统的媒体和新媒体,其传播性更强,在学生当中使用时间占比最高。融媒体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对其的监管成为一大难点。

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在当前的融媒体视域下,各类的舆情信息种类较多,一些舆情信息用一定的科学手段进行包装,令人难以辨别,导致很多高校在校学生信以为真。当前学生通过抖音、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方式进行学习和娱乐活动,大量负面舆情包装成学习资料或是微信小游戏的方式传播到学生的电子设备当中,这个阶段的学生辨别能力差,社会阅历不高,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舆情传播者。在当前的舆情传播方式当中,最具有诱惑力的方式是“领红包”,只要将该信息传播到几个微信群或是在公众号上达成一定的浏览量就可以换取一定的红包金额。这样的传播手段极具诱惑力,让很多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引发的后果,沦为不法分子谋利的犯罪工具。很多学生认为在网上转发一些信息或是推荐一些程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已经在危险的边缘,对国家的网络安全治理造成了重大影响。

信息传播的复杂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剧,高校当中的学术氛围也更加自由,在众多新生事物的影响下,人们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很多舆情信息加以学术包装,对于专业知识不牢固的学生,很容易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这些舆情当中,会加入一些片面的科学依据来提高人们对于该舆情的信任度。例如,一些打着科学养生旗号的产品都在进行推广营销,但很多产品属于三无产品,生产场地大多数来源于一些黑作坊。许多学生没有一定的辨识能力,认为将这样的产品推销给亲朋好友是为他们好,往往就造成了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在学校当中,还存在着一些由学生组织发展的微信公众号或是QQ里面的一些“推广墙”,这些媒体大多是由学生自主管理,没有经过学校的授权,在监督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隐患。这一类型的公众号在学生之间关注度高,很多学生认为没有老师的监督管理,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实现言论自由,或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关注度,在上面发布一些博人眼球的文章,这类文章大都缺乏相关的事实依据,对国家的网络建设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于网络的传播性强,受众面积广,对学校的整体形象工程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舆情传播载体的多样性

在庞大的互联网当中,学生使用的网络软件日益增多,学校对其监督力度上也更加困难,很多学生在一些没有经过实名认证的软件上进行交流,导致网络监管部门没有办法对学生的网络安全进行保证,一旦发生违法犯罪现象,难以帮助学生维护自身的权益。很多大一新生刚刚接触到大学生活,想快速地通过网络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或是想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在网络上面制造相关的舆情,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来让大家认识自己,出现网络舆情问题。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当前在高校信息传播中,网络占据着主导地位,多元化的数字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互动渠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更加立体化和现代化。通过高校网络舆情,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爱好,通过合理研判舆情,有助于科学把控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就为高校网络负面舆情的分析提供了便利。开展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能够对网络环境进行优化,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还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确保学生科学树立三观、理想信念。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有利于维护高校的稳定

基于主体层面来看,学生作为高校网络的关键用户群体,普遍具有接受能力强、乐于接触新鲜事物和思维活跃等特点,但是也同样存在缺少社会经验、辨别能力差、尚未形成科学三观等问题,极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产生负面高校网络舆情,影响高校的和谐发展;基于载体层面来看,学生的网络运用能力较强,融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传播、扩散,极易造成高校网络舆情无法控制的局面,再加上高校没有进行有效预防,必然也会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开展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一方面可以掌握学生对于高校发展、教学设施、日常管理事务的观点和看法,结合学生需求和思想状况,针对性地处理问题,从而有效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在落实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政治事件、社会突发事件等的看法,借助网络信息来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因势利导地占据网络舆论主导位置,尽可能消除负面舆情,将谣言、负面言论的传播范围降到最小,实现高校的稳定、和谐发展。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网络文化建设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针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分析和治理,能够加快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当前网络社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呈现出虚拟化的特征,要想判断校园文化是否健康,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校内网、校园百度贴吧、社区论坛来实现。在保障校园网络舆情积极、健康的情况下,将正向的网络能量进行宣传,对先进文化进行传播,并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取向,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但是如果高校网络舆情相对消极,则会冲击学生的理想信念,误导学生形成不良认知。所以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力度,将网络舆情正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依托不同的网络载体,能够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多样化,显著提高校园文化发展。

注意自身网络安全监管

很多学生在注册自身社交账号时,密码设置过于简单或是没有遵守相关的网络安全使用守则,导致自身账号外泄,社交账号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不利于自身的网络舆情。当前时代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网络的构建也在不断完善当中,逐渐形成由计算机系统主导,数据通信和网络系统软件作为媒介的网络体系。在数据发展的今天,对于网络安全的管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人们都习惯与将个人信息或是工作数据存储在个人计算机当中,从而实现与他人的资源共享,虽然网络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便利性,但也使得我们的个人信息、个人数据更容易发生泄漏,对于网络安全的管理和个人计算机安全防护的完善需要加强,需要学生遵守网络安全规范,保障网络活动的安全性和信息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

学校官方媒体网络安全的监管

学校要加大对于学校网络当中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实现互联网平台的资源互通,同时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平台,保障学校网络安全的运行。学校要不断更新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同时对学校的主机定时进行病毒查杀工作,保障实际工作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于有关网络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对整个学校媒体平台实现统一的监管,保障学校的权威性和官方性。老师之间也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对于网上的舆情信息要及时指出,帮助学生辨别信息的真假度。对于信息化平台的建立,要开展专门的部门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在数据化发展的今天,学校的内部数据不能妥善保存很容易遭到数据泄露,对学校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隐患,要加强对于学校信息安全的保障,建设相应的制度做好监管工作。学生组织在通过学校媒体发布相关文章时,需要经过老师的检查,在得到一定的审批后才能进行发表。

开展相关网络安全培训工作

学校要定期开展学校网络安全培训工作,让更多的学校了解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辨别相关的舆情信息,加大对于学生的监督教育工作,开展相应的网络安全活动。老师要教会学生面对舆情时的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面对网上负面舆情时要进行举报,遇到重大事件时可以向相关公安网络监管部门反映,不能让网络成为违法犯罪的法外之地。同时学生自身也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在网络当中遵守相关网络安全条例。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实行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确保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在网络舆情的治理过程当中,以规范网络言行为准则,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治理措施。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网络监管团队深入到学生当中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学校要在操场或是走廊张贴相关的网络犯罪案例来警示学生。定期对学生的百度贴吧、微信公众号、QQ空间动态和抖音账号进行监管,对于某些负面评论和舆情信息定期做好删除工作,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学校官方账号传播舆情信息。此外,高校也可以强化同其他院校的合作,协同开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包括:日常监测、进行预警或制定干预机制等,实现各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上的优势互补,并促进网络舆情治理的信息共享,打造出规范化、立体化和完善化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

以法律法规为支撑,高校还需要从网络舆情预防机制的建立、系统化网络舆情收集制度的建立、针对性网络舆情应急机制的建立三个层面入手,构建起科学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高校应及时、精确地搜集和分析网络舆情,科学判断、研究网络信息一手资料,快速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明确问题根源,做出科学的预警及判断;确保网络信息反馈途径的通畅性,便于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网络舆情的传播;研制出科学的组织协调方案,要求高校各部门协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高效化地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依靠完善的网络舆情治理规章制度、网络舆情治理体系,确保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能够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落实。

成立相关学术小组展开舆情鉴别工作

学校可以通过对于学校资源的利用,在各学科当中抽调多方力量成立相关的舆情研究小组,对于网上的各类舆情提出相关的学术观点,帮助学生和社会更好地接受信息,免受舆情的危害。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小组应包括多层次结构人员,例如: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政教育咨询师、学生干部等,且小组成员还要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熟知沟通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融媒体技术进行灵活运用,积极践行自身理性引导高校网络舆论的职责。

对于已经传播,且受众面积较广的舆情,高校学术小组要利用相关的官方媒体进行辟谣,阻断某些打着科学旗号的舆情传播途径。在舆情的传播上,不仅要从传播途径入手,更要彻底阻断传播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净化网络环境。在构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小组后,要确保小组在校园贴吧、微博、博客以及校园论坛等网络空间中发挥意见领袖的角色,要对正面舆论进行强化,将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价值理念传播给学生。

作为高校治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成效直接影響高校和学生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铸牢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关键在于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于事物的鉴别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术资源进行相关的舆情治理工作,对相关的违规账号进行查封,规范自身网络行为,成立相关的舆情防护小组和应急事件处理小组,学校要和公安网络监察部门实现有效的沟通配合,一同建设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

作者简介:

李博澜(1981—),女,汉,淮安人,本科,职称:讲师,从事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宣传新媒体运用研究。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融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路径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020SJB0922)。项目负责人:李博澜]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融媒体高校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