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2021-02-13李雅倩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执政党现代化国家

◎李雅倩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410083)

现代中国的发展包含着两个重要命题:一是关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二是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分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了55 年来执政党的主要经验,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等,成为一篇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以卓著成效巩固了党长期执政的地位。党的十九大修改了此前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提法,在前面加上“长期”二字,更加突显了战略意蕴。执政的长期性决定了执政能力建设的艰巨性,执政时间越长,对执政能力的要求就越高。2019 年10 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党的一项战略任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农业、工业、科技和国防四个现代化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可以成为治国理政的制度标杆。可以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对党的十九大的完美接洽,准确把握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密切联系。

从理论上看,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也是执政党建设的现代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既是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完善,也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回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从现实上看,党的领导地位决定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不仅是实现现代化治理的要求,也是巩固党自身执政基础的需要。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契合

执政党治理国家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制度安排,然而,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执政党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在中国,推进国家治理和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是相互贯通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从来就不是为建设而建设”[1],而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执政和治国的紧密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展开,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导向的趋同性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导向,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依据,最终目标是提升执政党的科学性,更好地治理社会和服务人民,成为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政党。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与时俱进的治国理念,始终坚持以实现公共利益、建设和谐社会为导向,通过理清政党、国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最终目的是构建多元共治的现代化的治理格局,实现社会和谐。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将其执政理念融入国家治理中,国家治理现代化也更新了党的执政思维,引导着执政党执政的方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体现了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目标导向。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理念的同质性

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不断深化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实现执政的科学性,把党建设成为深受人民信赖、经得住各种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增强党的执政效率的关键是提高资源整合的能力,将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资源集中到政党周围,提升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国家治理现代化突破了一元治理的传统思维,提倡多元共治,致力于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治理机制,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让人民在治理中感受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都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属性的一致性

恩格斯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2]无论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都是服从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出“中国之治”的显著特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通过执政能力的提升展现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制度构建和制度执行力两个方面,其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从制度层面上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共同的制度基础。

(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重点任务的耦合性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在社会阶层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整合,导致了社会冲突的普遍发生。[3]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冲突聚集到社会层面,对社会和谐发起了挑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执政党和社会治理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完整概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列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能力之一,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国家治理也有着密切联系,社会和谐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提到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任务的高度上来,致力于解决全局性、根本性的矛盾冲突,才能够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因此,无论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都面临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逻辑来看,中国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为人民治理、靠人民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追求的价值方向。然而,社会阶层多样化和利益需求复杂化给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了诸多挑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使国家治理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一方面,从党的政治属性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党的政治属性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内核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来看,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和治理成效是影响国家治理的关键要素,治理主体需要执政党的参与和领导,治理过程需要依靠执政党的顶层设计,国家现代化的治理成效也取决于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只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能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以党建国”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独特地位,党不仅有长期执政的使命,而且要承担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任。历史和现实证明,党有足够的实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持。就党的自身发展历程而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历中获得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和社会资源,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党的现实能力而言,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各领域,而且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各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力建设。[4]现阶段,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发挥原有优势,整合社会利益,处理好党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增加社会对执政党的认同感,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动力源泉。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能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良好环境

实现社会和谐,塑造良好环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当前,我国社会环境总体比较稳定,但仍有不利于国家治理的因素存在,对外有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政治民主化的冲击,对内有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共识的缺乏和利益诉求的分化。邓小平指出:“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5]为了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消解社会负面因素对现代国家治理带来的不良影响,要求执政党发挥对内对外职能,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方面能够通过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解决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社会矛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创造和平稳定的治理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破观念束缚,更新治理观念,吸收地方治理的有益成果,上升为治理制度,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行使政治权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必由之路。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要求党更新治国理念,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党树立现代化的治理理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的显著优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国家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就在于党与时俱进地更新了治国理念。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作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治理”取代“管理”成为党的治国理念,此后,党的治国理念不断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的概念,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指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性转型”[6],其突出特点就是从政党单方面支配社会到政党与社会,政党与人民的双向互动,既有自上而下的指示,又有自下而上的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瞻与评估,也是推动中国完成阶段发展目标的动力源泉,为此,党必须树立现代化的治理理念。要坚持为民执政的治理理念,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科学全面的现代治理网络,扩大公民参与治理的途径,激发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的热情。此外,执政党还要树立依法治国的治理理念,运用法治思维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制度现代化[7],法律作为刚性的制度能够保证治理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因此,执政党只有树立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治理工作中,才能实现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型。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党继续发挥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

首先,从历史逻辑上看,新中国成立的七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贫困落后的社会面貌和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凭借其强大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体系,举全国之力,聚集资源,协调四方,建立起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稳定的国内环境。改革开放以后,党领导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各类经济主体活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最大优势,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阶段性的规划,无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还是百年奋斗目标,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七十多年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决定了党在社会治理中必须要发挥出领导核心作用。

其次,从治理结构来看,多元主体的治理结构也要求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和市场企业的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凸显,国家治理越来越复杂,内在地要求党将部分职权回归给社会,构建多元治理的治理结构。多元治理的治理结构一方面适应了现代治理的需要,但如果没有统一规范的领导,各主体之间很可能各行其是,对治理秩序形成挑战。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执政党,还是领导党,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各治理主体的思想认识和治理行动统一到治理目标上来,处理好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上下联通,横向互动的治理体系。可以说,多元共治的结构不仅没有削弱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反而更加凸显了党在调动其他治理主体时的领导核心作用,对党的领导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从治理特点上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要求党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涉及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社会法治化、生态制度化、党建科学化的系统整体,内在要求执政党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治理的系统性决定了治理的复杂性,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考验,在处理各领域的发展难题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混乱局面,让改革成果功亏一篑。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8],因此,党的领导核心力的建设是解决现代治理难题的关键。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党进一步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的政治逻辑决定了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终成效,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首先,党要提高科学执政水平。将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是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创新,而且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科学执政就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科学界定党和国家、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明确党的职能和角色[9],使党在执政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掌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特点,把握国家治理的整体性、渐进性和协调性,合理规划治理的方针政策,让治理行动遵从社会发展规律。其次,党要提高民主执政水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坚持民主执政就是执政党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发展,保障人民权利,激发人民活力,让人民当家做主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民主执政不仅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构建上下畅通的治理格局,重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实现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最终走向“由民做主”的转变。[6]最后,党要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依法治国是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稳定的必要保障。坚持依法执政就是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政治权力,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没有逾越法律的特权,任何违背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和要求内蕴了依法治理价值理念,也对党的依法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公共权力的制度化、国家治理的民主化还是治理手段的科学化,都体现了法治化的外在要求。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路径选择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关系来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国家治理现代化赋予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新的内涵和使命要求。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加强思想建设,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思想动力

思想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前提,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政党,不是优秀的政党,没有先进思想武装的共产党员,不是合格的党员。思想上的落后会导致行动的偏差,在思想方面,党内依然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部分党员干部没有拧紧思想的龙头,动摇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出现了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为此,执政党必须要加强思想建设,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意识形态方面的统领能力。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相融合,为当代中国的治理问题提供科学的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其次,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心中有理想,行动就有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有信仰的政党,中国人民是怀揣梦想的人民,党领导人民走过艰难的革命岁月,创造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就是因为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撑。理想信念就是精神上的“钙”,精神“缺钙”就会导致政治变质,苏联解体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因此,执政党要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让理想信念伴随党的成长,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思想支撑。最后,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在全党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继承中华民族格物致知的优良传统,组织全党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中国的国情,革新思想体系;推进“两学一做”的主题教育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加强党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打好思想基础。

(二)加强组织建设,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组织支撑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现代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就是完善党的组织建设,“强有力的党组织是执政党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10]。在现代国家治理的背景下,党的内部组织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问题,因此,要以党的组织建设为依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立坚实的组织基础。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首先就是要完善党内工作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党的组织机构是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设置的,党的各项工作也是在民主集中制的指导下开展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保证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健全党内议事程序和决策机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的党内决策机制;另一方面,又要善于集中,汇集党内思想成果和重大决策,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集中领导上来,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执行党的决定,做到各司其职,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次,要完善和发展党的组织结构。执政能力的现代化内在要求党的组织结构的现代化,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虽然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优势,但是也伴随着管理层次冗杂、运行效率不高、遏制党内民主等缺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定被更加优化的组织结构所取代。网络化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创建党组织的网络平台,改变了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简化了复杂的组织层级,打破了各级党组织之间的隔阂,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提高了党的办事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权力的优化与整合,增强了执政党的统领能力。最后,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执政党的根基,直接影响着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因此,要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党章规定,凡是有三人以上正式党员的基层单位,都要成立基层党组织。[11]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教育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的功能,领导群众贯彻党的决定,为党的执政和国家治理打牢根基。

(三)全面从严治党,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主体力量

腐败关系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它会破坏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降低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最终让政党失去执政地位;同时,腐败也关系着国家治理,腐败能够直接导致国家治理能力的下降,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加强政党自身治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有着打击腐败和加强自身治理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内的政治生态总体良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党的执政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部分党员在思想上放松警惕,利用其职权之便谋取私利,滋生腐败,反腐败斗争成为执政党的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求执政党从战略高度全面把握这项战略任务。

全面从严治党,一是要建立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内法律法规。从实效性上看,党内法规不仅对于提升党的领导能力、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具有示范作用,而且也能够有效解决国家治理中出现的问题。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一方面要根据新情况新要求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并继续细化和完善党内基础性的法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清理不合时宜的党内法规。在完善党内规章制度的同时,要注意各项法规之间的关联性和衔接性,既要系统全面,也要尽量避免交叉和冲突。党内法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治体系,要加强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之间的协调配合,党员在遵守党内法规的同时,也要遵守国家法律。二是要严格把控党员的“进出口”机制,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党员的准入门槛,坚持客观性的原则,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和党员发展条例来发展党员,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择德才兼备、清正廉洁、依法办事、联系群众的党员干部进入党组织,严禁发展“人情党员”;同时,也要健全党员退出机制,严格执行党的规范,将触犯《中国共产党党员处分条例》的党员清出党组织。三是要健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为此,必须要构建严密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立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既有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也要有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增强不能腐的自觉,通过党内监督带动社会监督,政党自律带动社会治理。四是发展问责机制,强化责任担当。问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既要落实各级党委惩治腐败的责任,也要落实违法者的责任,用问责推动责任落实,提升执政主体的责任担当。

(四)加强互联网党建,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依托。2016 年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执政党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国家治理现代化赋予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内涵,互联网党建成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党建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党建”模式既开辟了执政党建设的新天地,同时也还面临些许挑战。第一,“互联网+党建”大多偏重形式,实效性不强。“互联网+党建”的落脚点在于加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和群众向心力,充分挖掘互联网平台的党建资源服务社会。但互联网平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要通过分享到QQ 群、微信群的形式,要求学员打卡学习,这种方式虽然明确了学习内容,但却忽视了学习的实效性,学员被动打卡,对于所学内容并没有充分掌握或引起足够重视。第二,“互联网+党建”平台内容缺乏创新。虽然一些党组织建立了相关互联网平台,但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主要表现在发布形式单一,以大篇幅文字为主,内容较为枯燥,导致平台访问量低;内容照搬党的文件,没有联系地方实际,缺乏鲜明特色,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第三,网络党建平台互动偏少,群众参与性不高。“‘互联网+党建’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需要党员和群众经常互动来保障其功能发挥”[12]。但当前党建平台大多“润物细无声”,党组织对于群众的呼声无法直接倾听,群众对于党的政策不能充分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的执政效果。改变这些现状,首先要提升互联网党建的“硬实力”支撑,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搭建智能化趣味化“互联网+党建”平台,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一方面,以科学的工作理念为指导,加强技术和资金投入,构建功能强大的智能化党建平台,宣传党的理论思想。另一方面,构建趣味化的直播课堂,开辟视频、广播、甚至短剧等多个栏目,充分挖掘党史资源,增强平台的趣味性,增加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让学员对党的思想理论内化于心。二是加强“互联网+党建”平台的内容创新。针对网络党建平台内容枯燥、作用得不到发挥等问题,内容创新是根本,只有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板块,才会增加党建平台的吸引力,在短时间内扩大其影响力。首先做好网络的信息维护,营造干净健康的网络环境,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此外要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开设多样化的栏目,构建党的宣传、管理、教育、考核、监督、咨询为一体的内容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文字叙述,在每一栏目附以图片、广播、视频,更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后,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建工作。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各地实际不同,党的工作方法自然也就不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推进党的工作地方化、民族化、精细化,改变一刀切的党建思路,根据不同地方实际搭建具有鲜明政治导向和地方特色的党建平台。三是以群众为主体,夯实基层党建的工作基础。在“互联网+平台”的工作模式中,依然要尊重与发挥群众的主体性,创新网络党建的工作方式,增加互动栏目板块和实时沟通热线,密切党群联系。以往党的工作方式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党组织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缺乏直接沟通的有效渠道。互联网的实时性特点可以实现网络党建在线沟通功能,能够更广泛地征集民意,创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拉进了人民和执政党的距离,也提升了党的执政效率。当然,“互联网+党建”作为功能强大的新型党建模式,除了构建“硬实力”的基础,还要有“软实力”的支撑。网络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再加上不良网络环境的影响,使得网络资源带有欺骗性,增加了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难度。为此,提升党员干部运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能力,增强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必不可少。因此,加强互联网党建,必须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并驾齐驱,才能把国家治理推向现代化。

猜你喜欢

执政党现代化国家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