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分配公平性的发展特点及神经机制

2021-02-13雪,高

关键词:资源分配公平性公平

隋 雪,高 璇

(辽宁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问题提出

在自然界存在着种群之间对生存资源的竞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存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文明化,社会成员要共同创造生存资源,然后根据规则在个体之间进行资源分配。最基本的分配方式就是公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同工同酬[1]。当涉及资源分配时,对公平的关注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分配的结果(分配公平)及决定如何分配资源的过程(程序公平)[2]。近年来,有关儿童公平性的研究主要围绕分配公平性进行,本文提到的公平观念主要是针对这一方面。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分配公平性对个体行为的很多方面都有影响,分配公平性是道德规范的核心,也是合作与分享行为发展的基础[3][4]。那么,这种分配公平性原则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发展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5][6]。对儿童分配公平性心理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第一方分配任务范式和第三方分配任务范式。第一方分配任务范式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进行资源分配[3],或者对自己与他人之间资源分配的方案做出评估[7];第三方分配任务范式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对与自己无关的两个人进行资源分配[8],或者对与自己无关的两个人之间的资源分配方案做出评价[9]。

在第一方分配任务范式中,被试参与分配而获得资源,这就存在分配结果对自己公平和不公平的情况。有两种对自我的不公平分配:劣势不公平和优势不公平[4]。通俗地说,对自己不利分配的不公平就是劣势不公平,对自己有利分配的不公平就是优势不公平。在实际分配过程中,人们是只反对劣势不公平还是劣势不公平和优势不公平都反对?有人认为,不管哪一种不公平人们都不愿意接受,即不公平厌恶[10]。Fehr等最早提出了不公平厌恶(inequity aversion)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对不公平分配的一种负性情绪和拒绝倾向。人们会抵制不公平的分配结果,有时甚至愿意放弃一些自我利益来追求公平的结果[11]。

如何解释追求公平行为的倾向?互惠模型认为,在资源分配过程中,个体在进行资源分配时,其分配行为受到个体自身的道德标准或利他动机的影响,从而做出符合公平规范的策略性选择[12]。互惠模型从动机的角度解释了公平行为的产生,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Yamagishi等研究发现,经济游戏中的部分接受者会拒绝不公平的提议,但是这种行为的增加并不是为了减少不公平。因此,从互惠这一动机很难解释这种行为[13]。而情绪模型则认为,当出现不公平行为时,个体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来拒绝这种不公平,即使自己不是遭受不公平待遇者,也希望对实施不公平行为者进行惩罚来实现公平[14]。该模型强调了负性情绪对个体分配行为的影响。按照这种观点,愤怒或道德上的厌恶等情绪会导致人们忽视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让他们做出符合正直判断的行为。总之,这两种模型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分配公平行为的产生,揭示了个体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儿童的社会性不断提高,学校的生活让儿童的交往范围扩大。对资源的享用改变了在自己家里任意占有资源的模式,资源在儿童之间进行分配是一种常见现象[15]。那么,儿童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有哪些特点?在与自己利益有关或无关的资源分配情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分配公平性又有哪些发展特点?儿童公平性发展的内在神经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将资源分配过程中重要的背景信息整合到他们的分配决策中,儿童的决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性[9]。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儿童分享与合作品质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16]。本文将对儿童公平性基于资源分配模式体现的发展特点及相应的神经机制进行综述。

二、儿童分配公平性的发展特点

(一)第一方分配任务中儿童分配公平性的发展

在第一方分配实验任务中,因为分配情境涉及儿童自身的利益,所以儿童的卷入程度很高。研究发现,当儿童处在不公平分配的承受者的位置时,2—3岁儿童会做出消极反应,4岁儿童会愿意牺牲奖励来拒绝不公平的分配[7][17]。以上发现说明,2—3岁儿童对劣势不公平产生了负性评价,而且很快就表现在行为层面。此外,与面对平等分配情况相比,4岁儿童在面对与己不利的分配情况时,决策时间更长[7]。这说明儿童对不利分配结果的接受有明显的内在冲突,劣势不公平厌恶更加明显。

儿童2岁左右开始具有了劣势不公平厌恶。那么对优势不公平是否厌恶呢?研究发现,3—4岁儿童对优势不公平表现出的不是厌恶,而是偏好,即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分配[3]。这种对优势不公平的偏好可以持续很长时间。Blake等发现,4—7岁的儿童拒绝不利的不平等分配,但接受有利的不平等分配。直到8岁,儿童才对两种形式的不平等分配表现出拒绝行为,也就是说,儿童开始出现完整的不公平厌恶,即儿童对有利或不利的分配均表现出厌恶[7]。Fehr等的研究也发现,大多数3—4岁儿童表现出自利倾向,喜欢对自己有利的分配[3],7—8岁的儿童才开始喜欢公平的资源分配,说明7岁以下儿童考虑资源如何分配主要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公平。总之,上述结果与不公平厌恶的传统解释相一致:无论是劣势不公平还是优势不公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认识到对同等努力的人给予不平等的奖励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越来越重视避免不公平。然而,Shaw等对这一解释提出了质疑,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相较于其他人所创造的不公平,儿童对他们自己所创造的不利的不公平是可以接受的[18]。

儿童公平性的发展还表现在儿童对分配公平性的认知与行为上的差距。研究表明,3岁儿童就能够理解平等、贡献等基本原则,但是当儿童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儿童往往不会去遵循这些原则,而是做出对自我有利的分配行为[5][6-19]。这说明儿童早期具备了一定的分配公平意识,但是还缺乏对这些原则的使用能力。Smith等的研究也发现,在分配一组贴纸时,3岁的孩子就认识到,他们自己分一半贴纸给他人是正确的做法,并且认为他人也应该与自己平等的分配,但实际上只有7—8岁的孩子才真正平均分配贴纸[20]。可见,在8岁之前,儿童不能用公平标准来规范他们的分配行为。

以上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倾向于对不公平分配表现出消极的反应。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希望被认为变得更加慷慨[3][21],这有助于他们克服因处于不利地位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此外,在第一方任务范式中,尽管儿童的分配公平性存在认知和行为上的明显差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向更加公平的利他行为方向发展。

(二)第三方分配任务中儿童分配公平性的发展

相较于第一方分配任务范式,儿童在第三方分配任务范式中较早地表现出分配公平性。研究发现,在观察第三方为其他两人进行资源分配时,2岁左右的儿童就已经表现出对公平性的期待[22],即当分配者执行不公平分配时,他们的注视时间会更久。当年龄较小的儿童观察到分配者将资源进行不平等分配时,他们会感到惊讶,并期望分配者执行公平分配[23][24]。可见,在与己利益无关的情境下,为他人分配资源时,年龄较小的儿童就已经表现出对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的偏好。

此外,在第三方分配任务中,儿童的公平认知与公平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距。3—6岁的儿童会明确地表达分配任务中应该遵循平等原则,并且儿童能够将物品平等地分配给其他接受者[20][25][26]。当存在剩余资源时,6岁儿童往往选择放弃多余的资源来维持两名儿童间的公平分配[6]。此外,Shaw等的研究发现,当6岁的儿童对处于优势地位的人与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之间进行资源分配时,他们会按照需要的分配原则将资源进行公平的分配[8]。这也进一步说明,在与己利益无关的情境分配资源时,儿童能够更多地考虑情境因素,较早地使用了公平性原则。

综上所述,儿童公平性的发展有着鲜明的特征:较小的儿童已经表现出避免比他人拥有更少(劣势不公平厌恶)的偏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儿童的中、晚期,他们更多地表现出避免比他人拥有更多(优势不公平厌恶)的偏好。此外,在与己利益无关的分配环境中,儿童能够更加灵活性地运用公平性原则。这些特征反映了与儿童公平性相关的行为变化的时间进程,阐释了儿童在不同分配情境下其分配行为的发展过程是不同步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行为趋于一致。因此,上述研究为探讨这些行为背后潜在的不同神经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儿童分配公平性发展的神经机制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发现为研究儿童公平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以往的研究发现,与儿童公平性发展相关的几个重要脑区有负责认知控制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 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负责情绪加工的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和前脑岛(Anterior Insula,AI)。此外,儿童公平行为的发展与早期后叶负波(EPN)、晚期正成分(LPP)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第一方分配任务中儿童分配公平性的神经机制

DLPFC等脑区在儿童处理与自我利益有关的资源分配任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DLPFC与认知控制有关。Steinbeis等选取了年龄在6—13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实验中要求儿童以提议者的身份参与独裁者游戏和最后通牒游戏[27]。结果发现,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容易做出策略性选择,此外,这种和年龄相关的社会规范依从性与DLPFC的激活呈正相关。这表明儿童符合社会规范的分配行为的增加与认知控制能力发展有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该区域活动的增加调节了行为控制的发展。Güro lu等的研究也发现,当接受者面临不公平的报价时,年龄与DLPFC的激活呈正相关[28]。并且该情况下不公平报价的拒绝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有所下降。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提议者的不公正报价背后的意图越来越敏感。

公平规范是长期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劣势不公平和优势不公平都违反了公平准则。而ACC和AI这两个脑区在检测违反社会规范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9][30]。首先,AI的激活可能是接受者对不公平报价产生负面情绪的基础[31][32]。因此,不公平报价导致AI更大程度的激活,进而增加拒绝此类报价的概率。Steinmann等的研究发现,相较于青少年与成人,年龄较大的儿童在接受不公平报价时,AI表现出更强的激活[33]。这说明年龄较大的儿童在对不公平报价做出反应时,可能涉及更多的神经元回路,这些回路在处理和调节产生负面情绪的情境时被激活。其次,儿童在面对不公平报价时,AI与ACC之间的激活存在着正向关系。Güro lu等的研究表明,包括AI和ACC在内的神经元网络对分配者的行为高度敏感[28]。相较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年龄较小的儿童在接受不公平分配时,AI和ACC有着更大程度的激活。这表明与公平性相关的大脑网络相对较早地成熟,而成熟较晚的社会大脑网络可能与儿童在进行资源分配过程中将意向性的额外信息纳入决策过程有关。因此,儿童分配公平性是由整个大脑区域网络支持的,通过大量的认知和情感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公平决策,进而指导儿童的公平行为。

(二)第三方分配任务中儿童分配公平性的神经机制

在面对与己利益无关的分配情境时,儿童公平性发展的神经机制如何?ERP(事件相关单位)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面对资源分配的平等与公平相关的复杂分配情境时,存在着早期(EPN)和晚期(LPP)神经获得的差异。例如,Meidenbauer等选取8—16岁的儿童作为被试,检验了结合接受者需求和资源重要性等背景因素的第三方分配任务的评估[9]。结果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比年龄较大的儿童会产生一个更大的EPN波幅,而相较于年龄较小的儿童(8—10岁),年龄较大的儿童(11—16岁)所产生的LPP波幅更大。并且在LPP时间窗口中发现,较大年龄组儿童的ERP反应与亲社会行为有一致的关系。这两个年龄组的儿童之间神经反应的差异,表明LPP与儿童的意图性理解、认知控制有关,从而将更复杂的背景因素与即时反应结合起来,进而指导儿童的策略性行为。同时,相关影像学研究表明,DLPFC的成熟支持了儿童认知控制功能的发展[34][35],从而驱动了儿童公平行为的发展。可见,儿童在处理与己利益无关的分配任务时,DLPFC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有研究发现,由早期反应(EPN)和晚期的认知控制评估(LPP)构成的这种神经反应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年龄较小的儿童[36]。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进行道德决策时表现出早期的神经差异,随后在反应认知整合和情感刺激评估的晚期成分上也表现出差异[37][38]。

综上可知,儿童分配资源时,与认知控制相关的脑区(如DLPFC)被激活。这表明认知控制的发展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儿童在做社会决策时的发展变化。同时,前脑岛和前扣带皮层的激活,可能反映了儿童在面对不公平分配时产生了强烈的负性情绪。此外,利用ERP技术,可以从时间进程上阐明儿童在复杂资源分配决策中的行为与神经电位变化的关系。

四、未来研究展望

(一)进一步探讨儿童分配公平性的神经机制

关于儿童分配公平性的行为学研究比较多,而对儿童分配公平性神经机制的探讨比较少,尤其是在儿童公平性的纵向研究方面更是不足。直到最近,研究人员开始在神经成像设计中使用纵向研究方法。这种类型的分析特别适用于拟合成长轨迹的研究[39][40]。因此,使用这些纵向研究方法将来自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相整合,可以认识个体特征发展与社会认知发展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如何与大脑结构和功能发展的相关关系,这有助于研究者对动态的社会环境和成熟的大脑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了解。

(二)检验认知控制在儿童公平分配行为中的作用

前文阐述了在两种不同的任务范式下,认知控制的发展有助于解释儿童如何从不公平到确保自我公平再转向更普遍的公平的发展特点,这意味着儿童可能会牺牲一定程度的个人利益来执行和遵守公平规范。此外,先前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认知控制的一个关键转变,是从依赖环境信息到自主控制[41],而青少年时期的发展是以不断提高的行为适应能力为标志[20]。因此,从发展的视角动态地考察认知控制在不同分配情境中的具体作用及其变化是非常必要的。

(三)探讨各因素对儿童分配公平性影响的神经机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公平行为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一致。然而,随着儿童社会性的不断提高,环境对于儿童公平性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系列因素影响着儿童的公平行为,包括接受者需求[8]、情感观点采择[42]、社会比较等[43]。将这些因素对儿童公平行为影响程度的证据与相应的神经科学数据相结合,有助于系统且全面地了解关于儿童公平性的发展机制。

(四)关注儿童程序公平的发展趋势及机制

对于儿童公平性的研究主要围绕分配公平性的发展进行探讨,这种公平性侧重于儿童所分配的结果是否公平。那么在程序公平的情况下儿童公平性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Qiu等在程序公平的背景下调查了儿童对优势不公平和劣势不公平的厌恶[44]。结果表明,儿童公平行为的发展与以往在分配公平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随后Li等的研究发现,由于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相较于分配公平,儿童在程序公平的背景下更容易做出公平性的行为[45]。可见,人们重视公平的程序,不仅是因为它带来的工具性好处,还因为它的社会影响力,即受到尊重并被视为平等的社会成员的感觉[46]。这说明在不确定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纵向研究,并且系统地考察在程序公平的背景下儿童公平性的发展趋势及机制。

猜你喜欢

资源分配公平性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机构投资者与并购溢价
新研究揭示新冠疫情对资源分配的影响 精读
笨柴兄弟
QoS驱动的电力通信网效用最大化资源分配机制①
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特种设备检验资源分配研究
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特种设备检验资源分配研究
云环境下公平性优化的资源分配方法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