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2021-02-13梁彩花
梁彩花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不懈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经验、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政治文化形态,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更是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案例。红色文化的传承为中国人民的道路选择提供方向保证, 是坚定道路自信的历史新起点;红色文化的传承为树立理论自信提供了思想源泉, 是坚定理论自信的科学指引;红色文化的传承为树立制度自信提供了实践依据, 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的传承是中国人民树立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群体是我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培养对象。红色文化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途径。通过红色文化教育使优秀文化内化为大学生内在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整合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点,关注学生内心需求,以最接近大学生群体生活的方式,由内而外地引导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不断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二、红色文化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一)多元文化潮流冲击下,大学生价值取向有所偏离
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人文交流日趋深入。文化的交融给我们带来了文化的饕餮盛宴,为我们借鉴与利用各种先进文化成果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但是文化的交融是一把双刃剑,在我们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会让思想单纯的大学生对我国的优秀文化产生怀疑。例如,我国的红色文化精神包含艰苦卓越、甘于奉献、勤俭简约等,而网络上宣扬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错误思想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大学生价值观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政治价值观方面,大多数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政治信仰淡化,没有形成稳定的政治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潮的干扰;二是经济价值观方面,部分学生崇尚个人利益至上,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缺少积极进取和为社会、国家出一份力的精神;三是文化价值方面,部分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追崇,漠视我国传统文化,否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丢失了文化自信。
(二)教育方式枯燥乏味,难以形成吸引力
在红色文化教育组织形式上,绝大部分辅导员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讲解内容只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枯燥的罗列。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没有经历过苦难历史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代入感不强,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起学生对红色文化学习兴趣,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都不高,使得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
将红色文化的基因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将其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精神血脉中。要想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仅靠理论灌输还远远不够,必须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目前辅导员组织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单一,仍停留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形式上,使新时代的大学生根本无法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内涵意蕴,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记忆不足。正是由于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环节中出现这些问题,制约和降低了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性效果转化。
(三)教育形式过于传统,难以形成情感共鸣
辅导员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内心需求,在教学方式上缺少互动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仅是老调重弹地强调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传统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学生只是单一地接受直白的红色文化,无法实现情感共融,不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无法体会到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因此红色文化内涵的“革命精神”无法进入到学生“情感精神”世界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高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落地,高校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方式等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统筹安排。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通过手机、电脑上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辅导员可以利用此方式,多形式、全方位地推进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利用APP软件和各种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宣导。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可以在网络资源上利用即时通讯等设备沟通交流,也可以开设“红色文化进校园”微信公众号专题栏目,发布“红色文化知多少”等热点话题,定期开展相关校园活动,比如红色文化校园宣讲会、红色特刊杂志、集体观看红色电影等,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并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知党史、爱祖国。
首先,为更好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在班级微信公众号内开设“红色文化进校园”等专题栏目,开辟“家乡的红色记忆”“红色资源百事通”“红心照亮我心”等颇具特色的专栏,以独特的标题切合现实,增强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共情力和感召力。专栏中可以插入相关链接,在不影响红色文化科学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的可读性,使高校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
其次,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党史教育时,应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党史知识,观看党建视频,通过欣赏《建国大业》《闪闪的红星》《百团大战》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电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使命感。同时,要发挥网络媒体技术优势,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让学生积极参与网络研讨,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加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二)挖掘红色文化时代内涵,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首先,挖掘红色文化时代内涵,一定要因地制宜。我国红色资源的历史遗存分布在全国各地,红色文化记录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人物、不同的历史事件,表达出了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域的不同特征。因此,红色文化内涵具有国家性、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等特征。本土化的红色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会更加具有代入感。因此,辅导员要根据自身区位特点,努力挖掘本地红色文化的独有内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挖掘红色文化时代内涵,一定要因时制宜。高校辅导员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审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与学生群体的结合程度。要剔除其中晦涩难懂的部分,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消除距离感,把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深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来,要采取由浅入深和耳濡目染的方式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言传身教地给受教育者精神层面的鼓舞,为其营造一个舒适、健康、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认同感,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
(三) 注重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引导,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的载体,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物质性遗产,如革命和战场遗址、地道和岩洞、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园等,也包括精神遗产,如文学作品、红色歌曲、话剧、电影等。不论是哪种资源素材,都可以体现出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高校辅导员可以采用风格多样的授课方式,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设课外实践活动。例如,辅导员可定期组织班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去红色革命根据地或烈士纪念馆参观了解,走访红色基地,拜访老红军等。这种实践学习方式的好处在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通过历史照片或画像、烈士遗物等具体实物直观、形象地进行感受,使受教育者切实感知革命先烈所处的历史环境,置身于真实有效的教育环境可以让大学生对革命先驱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有更加深切的理解。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实地参观和学习研讨,产生情感共鸣,让大学生切实感受革命先辈的献身精神,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知识,辅导员还可以采用自行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例如,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不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红色文化知识的丰富蕴含,产生主动探究相关事件和人物产生的意识,也增强了红色文化底蕴。
总之,红色文化具有持续的精神力,是大学生群体思想和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有效载体,是促进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辅导员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动融入红色文化基因,在意识上提高重视程度,在教学手段上丰富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推动融合创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