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探索实践
2021-02-13侯文俊韩伟杰
侯文俊 韩伟杰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韩伟杰(1983—),男,山西沁水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201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以下简称《意见》),财政部结合《意见》要求向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下发了相关文件,要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在2022年底基本建成健全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目前,我国高校都在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本文针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创新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意义
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教育经费需求与有限的教育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高校通过预算来规划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受到教育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约束,依旧存在资金无法合理应用、低效率配置、内部问题特别突出等问题,所以需要进行预算绩效的管控,创新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一)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科学运行
对于高校来说,教育事项多而繁琐,不但要保证内部的良好运行,还要与办学拓展相协调。预算绩效评价属于财务管理,它关系到高校的稳定运行,可以规避高校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隐患。以高效益为标准,能够调节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发展。
(二)处理预算管理中隐藏的不足
以往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资金利用不足、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例如,高校编制预算时,对早期的资金没有进行科学评估,造成资金配置的不平衡,不利于资金管控,从而影响高校的运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学事业蓬勃发展,政府教育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增加,高校负债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多,高校预算管理面临很多挑战。虽然教育资金来源多元化,但预算编制并不能面面俱到,因此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预算绩效执行缺少合力
高校具备多级委托代理的预算形式,由于委托人与代理目的不同,有可能产生损害委托人的情况。例如,由于学校内部各部门有各自利益,各部门要了解本身的工作重点和性质,在获取资金的时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申报项目上,因此很容易实现目标,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在预算执行时,各部门虽然对预算经费负责,却没有核算带来的收益。这些行为可能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职能部门有大量的资源,但是需要资源的部门却配置不足。因为奖励制度不完善,绩效考评不健全,使部门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预算绩效管理监控不到位
目前高校预算管理监控多是事后监管,没有有效地全程跟踪监控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很少管理支出细节,只重视整体数据,在事前和事中把控不到位,造成预算超支浪费的情况,进而调整预算金额或者擅自更改预算用途;缺少预算执行监控措施,预算执行前期进展缓慢,致使预算完工时间推迟,或者后期为了避免资金收回,强行“赶工”,这将直接影响预算绩效。由于监控管理不到位,已有问题后续依旧会重复发生,不能引导预算执行部门主动避免此类问题发生。
(三)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立存在偏差,财务部门设计了预算绩效目标,由于与工作任务结合不够紧密,无法完全反映任务指标,绩效目标会与被考核单位对目标的含义、考评资料等理解不一致,导致目标数据不准确。而且预算仅靠财务部门把控,使得实际管控仅停留在数据统计和申报资金目标等方面,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中。
(四)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力度不足
高校的预算资金来源多是上级财政部门划拨,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关联性不是很大。出于部门利益考虑,关注点往往集中在具体项目上,而不在意项目完成或者执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计划目标,使得预算单位不重视绩效管理,很难切实约束项目按预算执行进度,不能及时进行进展反馈并调整改进预算,进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三、优化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提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
(一)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要落实到各执行院系部门,绩效考核要具体到各负责人,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要组织专人参加培训学习,项目人员全员参与,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确保经费能够按照预算高效执行。同时,加大预算绩效管理公开力度,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宣传,让师生及社会了解学校资金使用情况,提高全民参与程度,共同进行预算绩效管理。
(二)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监控
预算绩效管理监控是管理的关键环节,要扩大监控范围,监管向前延伸,全方位深入监控,确保绩效目标与预算执行相衔接,保证专款专用,加强预算绩效监控动态反馈,利用信息系统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平台,做到预算公开透明,将学校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共同纳入信息资源,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积累,方便执行部门与预算部门沟通协调,不断完成新旧数据的更替和监测,实时查询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确保绩效指标体系合理、专业、高质,保证预算批复的绩效目标准确执行。
(三)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各业务院系部门要参与预算绩效指标设立,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种现实影响因素,涵盖各业务院系部门全年所有经济活动,制定科学、合理、可行、清晰的预算数据和绩效目标;并结合个性问题具体分解细化出分级指标,分解各个子项目。预算绩效管理部门将风险管理融入预算绩效管理中,将前期预算设立和中期预算调整也纳入绩效管理中,避免为结果而评价的现象出现。
高校要健全与预算绩效管理配套的规章制度,要细化各个环节,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确保预算执行的连贯性、可比性、全面性,有效运行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以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四)落实预算绩效管理问责
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关系到绩效管理的质量,预算执行与管理者和执行人绩效挂钩,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来奖优罚劣,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对于预算制定和执行中未能达到相关目标和要求的部门相关责任人主动问责,逐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制度,充分调动实施者的积极性,从而保证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运行。
(五)投资主体注重教育成本核算和绩效
高校要不断完善自身发展,正如投资方更加注重投资效益,高校也应争取最大的成本回报。长期以来,高校对投入和支出绩效的忽略,使得评估并未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内。没有绩效考核制度,使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出现浪费等现象。因此,创新预算绩效评估,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是今后教育的必然选择。为了防止财力资源的流失,高校内部应该有统一的财经规范制度,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是学校各项活动的保证,决定了各项目能否实施,帮助学校发展科学运行。所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教学事业良好运行,转变观念,建立科学发展的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六)依法筹资,预防财务风险
教育的大众化在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实验器械、校舍建造、多媒体教学设备引进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此情况下,高校会选择贷款方式用来建设。但是由此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隐藏着风险,所以高校应该科学调度资金,管理贷款规模,在绩效评价中了解负债的压力以及学校能够承受的范围,准确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减少风险的发生。
四、结语
一流的高校教育需要优质的资源配置作为支撑。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结果。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校经费的需求量持续上升,但高校的综合实力与世界一流高校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内部资源配置受学科专业限制,导致同时存在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的现象。所以,预算绩效评价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必不可少,必须正确认识预算绩效评价的意义和价值,对预算绩效有基本的认知,了解预算绩效中常见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鉴于此,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仅能够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还能够更好地把控经费资源的支出使用方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保证高校资金的合理利用,提升学校整体的综合实力,进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