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元主体视阈下社区文化养老服务路径
2021-02-13蒋可尹悦
蒋 可 尹 悦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于2019 年末已经达到1.76 亿人,到2022 年左右,我国将由老龄化社会迈入老龄社会,65 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我国总人口的14%以上。从1999 年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由于基数大、增速快等原因产生一些与养老有关的社会问题,此类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容易扰乱社会和谐的发展步伐,引起一些相关的社会问题。社区作为我国社会基础组织,逐渐承担起文化养老服务的许多责任和职能。社区文化养老服务进入大众视角,但因社区养老服务参与主体单一、服务资源及服务内容稀缺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参与主体作用始终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本文以多元主体视角为切入口,通过对有关文献、数据的分析,结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国现阶段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情况进行研究,寻找社区文化养老体系存在的难题,并积极探索可供参考的解决路径,以期为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提升提供可行建议。
一、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内涵
社区文化养老实际上是以我国优良的“孝”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即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新型养老方式[1]。快速老龄化向我国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是一条可供参考的解决路径,所以其发展与进步与社会和谐、民生稳定息息相关。随着“社区治理”的基层管理方式逐渐朝向“基层管理”方式转变,社区养老服务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也使得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元。在我国的社区治理主体中,党政组织处于领导位置,对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进行总领指导,社区自治组织负责实施社区文化教育主要具体的活动,而社区居民是社区整体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参与主体与社区治理主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社区治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从内容上来看,社区文化养老包括教育养老、文艺养老、科学养老等[2]。各项社会老年事业的长足发展,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健全完善,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人文主义关怀与传统孝道文化的融合,对于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建设的意义
(一)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新社会体系和发展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传统生活模式。高龄群体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较难通过普遍渠道满足文化需求,因此老年人对于诸如情感、社会交往、尊重等的养老需求极为强烈,需要以社区为基础的单位对其进行统一、长时间的文化服务和知识传输。很长一段时间内,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养老模式的第一选择,但家庭养老模式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而社区文化养老填补了这一空缺,社区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需求,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文化需求的满足使老年人更贴近现代社会文化的更迭状态,从而缩短与社会新新事物的距离,不再是社会边缘人群,增强了其社会认同感。
(二)有助于高龄群体的社会价值发挥
我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观和道德观决定了老年人在社会群体中重要性,老年人在社会价值中占主导地位,高龄群体的社会价值不可忽视。一方面,老年人的阅历带来的社会经验是较大的社会财富。社区文化养老可以与相关机构进行联动沟通,最大化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价值,为推动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有其独特的伦理性,老年人作为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下的产物,本身具有伦理功能。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旨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体现了尊老的社会价值观念,有助于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三)有利于社区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
老年人群体在我国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意味着老年群体的诉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尽管目前来看,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仍占较大比重,但随着老年群体精神诉求的增加,社区文化养老模式在精神满足层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对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社区充当文化养老服务的主体和介质,并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从而分担社会普遍存在的养老压力,为老年人创建舒适有保障的养老生活。社区文化养老模式的探索及发展有助于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和社会整体稳定进步。
三、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参与主体相对单一
过去几年我国社区文化养老实现了各方面的进步,如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方式的完善、文化养老内容的填充、各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等,但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参与主体仍存在一种重“量”不“质”现象,即参与主体类型不仅较少,也并没有完全实现其职能发挥和作用。尽管我国近年来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到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中来,但由于对经济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的发展步伐存在差距,并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受益群体的文化养老需求,而相关的措施也往往显得相对乏力。其次,社区文化养老参与主体之间也存在缺乏沟通或沟通不畅的问题。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抵触社区文化养老服务而更愿意家庭养老的原因,主要是与服务人员的沟通和相处存在问题。与服务主体之间的联系是否密切,信息联络与分享是否及时,老年人群体作为最终受益主体,他们的文化养老意见是否被有效接收,参与主体过少等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二)社区文化养老服务资源的稀缺和分配不均衡
社区文化养老服务资源的短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本身投入到社区文化养老服务领域的资源有限,其次是投入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前一个问题在近些年得到了改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就重点提出要重视文化建设,要贴近群众真实需要[3]。但从整体投入来看,针对社区文化养老建设的资源投入仍存在一些问题。关于分配问题,社区文化养老模式由于其物理空间、时间及组织经验等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很难完全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针对某一特定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来说,如果缺少前瞻性的资源规划就很可能造成资源在时间、空间分配上的差异,使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出现后劲不足、有心无力的情况,社区文化养老服务资源供给的持续性和质量都会受到没有后续合理分配的影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在面临资源分配问题时往往依靠于外界投入资源的增加,而非社区内部资源分配的优化和整合。
(三)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内容有待丰富
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了更多的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经济的飞跃则使精神追求等级也相应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是提高社区文化养老幸福感、满足感的必由之路。整体来看,目前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内容已经得到了拓展和提升,但还是存在形式还相对单一、尚不能完全满足深层次满足老年人群体需求的情况。某些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组织者存在着责任不清、组织经验不足的问题。很多文化活动只是依靠兴趣的短期集结,凝聚力低,组织者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和效用,进一步造成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内容单调的问题。社区文化养老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而现在普遍的社区文化养老还停留在传统形态,一定程度上与社会文化产生了“脱节”。面对这种情况,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往往容易陷入形式化活动的思维,这又很可能导致各种资源的浪费,从而形成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发展停滞不前的怪圈。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内容的建设应该从质量和数量两个角度来思考,两者并重才有利于社区文化养老模式的发展。
四、解决路径
(一)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文化养老服务
国外学者早前曾首次提出“多中心”治理理论,意在将社区服务主体进行多元化拓展,这对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起着借鉴的作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实际上就是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一定要清晰,政府、民间资本、社会组织以及家庭都需要共同出力,多主体建设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并引入多元竞争的服务机制。同时,要重视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简洁有效的沟通机制、平台,各主体间主动增加互动频率,最大可能地还原社区老年人的真实诉求,并各取所长达成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优化。多元主体参与重在探索出多方有利于社区文化养老模式的建设路径,最大程度地减少资金、时间等服务成本的消耗,对于社区中各服务主体利益的协调应该有更贴合实际情况的有效机制参与。多元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必须进行合理划分,社区养老服务内涵下要建立起多方共存的服务环境,达到协同服务的最佳效果。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区操作、家庭支持的良性链条为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二)拓宽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渠道
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在早期并不完善,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的资源配置错位现象,使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老年人的健康、卫生、文化等服务资源却拙于应对[4]。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大市场经济参与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文化养老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水准。要合理吸引民间资本和市场元素,在政府的主导下引导市场主体的参与,形成可靠、安全、便捷的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机制,借助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整合资源,并且最大可能地充分利用,将资金和人力等资源用在“刀刃”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晚年生活过得开心快乐和有尊严有价值是每一个中国老人的诉求[5],这就要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必须配备全面的服务设施,拓宽资源获取渠道,同时要增强体系建设,强化社区内部的资源整合、分配能力,为社区老年群体提供切实的服务。
(三)有机结合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内容与新媒体应用
当今老龄群体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再是经济和物质的匮乏,在我国飞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这一难题已经得到普遍解决,但精神需求内容的扩大和新媒体工具发展的日新月异,使他们难以跟紧主流文化的步伐,这使很多老年人不自主的被社会边缘化从而导致了精神上的贫困[6]。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的滞后和文化、技术脱节现象,需要新媒体的补充来解决,老年群体对新媒体流行趋势的关注度和依赖性也日益增强。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中新媒体的平台的建立,将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程度,这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各参与主体的协调合作,如增设电子阅览室、组织学习新媒体工具操作、建立网络互动平台等,增加新媒体的话语权[7]。新媒体的应用不仅有利于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内容的传播交流,减少服务过程中的时间成本,还有益于满足老年人各异的文化需求,可以因人而异地丰富服务方式,从而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五、结语
社会文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多元主体化完善,是应对即将迈入老龄社会难题、保障民生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整体民生利益的追求,这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目前我国社区文化养老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而这一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多元主体间的沟通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可能出现的难题。多中心、多元化的体系势必会为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提供坚实的基础,相信在未来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将极大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从而为维护社会安定、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