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之旅
2021-02-13仲兆仓
摘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因种种原因造成的留守学生性格、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该采取措施让他们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给予其关爱和信任,从而激起他们心中被掩盖的斗志,鼓舞他们向上向善的勇气,促使他们愉悦地接受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引导
我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至今已20多年,在这个不断学习与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有辛苦也有快乐。每每回忆起往事,酸甜苦辣齐涌上心头。尤其是看到支教带队参加市冬季三项比赛的获奖照片和证书时,那个在寒风中苦练的孩子的身影,那飞舞的毽球,仿佛欢乐的音符,悄然拨动我记忆的心弦……
一、 发现“问题”学生
2011年初,我和同事一起到山区村小驻驾庄小学支教。第二周的一节毽球课上,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练、互动学习之后,顺利进入各小组展示环节。这时,一双冷漠消极的眼睛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位同学,你来展示一下踢毽球的动作。”我不禁提高了嗓门。“曹小明(化名)!轮到你了!”体育委员也提醒他。可是,这名叫曹小明的同学谁都不理。体育委员和其他几位同学就连拉带拽地把他推到我面前。
我很生气,大声呵斥道:“曹小明!我让你出列展示踢毽球动作,你听见了没有?”曹小明歪着头,不屑一顾地看着我说:“我不愿意!”这表情和语气,真让我火冒三丈。可就在我准备杀杀他锐气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我只好暂时打消教训他的念头,开会去了。
教育局领导关切地询问我们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再三强调:支教教师要做有心人,关心、关爱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和生活……
会后,我认真反思领导会上的讲话:今天体育课上曹小明的表现,说不定是有什么解不开的心结?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的处理方式有些简单粗暴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在他和我之间竖起彼此对立的屏障……
二、 家访了解“学情”
我当即决定去曹小明家家访。他家里条件很不好,破旧得看起来快要倒塌的房子,一个常年患病的奶奶,父母离异,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我向奶奶要了曹爸爸的电话,打算进一步了解他家的情况。
第二天中午放学后,我买了水果、蛋糕等物品,再次来到曹小明家。也许是奶奶告诉他老师昨天来过,看到我再次到来,这个本不愿说话的小男孩拘谨地和我聊了起来。
家庭经济条件的落后、通信网络的限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及长期与父母缺乏沟通,让曹小明逐渐地封闭自我,性格也越来越孤僻,变得自卑叛逆、缺乏自信,焦虑恐惧的心理问题也显露无遗。这严重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这或许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阻碍。我诚挚地引导他,要把生活上的困难告诉老师,父母不在身边正是对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的锻炼和考验,只要有自信、有勇气、有目标,有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就一定能变得优秀……那天,我们聊了很多。
三、 毽球舞动自信
后来,曹小明和我成了好朋友。他说他喜欢毽球,想参加学校毽球队的训练。当时,曹小明根本不会踢毽球。他有这个想法让我很意外。为了鼓励他,我郑重地告诉他:“你是我唯一允许进入学校毽球队的预备队员!但是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那就是:态度端正、刻苦训练,用实际行动证明你曹小明是一个有志气、有能力、肯吃苦、能上进的好孩子。如果做到了,你才可以成为我们学校毽球队的正式队员。”曹小明表情坚定,伸出右手说道:“老师,我可以!”我们击掌为誓。
为了让曹小明的毽球踢得准,我做了不同颜色的同心椭圆形KT(一种塑料材质)板,打好孔,穿上橡皮筋,供他训练使用——套到踝关节内侧,可以增大毽球与脚部的接触面,提高踢中的准确率。这大大提高了他练习的兴趣。在准确性有所提高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从外侧颜色的圆环踢到内侧圆环,再到行进间踢球……从开始的踢准到降低球飞起的高度;从基本步法练习到滑步移动技巧;从身体重心的控制到与队友踢球传防的配合。渐渐地,他也有勇气、有能力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动作了!
就这样,从开始的跌跌撞撞到一周后的盘踢9次/分钟,再到两个月后的盘踢32次/分钟,他的毽球技术突飞猛进。到期中考试的时候,曹小明的“三人走踢”技术已经达到校队骨干队员的水平。在期末市冬季三项“三人走踢”比赛上,曹小明和其他两名队员组成的小队获得了团体第一名!
曹小明的进步令我无比欣喜。小学毕业考试,曹小明也破天荒地成为全校唯一一名作文满分的学生!他高兴地跑过来问我:“老师你猜,我的作文题目是什么?”我得意地说:“你一定写的是踢毽球的学习经历……”还没等我说完,他就迫不及待地说:“题目是《我和体育老师有个约定》。”我们不约而同地抬起手臂,击掌祝贺……
四、 “关注之旅”的收获
当前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才能抓住未来、关注长远。作为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突出重点,坚持不懈地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上议程,共同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長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陪伴、守护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这场“关注之旅”,我有如下几点收获:
第一,怀仁爱之心。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与其说是教育问题,不如说是社会问题。家长外出务工,父母关爱的缺失,严重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家庭缺少关爱而产生各种心理偏差的留守儿童,亟须爱与关怀、理解和尊重。教师对学生的仁爱,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仁爱之心,才乐于听从教师的教诲,并朝着教师的期望目标发展。事实证明,只要教师怀着一颗真诚的仁爱之心去关爱、去呵护,学生就乐于接纳教师的教诲,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就能够变成现实。曹小明的进步,成为我支教经历中最难忘的印痕,这印痕充盈着仁爱。
第二,播信任之力。爱与信任成就健全人格。教师要善于觉察课堂上学生自卑、消极的细节表现,及时、周到地进行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学习,采取措施让他们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在他们心中播下信任的种子,蕴积成长的力量。
第三,度温情之旅。莎士比亚说过:人生如花,而爱便是花的蜜。每一个生命都该是倾情盛放的花朵,因为温暖的关爱,而变得意蕴悠长。从发芽到开花的旅程需要温情陪伴,待芬芳落尽,唯有绿树依然青翠。我很感动并珍惜这段与曹小明共同成长的温情之旅。相信这份真实的感动会长存于我未来的教育教学中,绽放出美丽的生命之光,让我的教育生命异彩纷呈!(仲兆仓,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