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策略

2021-02-11黄德焱涂双滨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三会一课惰性实效性

黄德焱,涂双滨

(宁德师范学院 组织部,福建 宁德 352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1]因此,就高校基层党组织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的情况对F省6所高校727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三会一课”制度的执行逐步规范,条件保障逐步到位。

“三会一课”制度的执行既提高了党员素质,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但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吸引力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会一课’制度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全覆盖,不能搞特殊。要把“三会一课”的质量搞上去,不要流于形式。”[2]因此,有必要运用莱宾斯坦的X(低)效率理论,对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实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更好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提供理论参考和策略建议。

一、莱宾斯坦X(低)效率理论的内涵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H.Leibenstein)在其著作《超越经济人》一书中提出了X(低)效率理论。1988年美国罗杰·弗朗茨(R.S.Franz)在其著作《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一书指出:“在X(低)效率理论一词中,X代表来源不明非配置(低)效率。”[3]中国学者刘小怡博士指出:“X(低)效率就是非配置(低)效率,它是指经济单位(企业和家庭)由于内部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或获利机会的一种状态。”[4]高校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加强、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三会一课”质量,增强“三会一课”的实效性,可以通过科学运用莱宾斯坦的X(低)效率理论分析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措施解决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有些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的成效不够明显,运用莱宾斯坦X(低)效率理论对高校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实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些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存在着党组织主体责任压力传导不够、党员具有选择理性和党组织存在惰性区域等影响实效性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责任存在“委托代理”,导致“三会一课”落实不够到位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可以存在一切组织,存在于一切合作活动的一种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5]莱宾斯坦研究指出,正确认识并善于运用“委托代理”关系,能有效地解决或降低组织中的X(低)效率[3]。高校党支部作为党的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方面同样存在“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主体责任压力传导上呈现比较明显,是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不够到位的主要因素。

1.从外部纵向分析,高校党组织存在校党委、二级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和党员“四位一体”组织体系。在这“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中,校党委相当于“委托方”,校党委书记是抓好“三会一课”制度落实的第一责任人;二级党委(党总支)相当于“中间代理方”,二级党委(党总支)书记履行落实校党委部署的职责,加强压力传导,将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传导到党支部;党支部则相当于“最终代理方”,最终将“三会一课”落实到每个党员身上。

在实际工作中,不管是校党委还是二级党委(党总支),主要是通过制度的形式,把落实“三会一课”的任务下达给下一级党组织,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个别党支部落实制度与学校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缺乏科学统筹安排,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有的高校党支部甚至以行政业务会议代替“三会一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5.7%的人认为有的高校党支部在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时常以行政业务会议代替“三会一课”,20.9%的人对此表示不清楚(如图1所示),这些情况说明有些高校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不够到位。

图1 以行政会议代替“三会一课”情况Fig.1 Replacing“three meetings and one lesson”with administrative meetings

2.从内部横向分析,作为最终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党支部内部党支部书记与委员之间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委托代理”关系。问卷调查显示:48.6%的人认为影响高校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是党员的思想认识问题(如图2所示)。

图2 影响“三会一课”最主观的因素情况Fig.2 The most subjective factors affecting the“three meetings and one lesson”

据调查,大部分高校党支部委员一般没有工作补贴,而党支部书记一般有工作补贴,这样容易造成党支部委员工作缺乏积极性,他们认为高校党支部的“三会一课”是党支部书记的事务,与党支部委员无关,久而久之,党支部委员成为“委托方”,将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工作委托给党支部书记负责,党支部书记成为最终落实“三会一课”的“代理方”。而高校党支部书记大部分为兼职,有的是专任教师兼任,有的是由辅导员兼任。由于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的压力,他们不愿意主动担任党支部书记,甚至认为“三会一课”等党建工作是软任务,教学科研工作才是硬指标,存在业务与党建工作“两张皮”现象,未能按要求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导致上党课、召开支委会等工作未按规定时间执行。同时,有些党支部委员对党的事务不关心、不主动,有时甚至以工作忙抽不出时间为由缺席党员大会、支委会。有的支部委员开会不发表意见,甚至存在“一人讲、众人听、走过场”等消极应付现象。高校党支部书记与委员间这种主体责任“委托代理”的现象不仅使党支部和党员疲于应付任务,而且容易导致高校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变形走样、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有些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不够到位。

(二)党组织存在惰性区域,导致“三会一课”缺乏创新和活力

“三会一课”制度的实效性与党支部作用的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问卷调查,36.7%的人认为影响高校党支部“三会一课”落实最主要的客观因素是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如图3所示)。

图3 影响“三会一课”最客观的因素情况Fig.3 The most objective factors affecting“three meetings and one lesson”

X(低)效率理论认为:“人是具有惰性特征的,人的惰性特征是产生X(低)效率的根源”[6]。美国学者弗朗茨指出“存在一个这样的努力与满足点区域,在这个区域里,每一个努力与满足点与其他每一个努力与满足点难以区分。这个难以区分区域称为惰性区域。”[7](如图4所示)作为横坐标的个人努力程度与作为纵坐标的满足程度并不成正比关系,他们之间存在三种特殊关系。在区域1,满足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在达到努力水平e1以前,个人宁愿选择较大的努力,而不选择较小的努力;在区域3,满足以递增的比率减少,对于大于e2的努力水平来说,个人宁愿选择较小的努力,而不选择较大的努力;在区域2中心有一平顶区,在这个特殊“平顶”区域,无论个人如何努力,获得的满足程度都是相同的,这一区域被X(低)效率理论称为“惰性区域”。当前,高校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同样存在着明显的“惰性区域”。当党员处于区域1时(即≦e1),这时候的党员大部分为新入党的预备党员,由于刚刚被党组织吸收,党员的思想比较活跃,知识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对组织生活充满了新期待,党员参与“三会一课”的积极性比较高,期待值也更高,他们获得的满足感就会越强,对高校党支部“三会一课”的满意度也会更高。这时候党员个人努力与满足感成正比,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当党员处于区域3时(即≧e2),由于党支部“三会一课”内容形式缺乏创新,上级党组织对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监督指导不到位,一些二级党委(党总支)对党支部开展“三会一课”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导致有些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出现了重形式、轻效果现象,不能有效地解决党员的实际问题,与党员的思想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8]即使党员积极性很高,很努力地参加“三会一课”,但获得满足程度反而越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4.2%的人认为高校党支部“三会一课”不能满足党员的学习需求;当党员处于区域2时(即≧e1且≦e2),由于高校党组织对不同类别党员参加“三会一课”的需求性搞“一刀切”,无论是教师党员或学生党员,机关党员还是教学一线党员,离退休党员还是流动党员,党支部设计“三会一课”的主题、要求、形式和内容等都是一样的,无法体现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的要求,导致一些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好坏一个样、落实与不落实一个样”。这时候党支部进入“惰性区域”,党员呈现“惰性特征”,基层党组织生活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这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呈现创新活力不足的显著特征。

图4 惰性区域[7]Fig.4 Inert areas

(三)党员具有选择理性,导致“三会一课”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哈维·莱宾斯坦认为“个人具有完全理性和选择理性特征,个人的理性程度与承受的压力有直接关系。”[9]1983—1985年,哈维·莱宾斯坦对心理学家约克斯·道逊法则(Yerkes Doson Law)进行了改写,讨论研究人的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某种可能关系(如图6所示):“当一个人处在较低压力或较大压力状态时是难于做好工作的,要想达到工作效率最优,必须寻找一个“中间压力点”PQ,当压力点处于PQ时,个人会获得最优的工作绩效,即X(低)效率达到最小化。”[10]

因此,在高校党支部内部,同样存在一个压力点PQ,当党员压力处于PQ时,虽然党员具有选择理性,特别是青年学生和高知识群体党员,对“三会一课”有多样化的需求,但是党支部有效激励可以调动党员参与“三会一课”的积极性,使“三会一课”的效果达到最佳,即X(低)效率达到最小。这时候的党员能立足岗位、积极作为,在学做结合上取得较好成效,能够有效推进“三会一课”真正落实。当人的压力处于小于PQ(即O~PQ)时,随着人压力的增加,工作绩效值逐渐上升。这时,人的压力大小与工作绩效成正比。即党员参加“三会一课”的意识不断增强、组织观念不断增强,党支部开展“三会一课”的成效就越显著,实效性就越高。当人的压力处于大于PQ(PQ~∞)时,随着压力的增加,工作绩效值逐渐下降,这时,人的压力大小与工作绩效成反比。即党支部在开展“三会一课”过程中由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仍然以学文件、看视频为主,采取以会代训、办班讲课等常规教育方法,不断地给党员念文件、灌输理论,缺少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导致“三会一课”缺乏活力和吸引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8%的人认为党支部“三会一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式单一,重传承轻创新(如图5所示);34.4%的人认为党员参与高校党支部“三会一课”的积极性一般。因此党员对“三会一课”产生乏力,思想融入度不够高,“三会一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越难实现。可见,高校党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支委会、党小组会议以及上党课能否取得显著成效与党支部对党员的有效激励密切相关。

图5 党支部“三会一课”存在的主要问题Fig.5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three meetings and one lesson”of the Party branch

党员作为参与“三会一课”制度的主体,党支部对党员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将有利于高校“三会一课”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党支部对党员的激励并不能使党员的压力总是处于PQ点(如图6所示),加上人是具有选择理性的,不同类别的党员对“三会一课”将提出多样化的需求,党支部“三会一课”的内容和形式未能满足党员的多样化需求成为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图6 哈维·莱宾斯坦改写的约克斯·道逊法则中压力与绩效关系图[10]Fig.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performance in Harvey lebenstein’s rewriting of Yorks Dawson’s law

三、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实效性的对策

针对高校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存在的主体责任压力传导不够、党支部存在惰性区域、党员具有选择理性等影响实效性的因素,从加强压力传导、运用推拉理论、合理管控压力等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有效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的实效性、针对性。

(一)规范“委托代理”,加强压力传导,发挥“三会一课”功能

针对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存在主体责任“委托代理”关系,高校党委应加强主体责任压力传导,进一步坚持、加强和创新“三会一课”制度,增强政治功能,扎实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落到实处。

1.加强压力传导,层层落实主体责任。高校党委要充分认识落实“三会一课”的重大意义,增强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主责主业意识。既要从纵向上进一步明确校党委、二级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和党员“四位一体”组织体系之间的层级关系和主体责任,又要从内部横向上明确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和党员之间的主体责任,形成党组织和党员层层传导压力,齐抓共管落实“三会一课”的工作合力。

2.明确目标任务,加强有效监督管理。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的根本目标是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合理规范“委托代理”间各环节的目标,可以有效降低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利益受损,从而降低X(低)效率。高校党委要加强对党支部和党员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有效监督管理。

3.突出规范化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力。程序规范了,各主体之间的责任也明确了,更有利于进一步理顺“三会一课”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有效的发挥高校党支部“三会一课”的功能和价值。高校党委要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的有关规定,在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要进一步规范“三会一课”制度运行,完善“三会一课”计划报备、活动纪实、现场指导等制度,强化制度规范,保障制度执行。

4.变“委托代理”为主动作为。高校“四位一体”组织体系之间的“委托代理”其实是一种组织间的“隐性契约”,这种“隐性契约”容易导致组织上下级之间推诿扯皮,不利于工作的落实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高校党委应从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岗位职责,提升党组织组织力,在激励党员干事创业和主动担当作为上下功夫,力争实现“委托代理”双方的“隐性契约”向“显性契约”转化[11],构建权责清晰的党组织体系,发挥“三会一课”的政治功能。

(二)运用推拉理论,强化激励保障,激发“三会一课”活力

针对党支部存在“惰性区域”和党员具有“惰性特征”问题,高校可以运用激励的手段,对党支部和党员进行推拉激励,强化激励保障机制,防止党支部处于“惰性区域”,党员呈现“惰性特征”,不断激发党支部“三会一课”活力。

1.运用内部拉力激励,健全“三会一课”督查考评机制,满足党员对“三会一课”的实际需求。首先要压实工作责任,制定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和党员三个层面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厘清三者工作职责,强化刚性约束,从思想源头上把好“总开关”。要探索实行党员积分考核制度,将党员参加“三会一课”情况作为日常基础积分的重要内容,作为年度民主评议党员优秀等次的重要依据,不断增强党员参与“三会一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党员的满意度。其次,要将“三会一课”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全面从严治党检查、基层书记抓党建述职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考评机制。

2.运用外部推力激励,完善“三会一课”激励保障机制,增强落实“三会一课”的活力。首先是优化组织设置。根据党员类型和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党支部和党小组,让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能够就近、便利地参加“三会一课”。要突出精准化,在分类指导上下功夫。针对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等不同领域党员的特点,精心设计“三会一课”主题和形式,体现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的要求,防止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好坏一个样”。其次,强化经费保障。用好用活党建经费,建好用好党员活动室、“双带头人”工作室等阵地,统筹各方资源,为基层党组织执行“三会一课”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健全完善“三会一课”激励问责机制。对“三会一课”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的党支部进行严肃批评并限期整改。对“三会一课”做法有创新、成效显著的党支部给予通报表扬。通过实施内外部相结合的推拉激励,使党支部和党员始终保持激励状态,有效规避党支部“惰性区域”和党员“惰性特征”,激发党支部“三会一课”活力。

(三)合理管控压力,创新形式载体,增强“三会一课”实效

针对党员具有选择理性的特征,党支部“三会一课”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问题,高校党支部合理的加强压力传导,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增强党员参加“三会一课”的积极性,增强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另一方面,过度的施压也会挫伤党员参与“三会一课”的积极性,给党支部带来负面效应。因此,高校各党支部要合理管控党员压力,突出特色,在创新“三会一课”的内容、形式和载体上下功夫,坚持以学促做,引导广大师生党员履职尽责、主动作为,在潜心教书育人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克服党员选择理性,让党员的激情始终保持在PQ的最佳状态点,从而有效增强“三会一课”实效性。

1.实施“线上+线下”模式,让“三会一课”更“潮”。高校党支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打造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便捷通道,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改变传统课堂说教的党员教育管理弊端。在创新学习方式方面,构建“移动课堂”。通过开设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让每位党员分享互联网移动课堂带来的红利。在载体运用方面,进一步推广党支部主题党日、党员集体过“政治生日”、党员志愿服务、“学习强国”“党员e家”等行之有效的载体,使各类载体发挥更大的功效。在组织形式方面,探索“五微”模式,即成立“微支部”、实行“微提示”、实施“微交流”、开设“微党课”、办好“空中微课堂”等新载体,让“三会一课”更具针对性。

2.实施“乡土+精品”模式,让“三会一课”更“土”。高校党支部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本土红色资源优势、民族传统文化和廉政文化等资源优势,开展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更具“土味”的党员教育特色平台,使“三会一课”既接地气,又出精品,更具新意。

3.实施“会场+现场”模式,让“三会一课”更“活”。高校党支部要通过探索体验式、互动式、案例式组织生活,让“三会一课”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到生动活泼的一线现场,增强“三会一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要在学做结合上下功夫,将党支部“三会一课”“会场”设在解决问题的现场,把“三会一课”作为查找和解决基层党建工作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党支部合理管控压力,不断创新“三会一课”的形式载体,为高校党支部“三会一课”注入生机和活力。

四、结语

通过对高校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实效性影响因素的分析,科学运用莱宾斯坦的X(低)效率理论,从加强压力传导、运用推拉理论、合理管控压力等方面提出具体解决策略,为新形势下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有益启示。这是新形势下有效解决“三会一课”制度实效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三会一课惰性实效性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列举法的惰性——老师,我怎样学会深度学习(新定义集合篇)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基于惰性基质燃料PWR嬗变技术研究
加强和改进“三会一课”,哪些原则不能丟
“三会一课”: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必修课”
“三会一课”制度的渊源与发展脉络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