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标题的战争隐喻探析
2021-03-07贾刚
贾 刚
(云南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基于隐喻理论,人类的思维和亲身体验都与隐喻密切相关,在话语中具有框架效应和框定功能。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不仅是字词间换用的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是人类理解和产出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方式之一[1]。根据隐喻中源域的不同,通常将源域属于战争认知域类别的隐喻称为战争隐喻[2]。基于此,笔者以2020年1月22日至2月22日人民网、环球网、新浪网三大网站中的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标题为例,借助隐喻理论和当代认知语言学框架结构理论考察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标题中战争隐喻的认知基础、语用效果及其成因。
战争隐喻作为概念隐喻的重要类别,在人们理解“新闻标题”话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笔者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标题语料分析中,发现战争隐喻被广泛引用,据统计,人民网、新浪网、环球网2020年1月22日至2月22日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标题共有1359条,其中使用战争隐喻的共有611条,占新闻标题语料总数的45%。文章将以使用频率最高的战争隐喻为例展开分析,具体例子如下:
(1)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人民网,2020-02-12)
(2)无锡锡山14位勇士出征湖北抗击疫情(新浪网,2020-02-11)
(3)万众一心迎挑战 众志成城战疫情(环球网,2020-02-03)
(4)疫情不必怕,一起战胜它!(人民网,2020-02-15)
不同的概念隐喻体现了人类对目标域的不同理解。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勇士们”“战”“战胜”等都是描述战争时使用的词汇,目标域皆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源域是“战争”,二者看似是不同的意象,实则有着内在的关系,即都伴随着挑战、积极的影响以及一定杀伤性,这里隐含着一个“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即战争”的概念隐喻。
新冠肺炎疫情是敌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这样一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就是“战”的过程,与新冠肺炎疫情作战的人就是“勇士”,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战胜”它。这些词语的搭配都是由结构隐喻“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即战争”所决定的。
一、“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即战争”隐喻的认知基础
在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中,一个框架就是一个概念体系,是由一组框架元素构成的系统,其中的元素(概念)之间相互关联,要理解这个体系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就必须激活整个概念体系[4]。一个隐喻框架的触点可以被激活并产生更详细的理解,形成一个语言的多维模型,这些隐喻框架和框定的过程与某种特定的环境有关,是一个使用隐喻表达来反映和促进特定理解和评估主题或情况的过程。
战争是人类社会熟悉的现象,与战争相关的因素(比如侵略、敌人、抗衡、死亡等)是人们对危险的基本认知和基本概念。战争认知域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认知域形成映射关系的认知基础在于二者有诸多相似性,我们通过分析战争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两个事件的框架结构,看看两种概念体系之间的相通之处。
(5)面对疫情84岁钟南山挂帅出征!(新浪网,2020-01-21)
(6)天王表捐款100万元抗击湖北疫情,致敬一线医护英雄(环球网,2020-02-14)
(7)疫情之下有真情:逆行的白衣战士(环球网,2020-02-05)
从事件的参与者来看,都是由对立的双方组成,战争的参与者包括主帅、战士、英雄、敌人等,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参与者包括医生、护士、病毒等。以“战士”为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战士”的定义为:“军队中最基层的成员,泛指从事某种正义事业或参加某种正义斗争的人”,语料中的“医生”“护士”指的就是参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员。在上述例子中,医生、护士等被隐喻成将领、英雄、战士。
(8)致“新冠病毒”的特殊请战书(新浪网,2020-02-11)
(9)抗击疫情齐动员坚守岗位不放松(新浪网,2020-02-14)
(10)誓师出征湖北航天医院全力抗击新冠疫情(新浪网,2020-01-15)
从事件的准备来看,医护人员参与防控、救治疫情的准备工作和战争的战前准备工作联系起来。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动员”医护人员坚持岗位、医护立下“请战书”以及“誓师出征”等行为都与战争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相似。
(11)“疫情来了,我们相约逆行”——宁夏驰援湖北医疗队出征(环球网,2020-01-29)
(12)“中国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人民网,2020-01-30)
(13)科研人员发现新冠病毒入侵细胞路径 疫苗正在研发(新浪网,2020-02-04)
从事件的过程来看,两者都有攻也有守。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面,科研人员、医生向新冠病毒发出挑战,进行“阻击”;另一方面,新冠病毒也在向我们“入侵”。
(14)新加坡外长对中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人民网,2020-01-31)
(15)“中国一定能够赢得抗击疫情的胜利”(环球网,2020-02-20)
从事件的结果来看,两者都有成功、失败两种。“胜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为:一是在斗争竞赛中打败对方;二是工作、事业达到预定的目的。战场上的胜利和失败,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对应的是治愈和防控失败。就事件的目的来说,二者都以“获得胜利”作为目标,在新闻标题中“战胜”“胜利”出现的频率比“失败”高,正面情绪倾向的搭配词占据大多数,
(16)世卫组织认同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略和战术手段(环球网,2020-02-19)
从事件的方法来看,以“战略”为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战略”的定义为:指导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而战争讲究战略战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也讲究防控的方法、治疗的方案等。由此可看出“战略”已经是具有高度规约性的词语,新闻标题中的“战略”一词隐喻义为:对防控疫情工作全局的策略。
(17)沧海横流显本色 战“疫”一线党旗红(人民网,2020-02-17)
(18)火线上的中流砥柱(来自疫情防控一线的报道)(人民网,2020-02-17)
从事件的场地来看,战场又被称作一线、前线、火线等,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场地主要是医院、方舱医院、隔离病房等。在具体的新闻标题中“医院”“方舱医院”等被隐喻成“一线”“火线”。
综上所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框架中的每一个元素几乎在战争框架中都能找到对应的隐喻表述。两种框架结构高度相似并且框架元素之间也存在密切对应关系,以上这些构成了两个框架之间映射的先天基础,因此,从语义特征的角度出发,用战争来隐喻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具有认知显著性和较强的接受性。
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即战争”隐喻的语用效果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和语用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也是我们探索、描写、理解和解释心情景的有力工具”[5]。“新冠肺炎疫情”战争隐喻的使用兼具隐喻的普遍性和话语环境的特殊性,具体语用效果如下:
(一)便于新闻标题的解读,有效传达信息。
根据信息、交际理论的观点,交际负荷直接影响人们对话语的理解,而交际负荷通常指人们交际系统话语中存在未知信息的量,要想有效实现新闻的传播功能,方面民众对新闻标题的解读和理解,势必要减少在交际过程中的交际负荷,即新闻标题中存在的未知信息。隐喻作为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常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未知的和抽象的事物[6]。新冠肺炎疫情属于医疗话语域,对新闻受众来说,医疗问题一般是抽象的、复杂的、敏感的,加之作为新型病毒,普通民众对它的认知更是少之又少,进而会带来民众极大的恐慌心理,也不能有效调动民众很好的进行认知和预防,因此对于新冠肺炎新闻标题的解读程度和宣传效果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尤为重要。
新冠肺炎新闻标题运用战争隐喻是基于受众对疫情与战争这两种事物相似性的认知,战争隐喻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经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它,将难以理解的抽象事物和概念通过战争隐喻将之具体和可视化,以便民众可以更好理解新闻标题所宣传事物的特征。
(19)与病毒“零距离”较量的排雷兵(人民网,2020-02-20)
上述例子运用战争隐喻,借人们熟悉的战争领域的话语来说明,使谈论的问题具体和形象化,使得新闻内容更大程度的被激发和理解,更准确地传达话语意图。
(二)赋予话题陌生化,增强标题醒目性,吸引受众。
医疗话语域的新闻宣传在当今社会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讲并不陌生,关于疾病方面的报道在新闻报道中也曾多次出现,如2003年5月10日新浪网的两则新闻标题:“天津45为白衣天使再赴抗非典前线”和“广东全力遏制非典疫情反弹:广州成为主战场”[7]。虽然战争隐喻的运用会导致新闻标题产生模糊性,但是其修辞功能也可以让新闻语言具备更强的吸引力。
(20)疫情攻坚时刻,人人都是防线(人民网,2020-02-17)
上述例子中将新冠肺炎防控过程隐喻为一场“攻坚”战,将疫情防控参与者隐喻为一种“防线”,进而让人联想起战争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不仅让受众重新理解已知的事件关键信息,也鞭辟入里地揭示了新冠肺炎危害性较高、治愈难度高、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尚为人所知的某些特征。原因可归为:一方面,战争隐喻本身包含着诸多意义,用直观、形象的战争语言描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抽象事件,可以简洁明了地解释了疾病的关键信息,不仅能唤起与新型冠状病毒进行激烈对抗的形象联想,而且能够传达出疫情的特点和紧迫性,对动员全社会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生动新奇的新闻语言更容易唤醒人们新奇的阅读感受,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重视,达到新闻标题的宣传效果,而且战争是一个推崇力量的事件,所以军事用语在听觉上也往往会更为洪亮高亢,如战胜、请缨、抗击等,这使得战争隐喻具有更好的听觉效果。
三、“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即战争”隐喻的成因分析
战争隐喻在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标题中的大量使用,并不是偶然现象。笔者将从隐喻的相似性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认知概念结构相似的影响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用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并总是习惯于以先习得的或者认知显著性强的概念系统去隐喻后习得的或者认知显著性弱的概念系统[8]。从战争隐喻和防疫过程的概念结构方面分析,二者有着较多的相似性,具体表现有:一方面,两者都共有矛盾冲突的双方并伴有力量的对抗,过程中流露激烈的情感;另一方面,两者的事件历程相似,都有发生、发展以及结束的历程,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间感。
在上述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标题的战争隐喻中,把新型冠状病毒隐喻成敌人,这并不是说这种病毒本身是敌人。而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感染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突发性疫病,并且病因不明,救治困难,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这一点与来势汹汹的敌人非常相似。
(二)历史文化层面的影响
从历史文化层面来看,在人类历史改革过程中战争元素往往相伴而生,因而在人们的历史文化概念中,战争概念一直居于重要地位。对于战争概念的认知程度,中国人民也不例外,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更迭、领土的扩张都离不开战争元素,比如古代的安史之乱,近代的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等,弥漫古今的战争史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还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当下,战争对抗的思维依然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民生领域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新冠肺炎新闻标题的战争隐喻中,有一些使用战争术语称赞一线工作人员的例子。例如将参加防控、救治疫情工作的工作人员称为“勇士”“英雄”“战士”,将主动要求参加防控、救治工作称为“请缨”等。这些隐喻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英雄的文化特征,究其原因,这种特征的形成与我国人民长期对英雄的崇敬、热爱息息相关。如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建立祠庙并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天安广场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这些对民族英雄的纪念和敬仰已深深的根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因此,把新型冠状病毒映射为来势汹汹的入侵之敌,把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映射为战争,反映出本民族战争历史对人们思维的影响。
(三)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来看,由于认知概念结构相似以及历史文化原因,加之战争的血腥杀戮和激烈斗争具有极强的感官和心理冲击力,中国人民的思维模式对于战争概念已不再陌生,战争的基本概念以及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影响早已在人们的心理上留下深的印象,对于激烈的场面以及能够给人带来震撼和恐惧的事件,人们也习惯用战争概念去描述和建构社会各领域的概念。
因此,对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即战争”这一概念隐喻体系,战争概念体系更为显著,能够使人自然联想到残酷、紧迫、对抗和毁灭的意象,在修辞上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使本体获得更多的关注,既能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救灾过程,又使新闻标题在引起读者巨大的情感共鸣。
结语
本文以人民网、新浪网、环球网2020年1月22日至2月22日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1359条新闻标题为研究对象,整理出611条战争隐喻新闻标题,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重点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标题中战争隐喻的认知基础、语用效果及其成因,通过实例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从认知基础来看,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事件的准备、事件的过程、事件的结果、事件的方法以及事件的场地分析发现战争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两个事件的框架结构高度相似,得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即战争”这一概念隐喻属于战争隐喻,并且用战争来隐喻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具有认知显著性和较强的接受性。
从语用效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战争隐喻的使用一方面便于受众对新闻标题的解读,有效传达信息;另一方面赋予话题陌生化,增强标题醒目性,吸引受众。
从成因分析,战争隐喻在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标题中的大量使用,主要受隐喻的相似性的影响,具体可大致归因到受认知概念结构相似、历史文化层面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战争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在框架元素和构造上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为人们认识医疗类战争隐喻的现象和特殊性提供给了新视角。然而,限于本人知识水平和选取语料数量以及时间跨度较短的缘故,文章所选取语料还不足于完全反映新冠肺炎疫情战争隐喻的整体情况,对于部分疫情新闻标题的隐喻类型界定以及战争隐喻的深层认知机制探究还不够全面,仍需继续研究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