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视阈下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的策略研究
2021-02-10李景燕
摘要: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黄河文化逐渐与世界接轨。目前,以国际汉学为切入点对黄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研究尚有不足,因此笔者采用这种全新的视角分析黄河文化在世界上的形象,探究国际对黄河文化研究的脉络和状况,了解外国人心中的黄河形象,从而采取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推动黄河文化的有效传播,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际汉学;汉学家;黄河故事;传播策略
黄河是世界第五长河,中国第二大河。它是一条川流不息的自然之河,更是一条璀璨夺目的文化之河。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要求,并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发掘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是“厚古”的需要,更是“鉴今”的需要,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力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国际汉学的视角了解“世界之黄河”,研究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的路径方法,对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是传承中华基因的必然要求
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沿黄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些文化财富有着深刻的中华基因烙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千千万万代炎黄子孙。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今天,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底蕴,利用新时代提供的机遇,顺应新时代文化的传播方式讲好黄河故事,对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又通過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人们在受到黄河文化影响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行动传播了黄河文化,文化基因得到了继承和传递,烙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实现了中华基因的传承。讲好黄河故事,让每个炎黄子孙成为黄河故事的“倾听者”,同时又是黄河故事的“讲述者”,对于传承中华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当今的国际形势动荡不安,波谲云诡,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与国之间不仅局限于经济、军事和科技之间的较量,文化也成为了影响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高,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将视野拓展到“世界之黄河”,有利于了解西方乃至世界学者眼中的黄河形象和中国形象。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和传统文化的差异,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的认识有偏差,进而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而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中国形象”的树立以及对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文化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绵延至今,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内涵,其蕴含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令人叹为观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其他国家正确认识、借鉴中华文化的留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讲好黄河故事,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让西方认识中国,让世界认识中国。
二、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的策略方法
(一)在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世界对黄河文化研究的脉络和状况
中华文化和国际汉学紧密相关,深深影响着国际汉学的发展,在中华文化诞生千百年后,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汉学这门学科的诞生。黄河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基因,是炎黄子孙的底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共鸣。作为中华文化宝库里的璀璨明珠,也是使世界认识、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研究黄河文化的文献和记载层出不穷。因此要在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世界范围内对黄河文化研究的脉络和状况,主要包括梳理好世界黄河研究史的学术性目录。目录是重要的资源,是学问的门径,利用具有不同语言能力的教师和学者通过对目录的梳理和排查,掌握国外对黄河文化的认知、记录和研究情况,并把汉学中有关黄河文化的记载和著作整理出来。其次要对研究黄河文化的重要的汉学者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对重要的汉学者,不仅要研究他们的著作,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以小见大,通过对其思想和著作的研究来看其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并由个案推及到国外大背景下黄河文化研究形成的源头和发展脉络。针对黄河在国外呈现的变异,采取具有高度针对性的对策,推动与汉学家对黄河文化的研究,站在汉学家的立场,使其成为真正黄河故事的叙述者。
(二)做好黄河文化的翻译工作,使黄河文化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黄河文化的外译对塑造黄河形象,讲好黄河故事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不只是中国的黄河,还是世界的黄河,我国对黄河文化的研究较多,要让世界看到黄河文化,就要将黄河文化的资源和研究成果同世界共享,这不仅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世界文化的需要。而阻碍黄河文化“走出去”被世界共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言不通,外国人只能看到汉学家和中文翻译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记载。然而汉学家和中文翻译者的作品带有主观性,是黄河文化“再加工”后的产物,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国内对黄河的研究更加透彻,观点更加鲜明。利用具有不同语言能力的教师和译者将国内对黄河文化的观点及研究进行准确翻译,以适应不同语种的人阅读,从而对黄河文化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也能更准确表达黄河的精神和内涵,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其次,要做好黄河文化的内译工作,把国外记载和研究黄河文化的文章和著作引进国内,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研究,积极进行黄河文化学术交流和互动,了解黄河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呈现的变异,深入挖掘外国黄河文化产生的原因,对黄河文化的不同观点是思想之花的碰撞交流,也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在学术交流和互动中,黄河形象得以重塑,黄河故事得以传播。
三、新时代对外讲好黄河故事的现实意义
(一)了解“世界之黄河”,通过汉学家认识世界眼中的黄河形象,更全面地掌握黄河文化的传播
梁启超先生曾将中华文明的历史概括为“三个中国”,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这是一种宏观广阔的视野,将中华文明置于世界的眼光下,从世界学者的角度看中华文化。而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将黄河从“中国之黄河”拓展到“亚洲之黄河”“世界之黄河”,了解“世界的黄河”,探究世界所认识的黄河形象,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反观我国之前对黄河文化的研究,一直拘囿在本土自身的学术系统内完成,没有将黄河放置在世界的舞台上,不了解黄河文化在国外的传播程度和现状。根据明清来华的耶稣会士的有关记载,发现黄河经由耶稣会士呈现给西方的形象仅是一条由泥沙堆积的黄色河流[2],显然与黄河在中国的真实严重不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到世界舞台上,经济影响文化,这也给黄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机遇。了解世界汉学家眼中的黄河文化,从“他者”以及西方视角观察中华文化得出的结论和观点非常值得关注。掌握他们对黄河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分析黄河在世界的形象,进而针对性地改变黄河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强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熟悉、了解黄河文化。
(二)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改变世界对黄河的固有认知,加强黄河文化在世界的传播研究
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新时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提倡,黄河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也尤为重要,在世界视野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把握好世界对黄河的认知和评价,准确定位黄河在外国人心中的形象,对于黄河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3]。国际对黄河的认识多来源于汉学家、翻译家所翻译的中国文化书籍、资料和文化介绍。汉学家是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的第一接收者,自然也担负了中国印象的第一塑造者和中国声音的第一传播者的角色。其所受的中华文化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认知和评价也会隐含在他们所创造的作品里。近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西方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侵略性”,对于外来的文化也有一定的排他性。接受本国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国际汉学者和中文翻译者们在记录、撰写甚至是翻译有关黄河文化的文献时,会不自觉地代入主观情感,而当外国人阅读这些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的文章时,其对黄河形象和黄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这些汉学家和中文翻译者的影响。传教士利玛窦在来到中国之后,客观而真实地描述了自己所见到的黄河:黄河之名源自水之颜色,黄河是中国第二条大河,黄河任意改道。但利玛窦把黄河的重要性放在第一,危害性置于其次,给读者的印象只能是一条容易改道的重要河流,此时影响读者对黄河文化第一印象的形成,先入为主后难以再改变。黄河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外国人对黄河的认识就出现了偏颇。因此,汉学家、中文翻译的角色很重要。各个国家的汉学家、中文翻译人员向他们国家的民众介绍黄河文化,将黄河文化的古典诗词、历史典故、文物古迹等翻译成他们的文字,让当地的民众认识黄河文化。此时,汉学家不仅是黄河文化的“接收者”,也是黄河文化的“传播者”,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和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让汉学家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成为域外黄河文化的传播使者,要比中国人向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的效果好得多。但不能只是汉学家单方面的输出,我国要加强对国际汉学家和中文译者的联系,使他们更加直观、准确地感受黄河文化,进而向外国人传播真实的黄河文化。在文化走出国门的今天,掌握国际汉学家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和评价,加强与其联系和沟通,使汉学家成为黄河文化的传播使者,有效地传播黄河文化,有利于塑造黄河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4]。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河流伏出,一泻汪洋。在这片热土上,黄河已经存在了千百年,她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新时代是机遇,是挑战,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在国际汉学视阈下讲好黄河故事,对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传播“黄河文化”,中华儿女责无旁贷。
基金项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2020XB249);2021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国际汉学视阈下的黄河文化研究”项目(SKL—2021—682)。
作者简介:李景燕(2000—),女,河南巩义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2019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刘翠玉.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机遇与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1(3):70-72.
〔2〕王毅.明清来华耶稣会士笔下的黃河形象[J].国际汉学,2018(1):9.
〔3〕张西平.在平等交流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N].人民日报,2016-02-18(007).
〔4〕张西平.关于推进海外汉学研究的思考[N].中国文化报,2017-04-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