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融入学校美术课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1-02-10秦善鹏
文∣秦善鹏
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纯粹以教师教和学生学为主,课堂教学氛围压抑,学生学习死板,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推行与实施,学校教育更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延伸,不仅拓展对学生艺术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加突出对学生生命意识和艺术情感的培养。学校美术教学中,应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的制度化、民主化、开放化,把生命教育作为美术课程的灵魂,让生命教育与美术课程融为一体,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理解和尊重,唤醒学生的美术生命意识。[1]美术教育与生命教育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和关联性,美术教学为生命教育的渗入和实施提供了理想载体和通道。[2]美术教育独特的情感特征和人文底蕴,蕴含着深厚的生命资源和生命关怀潜能,美术教育在学校生命教育实践中扮演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亟待我们深入研究。
一、生命教育融入学校美术课程教学的理论逻辑
(一)生命教育的历史渊源
教育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便存在种种学习迹象,再到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渐渐成为社会选贤举能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青春活力,开始沦为学习的机器,同时也使教育事业黯然失色。生命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产物,充分诠释了教育的本真,给予教育青春活力。
1.西方生命教育思想的追溯
(1)古希腊生命教育萌芽
古希腊将教育重心放在人身上,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其教育理念是在遵循人的自然本性的基础上对人施以教育。柏拉图曾在教育过程中阐述过“真正的教育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在尊重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开发学生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亚里士多德则在柏拉图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将教育的本质作为学生身心由内而外的发展过程。[3]二者教育目标一致,都是强调身心和谐发展。
(2)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思想,倡导人文主义,在教育中提倡回归自然,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让人的天性得到释放,进而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使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的教育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3)现代人本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摆脱了封建牢笼的束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西方学者马斯洛指出,教育不应以教育为目的,其本质是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更加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因此,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更加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个人价值观。
2.东方生命教育思想的追溯
(1)儒家人文主义教育
儒家教育思想完全渗入生命意识,在教育中凸显人的价值,强调师生平等,让师生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下探索知识、共同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提高生命意识,拓展自身价值。
(2)道家“自然无为”教育思想
“自然无为”理念渗透道家教育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教育过程中更加强调人自然本性的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反对强制教育,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教育,使人回归本性,自由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近代教育开始出现生命教育
以蔡元培、陶行知为首的教育家都主张个体生命自由发展。以蔡元培教育思想为例,他主张自由教育,希望通过良好的教育帮助人们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让人们走出阴霾,解放天性。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为生活教育,更加强调受教育者的生活教育,使其在生活中接受良好教育,从而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4)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生命教育
应试教育的出现使学生逐渐沦为学习的奴隶,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本性。叶澜曾提到,传统的课程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一个沉闷、机械的环境下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他强调,学校教育应从更高的教育层面出发,上升到生命教育层次,激发课堂原有的生命活力。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不同的专家学者为生命教育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狭义上讲,生命教育是对人的生命教育,肯定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广义上讲,生命教育从肯定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升华为他人,乃至宇宙生命群体的大生命价值。但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中涉及的生命教育更加侧重于指导学生从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到接纳他人、关爱他人、同情弱小,到亲近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进而到社会层面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及人类发展的方向。
生命教育不仅强调尊重人的生命,还强调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4]同时,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人生价值展开更深入的追寻与探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每个学生的隐私,使学生免受精神摧残,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价值。
(三)美术课程与生命教育的相关性
美术课程与文化课程设置不同,其更注重教育美感,给学生美的感受,学生通过学习美术课程,能从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感悟世界美的真谛,真切体会生命的珍贵。从这一角度来看,美术课程与生命教育不谋而合,都具有人文性质。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教育更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让学生通过美感体验,直观感受生命的力量,进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命教育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放权学生,给学生一片广阔天地,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其在缤纷多彩的美术世界中自由翱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生命意识。
美术作品与其他作品不同,美术作品是美的心性与情感的具体体现,学生可以在美术课堂上将自己的情绪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由此进行宣泄。透过美术课程多样化的主体设置,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自然生命,享受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生命教育理念下创新学校美术教学路径
与文化课程不同,艺术课程更富有生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生命力,使学生透过艺术学习感悟世界。美术教师应根据生命教育要求,充分结合美术课程内容,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将生命意识深深刻在学生心中,使之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入生命意识,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1.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美术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感受,通过观察一幅图片、听一场音乐会,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油画作品——《父亲》(如图1)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油画——《父亲》展示出来。[5]
图1 罗中立《父亲》
学生们:哇!
教师:老师感受到同学们的震惊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1:老师,我看到好多皱纹。
教师:嗯,一条条皱纹是农民伯伯辛苦一辈子的见证,几十年的风霜全部刻在脸上,不过皱纹只是这幅画中的一小部分哦。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2:这个老爷爷脸上挂满了汗珠。
教师:汗珠是辛劳的象征,也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实写照,我们的一餐一饭来之不易。许许多多像图中父亲一样的农民伯伯不辞辛劳,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挖掘、一点一点浇灌,最后才有我们现在的食物。同学们,再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3:老师,这个人的指甲里嵌满了泥土。
学生4:老师,这位老爷爷手里拿着的碗是破的。
…………
教师:同学们已经观察得非常细致了,画中呈现的种种都是作者经过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并将自己的所观所感一一刻绘出来的,包含了作者对农民伯伯辛劳付出的崇敬之意。那么,同学们,欣赏这幅油画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啊?
学生5:老师,我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和不容易,以后每次吃饭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农民伯伯辛劳的面容,我就不会浪费食物了。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但老师希望你们今后在作画的时候也能像作者一样先体验后感悟,给画作赋予生命色彩,老师也希望你们人人都能成为大画家。
在美术教学中,借助感官体验会让学生对美术有不同的认识,随着学生审美素养以及心理结构的日趋成熟,其对美的判断力和感受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具有更高艺术意义的审美心理,打破自然界固有的美术理念,以自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塑造更直观生动的艺术形象。
2.提升学生艺术品位,再现直观艺术形象
美术学习不局限于画画、赏析,美术学习始于艺术产生过程所用的工具,其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是每个人的手,手是形成美术作品最直接的工具,也最具有生命意义的价值。在实际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先出具最直观的美术作品,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而不是让学生通过枯燥的、不生动的语言去描述感知生命力量,言语逻辑浮于表面,并不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意识。[6]
如,在“会说话的小手”课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影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艺术界“手”的魅力。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工作岗位群体的手,并一一展示在课件中,如图2。
教师:同学们,猜一猜图片上都是谁的手啊?
学生1:第一张图片是小宝宝的手,小小的、肉肉的,十分可爱。
学生2:第二张图片是老师的手,是浑厚的、坚强而有力的。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太棒了,不仅判断出了手的群体,还能基于自己的主观认识,对不同群体的手进行评价。手是人的第二张脸,它能向我们传递很多实际的信息,我们能大致判断出这个人的职业特点及年龄段。
教师还可以通过手影游戏帮助学生们认识手,如图3。
手影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学生们可以通过自主游戏方式感知“手”传递出的生命意识。
教师:同学们,你们可以伸出自己的小手,跟着老师的动作一起做,看一看我们灵活的双手可以产生哪些变化。先将右手手背放到左手手掌上,然后两只手相向移动,当两只手大拇指交叉时,扇动四指。这时同学们就可以观察影子是什么形状。
学生1:老师,我这个是老鹰,太酷了!
教师:同学们做得真棒!那同学们可以再根据大屏幕上山羊的手影图片模仿着做一下,看看哪个同学的山羊做得最像。
…………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太棒了,希望通过本次课程,同学们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从以上教学案例中,通过图片展示、手影游戏等直观再现了生命的魔力,体现着美术课程应有的魅力,学生们乐在其中。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们通过美术作品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水平,能够透过直观的美术学习领悟艺术的生命之美。
(二)在课程设置中融入生命色彩,提高学生生命意识
1.开放课堂,创设生命教育的氛围
在美术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敢于想、敢于说、敢于做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带来丰富、及时、生动、开放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成长创造一个广阔、自由、舒适的课堂环境。
比如,在教师让学生赏析“西湖自然风光”的图片时,最吸引学生眼球的是课本上绚丽的西湖风光,但这些感受只能停留在这张图片上。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自然情感互动体验,除了课本之外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以视频、动画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的风景,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环境看到不一样的景色,感受不一样的生命力。[7]
另外,教师在带领新生学习“校园健康成长”课程内容时,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户外活动,让学生进行校园写生,使其深切感受校园生命之美。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仔细地观察各种自然景物,通过自身的感官体验,真实感受校园一草一木散发出的自然的生命,然后让学生拿起画板和画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写生的形式呈现在纸上,真正让生命教育渗透美术教学,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悟自然生命之美,并融合自己对自然生命的认识绘制出一幅幅画卷,让校园风光在画轴上呈现生机。如图4所示。
2.丰富课程,选择有生命价值的教学课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新时期小学生心理、生理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价值的、符合生命教育的美术课程。例如,在临摹课上,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较多的生命和心理特征的临摹对象,传统美术临摹课程主要是以静态为对象,如水果、文具等。在当前生命教育理念下,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的具有鲜明生命色彩的对象临摹,先让学生观察,发现临摹对象的突出特征,再进行临摹。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向日葵作为临摹对象。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向日葵的特点。
学生1:向日葵朝向太阳。
学生2:向日葵里面有很多瓜子。
学生3:向日葵的花瓣只有一圈。
…………
教师:嗯,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细致,真棒,下面同学们就开始画出自己所观察到的向日葵吧。
教师可以通过以上方式,让学生观察一件事物的外在特点,观察该事物的旺盛生命力,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绘出具有个人风格特色的临摹画作。如图5所示。
3.引导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体验式学习
兴趣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美术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体验式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动脑”“用嘴”“用手”,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情境。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游戏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在游戏中感受美术课中生命的魅力。例如,在教授学生“精彩多变的线条”一课时,教师可采取游戏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用各种线条画出心中的世界,看哪个小组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的兴趣高涨,便会纷纷沉浸在学习中。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画画后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8]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还可以在演讲中交流,学习新的方法。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创作的乐趣,让他们乐于学习艺术,赋予线条生命,使其跃然纸上,如图6所示。
图6 学生线条画展示
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创造条件,把课堂交给每个学生,比如在“赏析与点评”课上,教师可以让全体学生积极地搜集资料、分组讨论、自由辩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在“造型与表演”课上,让学生进行探索、论证、操作、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创造性,并提升学生自主参与和学习的能力,让尊重和鼓励在艺术课堂生根发芽,让每一个生命在艺术课堂绽放,是当今教育追求的目标。
三、结语
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内涵,领悟生命的真谛,提高自身生命素养,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美术作品是对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艺术家对自身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输出,彰显了生命的灿烂。美术课程作为一门具有较强人文性的课程,对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透过美术课程,可以唤醒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与热爱。如何将生命教育更加灵活地应用于美术课程,还需进一步探索、实践。[9]敬畏生命不仅要融入学校美术教学,还应成为整个教育中的永恒话题。
本文系云南师范大学基金项目“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基金资助”(0010020502050309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