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高质量教研:内涵、任务与实施策略
2021-02-10傅湘龙曾令鹏罗永华
文∣傅湘龙 曾令鹏 罗永华
教研,即教育教学研究,通常指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等总称,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独特经验和优良传统”。[1]“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2]高质量教育体系呼唤高质量教研,以满足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社会对更优质、更有效率、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教育需求。
一、高质量教研的内涵
新时代基础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它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根本标志。新时代教研要实现从“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的转变,向符合时代需要的教研转变,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总体需要转变”。[3]高质量教研既是新时代教研政策的要求、教研观念的更新,还是具体的教研主张,是指向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研目标、理念主张与实践作为。基础教育高质量教研是更优化的教育教学研究与服务,是围绕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学习与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等主体的体系化、现代化、科学化协同创新研究表现。(如图1)
图1 基础教育高质量教研内涵结构图
高质量教研是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行为研究体系化协同构建,主要是教研相关部门的协同运行,既包括管理层面、专业层面、保障层面及支持层面的横向贯通,如政府、研究、高校、技术、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也包括教研部门的上下同心,包括国家、省、市、县(区)、学校各级教研机构与人员等。高质量教研是教育教学研究主体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用现代化视角对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与成长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最生动、鲜活的研究,体现育人为本的研究。“新时代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还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4]高质量教研不能只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能、所授学生的纸笔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其教育教学价值观、实践理念的更新与育人成效。高质量教研不能只注重教师单个课堂教育教学的改进,更要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帮助教师构建整体、系统的专业发展路径。高质量教研要对学生学习与成长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学生学习特点、现状与需求,而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与书面练习完成情况,要关注学生发展、素养培养与价值观形成。高质量教研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科学化,其科学化体现为教研目标、内容与方式的适切性。新时代基础教育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研不仅需研究课程设置管理、学科教材教学、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达成等客观表现,更需要研究育人方式的变革,“要从注重教什么到关注为什么教,从注重共同基础到关注个性需求,从注重学科逻辑到关注生活逻辑,并延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5]若教研人员仍然只关注学生的应试表现,那教研将很难助力相关区域和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若教研人员只组织零散的、碎片化的、形式化的教研活动,那教研将很难满足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若教研人员只凭借个人经验、感觉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那教研将很难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质量教研是教研转型下的时代要求,“既是一场以现有教研基础与亮点为起点的继承性变革,也是一场以新形势、新要求为发展目标的专业性变革,更是一场以关注现实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性变革”。[6]深入探究高质量教研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高质量教研的主要任务
教研是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助推器,教研人员很多时候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7]是新时代高质量教研的主要任务。
(一)服务学校教育教学
高质量教研要服务学校育人方式改革。随着学校教育教学中心任务从学科教学开展转向育人目标的实现,教研要把重心从备考研究转向“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研究,转向研究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助力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和育人功能的实现。教研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督促、检查和评价学校学科教学成绩等事务性和经验性工作,更应着力研究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的育人表现与实效。
(二)服务教师专业成长
高质量教研要服务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与需求。教研工作者不能一味充当教师成长状态与结果的监督者、考核者和评判者,更要深入观察、经常体验教师的工作状态,要了解、理解和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信念、情感与态度、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成长困惑与困难等。高质量教研的实施要基于对教师工作环境、实践过程与专业发展需求的理解,对教师人格、专业能力与教育过程的尊重与信任,对教师成长、教育智慧形成的支持与引领。
(三)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高质量教研要服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展与提升。以往教研活动的开展主要着眼于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结果。高质量教研要引领、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情绪情感、动机爱好、学习特点、学习状态等过程性表现,并指导教师着重研究在资源开发、环境利用、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评价反馈等各环节如何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四)服务教育管理决策
高质量教研要服务教育管理决策的推进与落实。教研应为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实施与评价等提供意见与建议。高质量教研的开展应基于区域与学校实际、学生发展与需求、教师成长与实践需求,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高质量教研应注重教育政策的落地实践,展开智慧教研、实证研究,探索、建构与实践新的教研范式,为区域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出谋划策。
高质量教研应坚持开展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与教育管理决策等主要任务,提高教研人员服务意识,推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可持续性发展。
三、高质量教研的实施策略
新时代教研实施应该坚持高质量教研理念,落实高质量教研主要任务,充分发挥教研对基础教育的强有力支撑作用。实施高质量教研是涉及体系构建、内涵充实、方式选择与机制创新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的是何为、为何、如何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构建整体协同教研体系,保障高质量教研的落实
教研体系是教研实施的组织保障。高质量教研实施要重视教研的顶层设计,如各级各类教研机构、团体要加强教研活动的统筹规划、设置安排、组织和管理;要加强各级各类教研联动机制,完善和明晰教研团队的组织机构和职能职责;要优化常规教研活动的内容,创新常规教研形式。可建立由高校专家、专职教研员、特约教研员、兼职教研员、名教师、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共同探索、研究与解决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可探索教研协作新模式,提升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教研协作力度,鼓励支持跨区域、跨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协作教学、协作教研,共同进步。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学校等的合作,以研促教,以研促学,构建上下联动、横向贯通的整体协同教研格局。
教研体系构建需完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内涵建设,如以教研帮扶活动、教研员研修项目等促进教研制度与教研队伍的建设,以教研基地项目建设推动教研内涵的发展,以省域层面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和教研大讲堂活动推动教师专业与课程教学发展,促成整体协同的高水平教研体系,保障高质量教研的落实。
(二)充实教研内涵研究,夯实高质量教研基础
内涵研究是高质量教研的核心,是高质量教研现代化特点的主要表现场域。高质量教研的现代化体现在教研内涵的现代化。高质量教研内涵研究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与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及教育教学实践等主体的研究,涉及教研对象、内容、理念实施等多层面探究。
高质量教研主张对学生研究从后面走向前台,组织专门针对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教研活动;主张从教师成长内驱力、专业发展内生力、研究能力等方面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张从课堂教学深入研究、反思型教研活动组织、教育管理决策服务水平提高来加强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性。
1.深入研究学生学习与成长
学生研究一直被认为是教研的间接研究对象,未得到足够重视。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尤其是核心素养发展,已被置于学校教育中心。高质量教研要求从各层面来研究学生。第一,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理解学生。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教师要采取心理调适、能力强化、因材施教等方法,加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组织多形式、多渠道、多维度的课堂内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兴趣、能力和素养。第二,从学习特点来关注学生。如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针对学生学习动机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学科具体学习情况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氛围、资源、动机、兴趣和基础等因素,因材施教,确保不同特点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三,从学习具体需求来发展学生。教师在进行学习目标制定时,应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学生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想做什么”是指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能做什么”涉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水平。“该做什么”指的是学生应该提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体可以分为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
2.深化研究教师专业发展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高质量教研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要具有现代化的特点,应主要聚焦三方面。第一,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教师成长内驱力与教师对于学科教学的价值认识密不可分。要组织教师深刻认识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功能、意义与价值。引领教师深刻理解学科对国家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形成。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有计划的培训课程、深入人心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追求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第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力。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力最重要的来源是学科素养和学科教学素养。首先,应引领教师不断提升学科教学能力,丰富学科教育教学知识体系。其次,应引导教师努力更新学科专业知识,如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使其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给社会、国家发展、人们生活和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并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实施。第三,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应引领教师在实践中提高理论水平,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让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深度融合,互相促进助力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应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进行深入教学实践、深入学生、深入育人过程的课题研究,鼓励教师通过同伴合作,开展行动研究与实证研究,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性
“教育教学指导始终是我国教研工作的核心”。[8]教育教学指导成效是高质量教研实施的关键。当前教研正从单纯关注学科教学转向关注学科育人价值,从碎片化、散点式教研活动向主题式、项目式推进,从单纯面对面的教研活动转向面对面与网络教研相互补充,从依靠经验给予笼统反馈转向依靠证据和研究开展实证教研。[9]首先,高质量教研主张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课堂是教育教学实践最生动的表现,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心环节。[10]研究课堂教学是高质量教研的重要任务。如多研究以育人为重点而非追逐考试成绩的课堂,研究其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优化和学生学习表现等;多研究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研究其学生学习特点、教师教学行为、师生关系表现等;多研究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发展的课堂,鼓励使用观察、实证、量化等方式研究学生行为表现,为教师行为的改进提供数据与分析。其次,高质量教研重视反思型教研活动的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是引领教师反思教学、反思自我的最佳时机。以激发教师反思动力、提升教师反思能力、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营造教师群体反思氛围的反思型教研活动值得被主张。[11]引领教师结合教学设计、课堂实际、学生表现,反思“教学为何”“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学”,将教学理念构建付诸教学实践。最后,高质量教研主张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提高教育管理决策服务水平。要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积极参与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政策和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实施、评估等工作。定期开展教学专题调研,为学校育人方式改革发展提供建议。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与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及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教学研究的核心主体,加强教研主体研究能夯实高质量教研基础。
(三)推动教研活动课程化, 提升高质量教研效果
高质量教研活动课程化是“教研训一体”实践的需要,是教研品质提升的需要,教研活动课程化是从理念到实践对传统教研活动进行整体改造和创新设计。[12]实践中可将教学资源建设、校本研究、课堂研究等关键教研活动进行课程化的安排,设定具体的目标、内容与方式,提升高质量教研的效果。
1.以课程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抓手,全方位落实新课标理念与目标
教学资源内涵丰富,类型众多,集中反映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区域与学校可组织课程化教学资源建设。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各层次、各类型的教学资源库,满足教师教学研究、交流展示、成长互动的需求。利用系列名师、名校网络课堂扩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覆盖面,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展示和传播优秀教学资源,以构建、实施与评价课程的方式组织教研活动探讨、宣讲新课标理念与目标。
2.以课程化校本研究为立足点,大力支持教育教学实践新样态
教师是教研活动的生力军。课程化校本研究是深入学校、学科、课堂,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教学、教研实际问题的研究,可通过细化研究目标与优化研究内容实现校本研究课程化。如校本教研活动组织的目标可以针对教师理念的更新、教学对象的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加强等。校本教研活动研究内容既可以是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等;也可以是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课堂组织与实施、教师与学生互动等教学行为的研究活动。校本研究的主要组织者是学科组长与备课长,要带领教师研究自身、研究同伴,积极探究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式;要对学生学情、课程实施、教学教法、作业优化、家校共育等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切实有效开展备课、研课、磨课、展课听评课等校本研究活动。
3.以课程化课堂研究为突破口,深入探究教育教学方式变革
课堂研究是高质量教研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方式。高质量教研实施核心素养指向的课程化课堂研究活动。一可把理念传播课程化。教研活动要引领教师深入研究课堂,深入探究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二可把课堂实践研究课程化。如同课异构是近年来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常用形式,但存在着“重活动安排,轻活动目的;重微观细节,轻理念模式;重拿来嫁接,轻个性创造;重课堂教学,轻课后评课”等问题,[13]教研人员可以组织“课程化同课异构”活动来解决相关问题,通过主题研究、专题研究、工作坊、先评后构等方式,将研讨活动课程化,如制订学段内同课异构课程计划,明确活动的目标、参与人员、内容、组织形式等,突出同课异构教师之间研讨互动、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研讨互动、教研人员与授课教师课前课后的交流等。课堂研究应从单一、单向、单项的孤立点状研究转向整体、互动、多维的课程化教学实践研究。
教研目标具体化、内容主题化、方式系列化是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基本要求。落实新课标理念与目标的教学资源建设活动、探索教育教学实践新样态的校本研究活动、探究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课堂研究活动能从理念、实践与方式等方面确保高质量教研得以创新实施。
(四)发挥教研团队专业支撑作用,促进高质量教研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教研的开展离不开各区域、学校、机构教研团队的专业支撑。教研团队是教育教学智慧集中的群体,是组织、管理与参与教研的中坚力量。发挥教研团队专业支撑促进高质量教研可持续发展可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团队研究助力教育教学难点问题解决;二是搭建平台提升教研活动开展实效。
1.团队研究助力教育教学难点问题解决
教研团队包括各级教研机构团队、各群体、各项主题的教研团队、教学团队,如学校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省、市、县(区)教研团队。教研团队汇聚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名师等教育教学中坚力量,有利于学科教学实践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如对于常规教育教学问题,不同地区的教研团队可发挥地方社会发展优势,根据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情况,对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深入的前瞻性、创新性、针对性思考,提出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方案建议,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对于学生学习问题,教研团队可组织针对区域和学校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和学习环境的主题、专题、专项等研究,大力推动教研促教、教研促学。对于教研活动组织形式问题,教研团队可以结合研究内容与目标,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组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教研活动,如互联网+教研、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研,构建与充分利用区域网络教研平台,组建区域教研联盟,常态化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广泛传播先进教学理念和有效教学方法,分享优质教学资源;还可以结合不同主体需求,鼓励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团体参与教研活动,拓展教研路径。
2.搭建平台提升教研活动开展实效
教研团队群英荟萃,高手云集,他们不仅具有较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具有较浓的职业幸福感,还深谙教研促教、教研促成长的道理,是高质量教研开展的积极倡导者、拥护者与积极参与者,深刻影响着高质量教研效果。教研团队可搭建平台促进不同群体教师深度参与教研活动。如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能力;如加强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大力支持他们探索教育教学实践新样态;如充分增强各类名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领航人才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在交流与展示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辐射作用。由此形成年轻教师多探究、经验型教师多表达、专家型教师多示范的教育教学研究新风尚。教研团队可搭建不同类型平台提高教研活动的影响力。如搭建教研大讲堂,定期展示教研成果,积极推广教研团队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成功案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搭建校本研究展示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要求与教学操作,定期分享教学经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安排教师的进修活动,为教师参加有关新课程标准的研修班、讲座、培训等提供全方位支持;积极组织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教师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学会使用和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总之,教研团队在问题解决中带动教师研究教育教学、支持教师探索教育教学、实现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的融合;在平台搭建中,实现团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促进高质量教研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我国独特的教研体系和教研工作制度在“保障国家课程政策转化落地、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和专业发展、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4]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使命与担当,开展高质量教研是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责任。构建整体协同教研体系与充实教研内涵研究是对新时代学校育人方式变革要求的回应,旨在为改进与创新教研内容提供组织保障、理念支持与努力方向;推动教研活动课程化旨在为提升高质量教研实效给出建议思考与可行方案;发挥教研团队专业支撑旨在为创新教研工作机制拓宽途径。在“育全面发展的人、全面育人”的理念下,基础教育高质量教研将走向目标与任务相一致、过程与方法相统一、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场域,助力促进学校育人方式的改革与育人目标的实现。
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综合改革专项)“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建设的推进策略研究”(项目编号为:2021JKZG08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