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单元整合下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以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

2021-02-10许丹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语文

文∣许丹

部编版教材革命文化选文由单篇分布逐渐向主题单元呈现,凸显了革命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从课堂实际来看,一直以来,教学面临教师在实践层面重说教、学生在认知层面有距离与情感层面有疏离等诸多困境。[1]如何走出种种困境,发挥好课堂教学在促进革命文化传承的立德树人实践中的价值?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大单元整合教学为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实施提供了新的样式。本文结合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革命文化主题,探讨大单元整合设计在挖掘与激活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及其教学潜力,促进学生理解革命文化时代价值,实现革命文化新时代传承的实践与思考。

一、大单元整合设计:构建单元主题情境框架

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编了《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与语文园地等内容,选文编排各具特色,尽管文体不一样,但思想内容均与崇高的精神品质相关:《古诗三首》中三首托物言志诗与“词句段运用”选编的诗句均寄托诗人坚定的理想与志向,从保家卫国的雄心到不断锤炼自我的高尚品质,再到追求刚正不阿的坚韧傲气,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精神;《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都讲述了与革命者有关的故事,蕴含着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口语交际“即兴发言”与习作“心愿”为学生借助语言与文字展现自我精神面貌与价值追求提供了一个平台。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暗含着从中华民族精神到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升华。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没有中断,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为革命时期党和人民开拓进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并在此过程中逐步积累而发展形成革命精神。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同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价值的真实写照,而在不同时期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立足新时代,当代学子更应铭记历史,传承与弘扬革命文化精神。

本单元内容设计旨在让学生视角从“小我”扩展到“大我”,感受革命时期革命者所具有的崇高品质与理想信念,理解中华文化精神,进而实现精神培育与价值导引。因此,笔者提炼出“中国人,中国魂”的大主题来统整这一单元,以“做革命精神的传承者”为学习情境,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统整为“行走在诗的王国”“建造我的精神家园”“种下我的心愿树”三大具体任务(见下图),让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精神境界,感受文化传承,接受精神洗礼,最终指向素养与精神的共同生长。

图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活动设计

以“做革命精神的传承者”作为学习情境是基于从文化传承与发展脉络统整教材内容。首先,革命精神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表现出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新时代语境下,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与个人层面的践行高度契合,是进行精神塑造与价值引领的重要教育资源,不仅与本单元革命文化主题相契合,还与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育人目标要求相一致。其次,建立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本单元语文要素为“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作为一名革命精神传承者,不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革命者具有崇高的人物形象,还要能够走进革命者的内心,体悟他们在特殊历史时期对自我生存与发展方式的思考与选择所彰显的一种崇高美,从而在文化理解与反思中建立起自我与社会的价值关系和意义关系,促进对革命文化精神的认同与内化[2]。最后,以“做革命精神的传承者”统整本单元的各项教学内容、目标、情境、任务,建立革命文化文本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促进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的对接,体现了知与行的合一、文与道的统一。相较教材单元“志向与心愿”主题,“做革命精神的传承者”主题情境更加具体化、立体化和可视化,同时,也体现了“既见文又见人”的大格局。

二、大单元教学实施:激活革命文化文本及其教学潜力

大单元教学以明确的单元目标、真实的学习任务、完整的学习过程与持续的教学评价为基本要素,既能在宏观层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能在微观层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对照大单元教学设计,我们立足课堂,将理念转化为具体实施过程,深化与激活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及其教学,实现文化育人。

(一)创设真实情境任务,实现文化古今转化

真实情境任务是大单元教学实施的关键要素,通过大任务整合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不再是静态知识,而是具有“现实感”的“综合性”任务。“现实感”指的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或是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能够触动学生求知欲的现实问题;“综合性”指的是支持完成单元学习所需的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思考与探究等多种方法为一体的综合任务。具有现实感的综合性任务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从而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成了学生真实经历运用语文积累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形成技能、积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第一个任务“行走在诗的王国”整合《古诗三首》与“词句段运用”内容,让学生发现身边物象的生命特点与诗人内心情思的关联,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淀的民族气节、精神追求,打通语文课程学习内容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壁垒。第二个任务“建造我的精神家园”从感受古圣先贤凝结的民族精神到感受《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蕴含的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等重要精神,体会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并在革命精神感召下积极描绘自己的“精神小屋”蓝图。另外,将阅读与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亲历任务解决过程,推动由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课程发展。第三个任务是“种下我的心愿树”,因为有了前两个任务的驱动,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他人的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经历一场崇高的精神旅途之后会自然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而产生表达的情感与欲望,这时利用写作让学生尽情抒发内在表达需求,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与志向,心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三个任务有关联、有层次,隐含着中华精神由民族精神到革命精神,再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革命传统教育需要让学生在主动选择、加工与处理信息过程中自然体会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而情境任务群的创设连接了学生的生活与文本内容,激发了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情。

(二)以学习为主线设计活动,体现文与道的统一

大单元教学的着眼点不是分散的知识,而是围绕大任务设计小活动,由这些小活动构成从形式到内容、课内到课外、阅读到写作的一个富有逻辑联系的学习路径,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同步自主建构及形成迁移与运用于现实生活的技能与素养。系列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与看得见的学习行为统整了主题单元的各项内容与目标,贯穿大单元学习的全过程,促使革命精神教育由空洞说教转变为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体现文与道的统一。

具体来说,第一个任务“行走在诗的王国”安排了“读懂诗中人”“把我读给你听”两个活动内容。活动一设计了“以我观物”“探物中情”“解物中人”三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初读感受诗句声韵美的基础之上,发现内容虽是写不同的事物,但由于作者寄寓了主观情思,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物象成为意象,建立起了自然物象与古诗中意象的关系,从而体会诗人借咏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向,学习咏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指向“习作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这一语文要素。而关于作者为什么借咏叹马、竹石、梅与菊等事物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与诗人的经历有何关系,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自主探究,体认生活中自然景物所承载的情感力量,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淀的深厚的民族精神,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

活动二“把我读给你听”通过配以合适的图片与音乐、设计朗读作品、制作音频、举办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揣摩如何用自己的声音传递出诗中蕴含的高尚情操与远大志向。这种方式将相同题材的古诗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活动实践场域,转静态文本内容为发现古诗表达方法、感受诗人情思与理解民族精神的具体学习行为,这就将古诗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方法、目标有机统整在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建构语文知识,提升素养,并获得精神成长。

第二个任务“建造我的精神家园”安排了“打开尘封的记忆——初识革命者”“与革命者同行”“议革命者风度”“讲好中国故事”四项独立的活动,其基本逻辑是将革命文化教学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实践相结合,通过方式转化、形式转化、内容转化来激活革命文化文本,赋予革命文化现代的表达方式[3],让学生产生对革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赋予革命文化传统教育以时代意义。

活动一“打开尘封的记忆——初识革命者”主要是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每篇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将三篇革命文化选文整合在一起,变单篇阅读为连篇阅读,同时,借助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选文所处的时代背景,为接下来深入理解内容奠定基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活动二“与革命者同行”变快读为研读,调整课文编排顺序,聚焦《十六年前的回忆》《金色的鱼钩》两篇课文。在“与革命者面对面”环节中,利用访谈活动引导学生在初读基础上确定访谈主题。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可围绕外貌描写想象“父亲如何度过监狱生活”、利用比较探究“面对局势的不断变化,父亲始终严峻沉着的原因”、聚焦言行描写还原“父亲‘瞅’与‘望’背后的语言”等话题列出访谈提纲、设计访谈问题与革命者进行深度对话,走进他们的内心,体悟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通过“寄情革命者”环节,让学生搜集资料、整合信息了解先烈革命事迹,视角由阅读者转变为表达者,选择一个人物设计剧情脚本,探究如何通过典型事件、言行描写、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精神,将静态符号转化为形象画面,使革命人物在学生心中鲜活、立体起来。

活动三“议革命者风度”主要研习《为人民服务》。设计“共话为人民服务”活动,指导学生梳理毛泽东是怎样将观点表达清楚的,明白先讲什么、再讲什么,语句、语段之间都要有逻辑关系;通过“走近身边人”转化文本形式,将革命者与现代生活中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物相对接,将抽象的革命精神放置当下语境的具体案例之中进行体悟,采用“微故事”“微视频”记录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人身上所显现的美好品质,借助各类终端与平台分享、交流,加深对“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理解与认同。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迁移与运用,由课内转化到课外、由文本扩展到现实生活世界,此时学生积极调动生活经验在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中进入深度的分析与综合,不再是置身于课堂与文本之外的角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内化了革命精神。

活动四“讲好中国故事”创造性地改变了教材中口语交际教学“即兴发言”的内容,创设了“感动中国”颁奖活动这一真实任务情境,同时设计“撰写颁奖词”“发表获奖感言”两个环节增强与本单元主题的联系,让学生在英雄人物的故事浸润之下,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仰,激发即兴表达的欲望。整个任务完成下来,学生经历了学习、研究和反思,领略革命时期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后,不知不觉间受到思想的洗礼,提升了对社会与人生的认知,为主动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起到很大的催化作用。

第三个任务“种下我的心愿树”整合了“交流平台”与“习作”,设计了“做时代的追梦人”与“写下未来的期待”两个活动。结束前两个任务的精神之旅后,学生在革命先烈精神的感召下可能会生发很多的愿景,或许是默默立下人生志向,开始对今后的自己怀揣无限的想象与期盼,也或许自问能够为父母、家庭、社会做些什么,对家庭、对社会有着自己的思考与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做时代的追梦人”平台让他们自由畅谈。通过“写下未来的期待”鼓励学生借用文字来尽情表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运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既是引导当代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也是实现文化精神的新时代传承。这样,也将习作教学板块纳入了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整体。

一系列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既统整了主题单元各项内容与目标,也契合学生从感受、理解到内化文化精神的心理发展规律。

(三)以语文素养为本进行评价,培育美好生活意识

基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选择学习内容与确定学习目标,“做革命精神的传承者”评价内容及评价要求主要包括四个评价项目(见表1)。

表1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单元综合测评内容设计

第一个项目“小小书法家”是对本单元基础知识内容的测评,主要考查学生字词书写、认读、理解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增进对汉字美的感受,传承中华文化。项目二“我的好声音”一方面考查学生对于咏物言志诗的积累情况,另一方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朗读表现力。项目三“快乐小书虫”考查学生对概括文本内容、体会表达方法、理解人物精神等方面的能力,另外,引导学生在学好课内的革命文化选文基础之上将触角伸向更多“红色经典”书目,做好阅读计划,将所学的学习方法迁移与运用到课外阅读。第四个项目“超级演说家”指向口语交际,考查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过程中体现出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内容。“生活爱好者”项目将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学习最终引向回归本真生活,一方面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留心程度与观察能力,以习作作品为评价方式;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将中华优秀文化彰显的精神内化于生活中的言行,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以此从小培育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意识。

大单元教学由大主题、大情境、大任务统领,以任务为驱动,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之中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可操作、可执行、具体化的表现性评价体系与指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综合测评,有效落实直至达成育人目标。

三、大单元教学: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实践意义

大单元设计对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主题单元教学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第一,大单元教学设计强调“真实在场”,能够调和革命文化精神认同感低与没有嵌入并内化于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让学生对革命文化故事有基本的了解,但较少能够系统认识与正确把握革命文化内容、发展逻辑与时代价值,达到内化于生活的程度。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营造真实语文学习世界,建构真实情境与结构化任务,将“真实在场”整合为学习的组成部分,消除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的二分困境,做到革命文化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对革命文化情感认同并传承的内在动力。同时,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单元教学作为新时代革命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为学生提供学习工具、阅读资源与展示平台,拓展了革命文化教学新空间,并且创造出与身边生活相关又便于传播交流的革命文化新样态,激发了学生今后在生活中参与文化传承的行为自觉。

第二,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够从微观层面有效落实并回答革命文化教学“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如果说学科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在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本质上是在回答“怎样培养人”的过程性问题。[4]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不是局限于学生机械记忆文本的内容,而是通过亲历多种实践,包括阅读实践、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等,引导学生真正走进革命文化,与革命人物、历史事实加强沟通,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与事对应,将课堂内的理性知识转化成可观、可感的具象,并且在教与学的互动之中内生出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反思并建立自己的意义世界,进而加深对革命精神的感受。在关注价值建构、精神生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革命精神内化于日常生活,鼓励他们在一言一行中有所体现,最终形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语文
虎虎生威见精神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