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画写生教学问题再思考

2021-02-09邹孟染陈桃梅

书画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平面构成抽象思维

邹孟染 陈桃梅

内容提要:写生课是现代高校中国画专业教学中重要的必修课程,本文就中国画写生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做出思考并指出改进方向,提倡“写生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提倡记忆默写的方法创作,主张引入平面构成教学。

关键词:写生创作;抽象思维;记忆默写;平面构成

中国画写生问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写生课程已然成为现代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必修的课程,而且在本科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画按题材划分有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主要科目,按表现形式划分也会有工笔、意笔、没骨等种类。如果把题材科目和形式种类都照顾到的话,加上素描、速写等基础课程,那么本科前三年的写生教学中,每个学期有一到两门写生课。所以,如何上好本科中国画专业的写生课程,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画教学中必然绕不开的话题。在写生课程的教学上,中国画不同的题材科目、不同的形式种类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授课教师也会融进自己独特的艺术主张和表达方式。这正是艺术创作需要多元化发展的良好生态。尽管如此,不同科目和形式种类的中国画写生,还是会碰到共同性的问题。本文就中国画写生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而做出思考并指出改进方向。

一、本科中国画专业写生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形的创造能力的匮乏。现在学生都是通过对素描、色彩等课程的学习而进入本科阶段。这些素描、色彩课程讲述通过对实物的写生,按照西方传统的方法,在遵循物理光的前提下表现物象的立体空间感。从静物写生到人物写生,再到风景写生,几乎都是培养学生的写实能力和对物理光的模拟能力,比较注重画面中物体的表象或空间形象,而忽视了对本质形(抛开光的立体性)的感应力,更加限制了学生对形的创造能力,慢慢地导致了学生离开了具体物象就无法画画。而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的,学生在入学前的这种长期训练物理光的三面五调子、强调环境光色的学习,无疑压抑了学生对线条造型的感应力以及对线形式美的认知能力。

2.中国画专业本科生的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上没有针对性。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方式与西画中追求光色立体性的方式是有本质性区别的,在教与学的方式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大部分美术院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在对待美术类本科生一年级的教学时几乎都进行“一刀切”的形式。一年级的基础课程统一由基础部进行授课,这就形成了在课程教学上没有吻合本专业的特点和长处,没有针对性。如中国画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在素描、色彩基础课程中的学习还是以强调光色的立体性或表现性为主,基本上是入学前学习方向的延续,学生还是对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绘画方式没有认知。唐勇力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此问题:“单线不成形,线与线的有机组织才能构成美的画面,但这绝非易事。有的同学虽然素描功夫尚可,但如果要求他用线来进行人物写生或是进行创作,往往就无从着手了,这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理解线的含义。”唐勇力先生同时提出“线性素描教学”,这在当下高校中国画专业的基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他说:“线性素描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它和中国画的绘画语言紧密相连、相通、相融,具有中国画专业的基础性,所以线性素描的造型基础教学是现代中国画学院教学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所以,如果中国画专业的本科生低年级的头像、着衣人物、人体素描不是在强调以线造型前提下的教学,都将偏离中国画专业本质性教学的方针。

3.本科课程的设计不合理。大部分本科基础课程都放在一至三年级。除了美院对中国画有人物、山水、花鸟分科外,其他综合类大学和艺术院校没有分工作室制,在一至三年级更是把人物、山水、花鸟的基础课程统学一遍,每个科目几乎都是先临摹,再外出写生,没有突出重点研究的主方向。学生在每个科目上都蜻蜓点水式地接触一下,钻研不深。只学习基础的技法知识和锻炼写生的造型能力,难以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到了四年级毕业创作时,学生面对白宣纸,大脑一片空白,毫无想法,全听老师的安排和指导,毫无头绪和主张。

4.写生与创作无法有效结合。本来一至三年级的写生课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创作思维能力。在写生课程中,老师有意引导学生往创作的理念上走,在写生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创作能力,这是事半功倍的事,也可以早早地让学生培养创作能力,逐步做到写生与创作有效的结合,造型能力可以同时在写生创作中得到训练。但是,现代普遍的写生教学方式是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然后了解自然物象的生长规律和形体规律,只为创作收集素材,写生与创作是处于一种分开教学的状态。最后,在脱离自然对象的前提下,凭记忆创造形象,完成创作,这样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必然存在几个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写生时,学生会对着自然对象直接描形,不会按照画意处理线条之间的节律、形态之间的对比关系;二、记忆创作时构图布局上难以捕捉自然生态的生命力;三、在脫离自然对象的情况下,学生无法自由地创造形体,创造出来的形体必然概念化,造型单一,从而失去自然生态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5.缺乏形式语言的学习。在写生实践教学中,教师不应空谈,比如“外师造化”“迁想妙得”“意象造型”“把自己个人的情感放进画面中”,等等。其实这些认识问题在理论上学生大都明白,但在具体画面中就是得不到解决:该如何师造化?如何妙得?如何造型?如何把情感放进去?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学生还是无从下手,缺乏利用形式语言有效地表达创作内容的能力。所以,在写生课程前,应先进行对形式语言的学习与研究,再在写生实践教学中运用形式语言的知识,处理画面的构图经营、线条的造型美感、形态节律的对比关系等。在写生造型中,做到既不背离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又要把自然形态进行提炼、整合,按照自己感受到的对象情感,将这种情感以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在每个学生具体写生的画面中加以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只把问题指出来,而不是在画面中给出解决方法,要让学生把问题理解后自己去解决画面的问题。

二、提倡“写生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国画写生不能一味地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而忽视其创造能力的培养。长期进行写生造型能力训练,会压制学生的创作思维,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只有面对对象才能画画,不面对对象时就不会画画的现象。学生不会独立创作,只为完成作业任务,不能调动创作欲望与创作热情。当离开了实景对象时,学生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应该是写生教学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应从入门开始,通过写生教学培养创作意识。因为培养学生对实景的感受能力、意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引导和培养的过程,写实描摹的造型能力也会在创作式写生中得到强化和锻炼。

如果只作为造型基础训练的写生,虽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注意造型的节律,但对构图、形态的节律美感等不会太注重,或不会对这些形式语言引起必要的关注。但如果是创作式写生,对待造型就不单要解决美的形式问题,还须根据画意来安排节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自然界中的形都是客观的,每种品物都有其形式独特性,但它们并不都是我们所需的完美的形。换言之,我们在创作画面时不能完全照搬,需要对形象进行提炼、取舍,在符合布局、章法、节律的前提下,捕捉自然生态的丰富性和偶然性,这种对形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能力,是写生创作不可绕过的环节。

在每个写生课程中,写生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创作中有效地利用写生素材,使每张写生作品都是一张完整的创作作品。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在写生课程中盲目地学习。可以这么说,任何不以创作为目的的写生教学都是失败的,就算是作为造型能力的培养,也是为创作打基础。而在写生的课程中将造型能力与创作能力相结合,是写生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

三、写生课程应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写生中,学生因为习惯于对具体形象的描写,不能进入抽象思维,因而不能对具体物象进行抽象的处理。抽象思维必须抛开具体形象的属性,关注线形式的节律感,关注形态本身,关注形态与形态的对比关系、色形与色形的对比等。写生中一般会遇到与画面不符合的形,自然界中物象的造型,常常对比弱或毫无对比,或者不符合自己设定节律的造型,或者不符合美的形式的造型,比如花瓣、叶子的形状、大小,人物的动态,衣纹的错综复杂等。我们必须提炼、改变造型,使其符合画面的表达,加强造型之间、线条之间、形态之间的对比。只有造型富于对比与变化,画面才富有美感与生命力。何家英先生对线条的形式美是高度重视的,他说:“在我的写实绘画中是要高度概括、提炼、组织的,才能够有像我们传统一样美的线条的形式感,才能有美感,才能有力度支撑起来。”

大自然如同一部“辞海”,有丰富的语汇,而且这些语汇是杂乱无章的。所以,我们在面对大自然写生时,不能将所看到的自然对象毫无选择地全盘入画。我们要根据画意,根据自己对画面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按照自己经营的法则改变或提炼物象造型,迎合画意的造型节奏,这是写生时最核心的问题。张仃先生说:“当面对表现对象时,要有个人特有的激情,选择角度,选取构图,在表现过程中强调什么?省略什么?有时甚至要调动景物的位置,甚至删去不必要的枝节。写生过程即是艺术加工过程,绝不是如实照搬、自然主义地再现。”在写生中主动感受物象,寻找符合的情感表现形式和节律,经营好画面的构图,在捕捉自然生态的同时,不违背总的构图形式和表现形式,甚至无时不在改变生态造型来符合画面造型,具体到每根线的美感、每个形态的节奏对比等,一切具体造型都是为画意服务的。这样,既能获捕自然对象最生动的一面,又符合画面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写生方式就不会被具体的物象牵着走,主体才不会处于被动地位;相反,是主体完全掌控整个写生创作过程,自然物象为主体所用、所参考。

中国画写生,无论直接用毛笔作画的意笔写生,还是用铅笔写稿的工笔写生,最关键的都是掌握用线造型的形式美感。在不违背表现物象的生态和外形的基础上,提取线形式的抽象因素。这种抽象思维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场景写生,摆脱复杂、真实场景的牵制,能够感受线形式的抽象思维能力,并运用这些线形式的因素,按照主体情感表现的拟定法则,来处理形态组合,达到主体审美表现的目的。这种抽象思维能力的养成是写生创作的重点所在。

四、工笔教学不提倡记忆默写的方法创作

在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提倡记忆默写作画。这种作画方式建立在主体对自然对象有较强的感受能力的基础上,重视物象的整体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不为物象表面的偶然性所束缚。但笔者认为,此种作画方式适合有创作经验的主体,主体们经过千锤百炼的写生造型过程,才会对物象有了然于胸的印象和记忆,在笔墨造型中也有自己独到的创造体验。邵大箴先生在评述黄公望的“模记”式创作时说:“以客观自然为范本,取其形貌,但不拘泥于形貌的酷似,而关注表现山水的神韵与精神,以抒发内心的真切感受。”这种凭借记忆感受创作,没有大量时间浸淫笔墨的体验是无法做到的。另外,记忆默写作画,更加适合意笔的创作方式,因为在意笔创作中会对对象的精细造型进行提炼、概括,以符合书法用笔的笔墨性,旨在彰显笔墨程式和造型感受。而对于工笔类创作,笔者还是认为写生创作更为合适。因为工笔类创作在造型方面较意笔造型更加具体。造型上仅仅表达物象的结构规律是不够的。捕捉造型的偶然性和丰富性,这是工笔创作中表现自然生态最重要的一面。对于主体而言,大脑只能理性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对于物象造型来说,物象生态的偶然性和丰富性,不是主体臆想就能够得到的。对于工笔创作而言,如果仅表现物象的规律结构,在造型上就会显得非常概念化和单一,造型没有生动可言。所以,我们在进行工笔创作的时候,对景写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能直接获得自然生态的第一手资料。而第一手资料有着天然的丰富性与随机性,这正是创作造型最需要的。同时,也不必强调直接用毛笔作画。对于工笔写生创作来说,可以存在一个矫正的过程。正因为有矫正的过程,才不会马虎对待每一根线条、每一个造型,尽可能地做到每一根线都符合美的形式和符合情感的节律。

通过写生创作的方式,也能培养主体对自然对象的感受能力。不同时代的艺术主体看待自然客观对象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主体会结合同时代的生活经验和审美,如实地对照自然物象。感受主体最真实的一面,才能结合主体的个性,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正如尚辉先生所说:“作为不同时代的艺术家,要形成自己的个性,表现自己的心灵、一个时代的精神,又必须借助于审美对象。没有审美对象的依托,不能通过对审美对象新的审美发现,就很难进行自己独特的心灵表现,你所画的只能是别人的发现和创造。”

五、主张引入平面构成教学

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必然绕不开对创新思维、创作意识、造型观念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对景写生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把握全篇的布局经营,过于依赖自然对象,无法跳出自然对象的范围来自主经营画面,特别是面对在同一画面上安排不同自然对象时,显得束手无策。这种全局构图经营的能力必须有一定的专业训练,学习平面构成的课程是最有效的途径。平面构成所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将大自然中这些丰富的语汇元素进行提炼、改造,按照艺术家自己的法则组成美妙的诗文,变成新的画面形式。这种构成行为是极具创造力的。被重构后画面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有别于大自然的艺术形象。而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总是在不断地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艺术家重复自己的艺术形式和抄袭大自然的形象并无异样。

把自然界中具体的形象通过美的形式简化为点、线、面的抽象形式,或把具象形体打散、重构成为新的美的形式,可以培养由具象到抽象的形式思维,這种思维无疑具有创造力。平面构成课程是一门比较简捷地绕开对对景模仿写生的障碍,直接进入对形式语言研究的课程,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创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复杂画面形式语言的处理能力,从而培养其形式思维的创造能力。

在写生课程教学中激发创作思维,对于一向习惯于对景写生的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写生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安排PPT欣赏课教学,利用平面构成的原理分析优秀的艺术家的经典作品,结合写生对象,讲解如何处理造型,如何处理画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创作的理念进行写生。除了分析优秀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也要学习历届学生的优秀写生创作作品,可以直接体会学长的写生创作历程和经验,这样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创作的欲望。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平面构成抽象思维
新媒体环境下的平面构成教学研究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试论数学教学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议多媒体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论幼儿计算和幼儿体育教学
由“抽象”变“具体”
Excel图表中平面设计元素的运用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的构想与实践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点→线→面”研究
突破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