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发展策略
2021-02-09尚伟
【摘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城市公共艺术就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它能够记录城市生活,反映城市的个性,是提高城市文化内涵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市政规划与公共建设过程中,对公共艺术在弘扬精神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城市公共艺术的物质层面,忽视了其内在文化精神,使得城市公共艺术大多成为环境与空间的附属物,难以体现出城市特色、展示城市精神风貌,使得其未能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不利于城市文化的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城市公共艺术,能够极大地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特性,因此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应当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对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1-176-03
【本文著录格式】尚伟.传统文化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发展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1):176-17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黄河文化与中原城市公共艺术融合发展策略研究”(项目号:212400410443)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城市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壁画、景观、设施等形式,它不仅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连接着城市的历史文脉,是维系人与城市之间的重要纽带[1],人们可以从中找寻到久违的童年历史,找回对城市家园的依恋。因而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一方面要注重其审美艺术性、文化性,另一方面要连接周边环境与市民日常生活,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体现其公共性与在地性。
一、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公共艺术因发展起步比较晚,导致其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了城市公共艺术对展示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性,逐渐加大了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投入。然而,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贪大求快,未考虑城市实际情况与当地文化资源,直接仿造或简单复制其他城市的优秀艺术作品,导致公共艺术与所在城市的文化与环境格格不入,无益于城市建设。
(一)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
公共艺术不是简单的艺术设计,而是需要充分考虑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重大文化意义,以及对公众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因而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整个城市的整体风格,并对其进行系统化规划设计。当前政府对公共艺术扶持力度不足是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是一个较为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经费,而当前我国政府并未对公共艺术给予足够的经费扶持,使得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发挥其对提高城市文化内涵的积极作用。其次,公共艺术的设计、规划及落实需要专门的研究部门组织实施,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设计方案,避免公共艺术在整体规划上陷入混乱的局面[2]。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并未成立统一、专门的管理部门,这就使得城市公共艺术布局混乱无序,各个地区管理者各自为政,公共艺术规划呈现多头管理的局面。城市不同区域管理者在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仅考虑到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未从整个城市的文化大局出发,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难以形成统一风格。此外,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规划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国外城市规划中几乎都针对公共艺术制定了法律来保障其规划与落实,例如“公共艺术百分比”“艺术在都市”等艺术政策。而当前我国公共艺术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和市民还未对其形成全面的认知,缺乏专业的管理体系,导致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
(二)内容缺乏创新
“一个城市只有保持它所固有的特色,在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上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才会具有真正的魅力。”公共艺术就是其个性特点展示的重要物质载体,提高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艺术性、文化性,能够极大地展示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我国城市的公共艺术仍以物质建设为主,精神文化建设仍然相对缺失,使得城市在文化建设中并未形成自身的文化根基,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城市管理者贪大求快,加速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盲目照抄其他优秀公共艺术设计来装饰自己的城市空间,出现了许多雷同的城市公共艺术建筑,例如,为追求古典建筑文化,各大城市相继推出园林建筑,其在公共艺术建设中,只是一味的模仿,并没有真正挖掘自己城市中特有的文化底蕴,最终将出现千篇一律的城市风格。当人们看到城市公共艺术建筑时,仿佛到达了另一座城市,从而引起了城市文化的错乱,这无益于本地城市文化的传承。此外,城市管理者对现代经济的追求不断吞噬着中华传统城市文化,使得城市原有文化特色不断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西方城市的科技产物,将西方公共艺术直接照搬到生活环境、历史文化迥异的我国传统城市中,不仅没有领悟到西方城市建设的精髓,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城市文化根基。
(三)建设主体单一
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本质是为公众服务,因而其在建设过程中应当体现民主性,尊重、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公正平等的对待参与者的意见与建议[3]。而当前我国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大多由政府直接决定,忽视了民众的实际需求,使得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缺少了民众参与这一重要环节。城市公共艺术是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缺少了公众對公共艺术的参与,不仅难以体现公共艺术建设的民主性,而且不利于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方案的制定。例如,在城市的照明装置艺术中,政府为打造城市夜景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增加了大量彩色聚光灯,建立了全方位立体的彩色聚光灯,在设计过程中未考虑市民的建议,导致大量的光束照射影响到了市民们的夜间休息。此外,市民对城市公共建设规划的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水平,标志着城市的成熟。因此,城市在管理规划方面应当更加的民主,给予民众更多权利参与到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去。
二、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原则
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并将之打造成当地的文化品牌,公共艺术是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通过对城市文化特性的展示,将人们对其独特印象与对城市的整体感知联系到一起,通过将城市文化精神与城市人文景观相关联,为城市营造了特定的文化品格和人文气质,将极大地提升城市形象[4]。因而当前城市管理者应当加快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首先需要遵循统一性、以人为本、人文性、时代性、文化继承创新等5个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应保证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不同城市有其不同的发展轨迹,以及不同的文化底蕴,因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公共艺术中,一定要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充分把握城市当前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气候特点、人文精神等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并将其运用于城市艺术规划设计中去,注重城市公共艺术中传统文化的提升,使得城市公共艺术不仅能够同城市的整体历史文化、人文精神、自然环境等整体风貌协调统一,而且能够凸显自我设计特色。
(二)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属性使得其规划设计一定要满足公众的日常文化生活需求,因而城市公共艺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公共艺术建设的每一个程序中,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建议,迎合公众的需求,以广大市民的物质、精神需求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体现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和实用性两方面。在审美方面,公共艺术设计应当尊重市民的审美方向,设计出符合市民审美的公共艺术建筑;在实用性方面,公共艺术实际应当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便利市民生活,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三)人文性原则
城市公共艺术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市民的思想观念,因而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应当尊重人文性原则,注重对公众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的培养,使得市民在生活中不断接受到真、善、美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熏陶,从而树立优良的社会风气。城市公共艺术应从艺术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两方面入手,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精华的内容,并将其注入公共艺术中去,尊重城市现有的文化历史,利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并提高其审美艺术素养。
(四)文化继承创新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高楼大厦、灯红瓦绿等西方城市文化不断入驻我国新兴城市,逐渐取代了我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湮没了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因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应当积极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对广大市民思想文化影响的积极作用。在设计中应尊重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原则,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城市公共艺术的每一个角落中,展现城市发展的历史性、发展性,使得广大市民能够领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增加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此同时,在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应当不断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特色,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五)时代性原则
任何国家或城市的艺术设计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是在继承原有的设计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更新的产物[5]。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高速传播,世界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潮流不断冲击着人们是思想观念,使得城市艺术设计的难度越来越高,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者以往的设计观念难以符合文化观念、审美取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更难以满足所有人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城市在公共艺术建设方面,无论是思维理念、管理组织、价值取向都应当遵循时代性原则,不断与时俱进,多方面吸收时代优秀的特色,设计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建筑。
三、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策略
加快传统文化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应当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深入挖掘文化内核、设计主体多元化三方面入手,为市民设计规划出有文化品位的、人性化的、艺术化的公共艺术规划方案。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是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因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就必须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首先,公共艺术的建设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各个艺术专门管理机构,加快组织成立公共艺术委员会以及公共艺术推广指导中心,并组织艺术家、景观设计、建筑、规划等多领域专家共同探讨实际方案,分别对其专业领域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6]。其次,还应该研究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工程程序、管理机制等,指导公共艺术建设的工作部署、设计方案的征集、研讨等活动,协调各方关系,确保设计工作能够稳步进行,为其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及有力的保障。此外,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资金扶持力度,发挥其带头作用,给予城市公共艺术全面发展的空间,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表公共艺术品。例如,美国成立国家艺术基金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了公共艺术作品,彰显城市精神,成功打造了城市形象,从而带动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提取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之也形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它们是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优秀文化内容。将传统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提高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京剧、脸谱、石狮、瓷器、剪纸、风筝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这些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应用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能够极大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赋予城市公共艺术新的文化意义。其次,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提炼,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化的表层,而是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核,筛选出适宜时代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来展示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此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应用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去,应当注意将空间环境、市民生活文化、传统文化特点等多因素结合起来,构建出符合市民文化层次及审美取向的公共艺术建筑,加强城市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沟通。与此同时,还应当将公共艺术与互联网科技结合,营造一种全信息、多感官的交互式体验,全面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使得城市更加宜居。例如,设计城市夜晚灯光时,引用3D技术和舞台虚拟烟雾等工具,为公众提供科技与文化相叠加的视觉美感,使公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设计主体多元化
首先,城市公共艺术的安排布局需要考虑空间功能、人员分布、市民行为习惯和需求等因素,在设计时要结合城市文化特色以及艺术审美风格等元素,因而其设计规划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邀请城市规划建筑专家、艺术家、工程师、等多方进行研究讨论,制定出一个多方满意的规划方案,保证公共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公正的评审机制,当多方意见不统一时,能够根据正当的决策程序,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其次,公共艺术规划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民主性。在公共艺术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积极组织公众参与。政府应举办听证会,听取公众的合理需求;及时公示每一个项目的进行,方便市民了解;完善公众的反馈渠道,使得公众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及建议。
四、结语
城市公共艺术是传递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将传统文化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中,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展示城市文化中的多元化特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市民的审美水平与文化素养,使得人与城市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董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1):72-73.
[2]杨渤.论地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创作——以徐州两汉文化为例[J].作家,2012(8):261-262.
[3]梁歡.澳门公共艺术介入社区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10):42-46,58.
[4]王洪义.公共艺术的三大属性:泛媒介、去精英、项目制[J].江汉学术,2018(3):27-36.
[5]产婵.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空间建设中的理论引导[J].山西建筑,2020(18):4-6.
[6]石庆秘,康晓蕴,金慧,李伊凡.自信与内省:少数民族地区公共艺术的地域文化承传功用与嬗变[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6):19-24.
作者简介:尚伟(1977-),男,河南原阳人,硕士,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绘画与美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