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也怕巷子深”
2021-02-09陈佳蔚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旅游的需求增加,由此为黑河当地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作为宣传民族文化成果工具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与此同时,黑河当地对发展旅游的大力投入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相关基础建设与配套服务仍不到位。对鄂伦春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途径探究,本文提出了利用自贸区带来的经济机会转化成旅游资本的观点,同时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媒介,着力打造黑河鄂伦春跨境民族文化名片,当地政府应积极与OTA平台合作,同时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来完善产业链。
【关键词】鄂伦春族;文化保护;流量;直播带货;文化名片;自贸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1-059-03
【本文著录格式】陈佳蔚.“酒香也怕巷子深”——黑河鄂伦春民族文化保护与发扬新途径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1):59-61.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呀一杆枪,獐子野鹿满山领呀打呀打不尽”是对鄂伦春游牧民族日常生活情景最生动形象的诠释。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为8659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问题的重视,鄂伦春族——这个古老而又人少势微的民族,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更多地将本民族的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由于其作为游牧民族的特性,鄂伦春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文化的承载和传播只能靠口口相传。故对其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的最大困境即其不可复制性。一旦掌握传统技艺的人故去,他们所通曉的语言、说唱、歌舞都将成为不可重现的历史。所以鄂伦春民族文化保护与继承发扬显然迫在眉睫。
一、黑河鄂伦春民族文化保护及弘扬现状
(一)黑河鄂伦春民族文化保护成果的潜在优势
1.地缘优势
17世纪以来,鄂伦春人从黑龙江以北南下,部分来到江南的大小兴安岭一带,形成了隔江而居的民族地理分布形态。后以黑龙江为界,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一江两国比邻而居,鄂伦春族受中俄文化不同的影响,由此成为跨境民族。紧密相连的地理特点为两岸鄂伦春—埃文基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保护和发扬奠定了自然的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边境开放以来,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两市结为经贸伙伴关系,两岸稳定深入的不断合作,互惠互利,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教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俄大桥的兴建为两国的经济与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俄文化大集连续举办近十年,带来丰硕的民族交流成果。一切成就的取得都与两国比邻而居的地缘优势密不可分。
2.资源优势
黑河地处北纬50°,东经127°,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酷寒,夏季干燥而凉爽,四季分明的气候为城市带来了不断变换的景观体验,亦成为旅游胜资源的招牌。天然的森林资源成为鄂伦春历史上绝佳的聚居地,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辽阔美丽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为鄂伦春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动力。
3.政策优势
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横亘在两国之间的阻力日益凸显,为寻求加快发展,“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大桥历经4年的规划建设于2018年合拢;2018年年底投入建设“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2020年4月“自贸区黑河片区”正式启动。中俄两国政府大力促成两岸全面深入的合作发展,都为经济以外的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利好。
(二)黑河鄂伦春民族文化保护所取得的成绩
1.跨境联动展民族风貌
中俄文化大集自2010年首次举办至今已历经十载,其作为中俄两国”一带一路”、睦邻友好的载体,已见证了中俄两国人民在文化、旅游、艺术及教育等多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是黑龙江两岸及中俄两国人民深入交流、相互借鉴最好的证明。以中俄文化大集为依托,鄂伦春-埃文基跨境民族文化也最大程度地展现了自身的风貌。
2.共通文化成友谊纽带
中俄两国鄂伦春民族经过不同的东西方文化的长期浸润,其各自的生活习惯已然迥异,然而本民族的语言使他们强化了民族意识及对相互的认同,语言作为交流的媒介可以跨越国界使两岸鄂伦春—埃文基亲切交流,互相借鉴。由黑河市民宗局和俄罗斯阿穆尔州国立大学主办的中俄鄂伦春(鄂温克)国际奥林匹克语言竞赛已连续举办7届。多年的竞赛活动已搭建起中俄两国鄂伦春(鄂温克)族师生学习、沟通、交流的桥梁,为推动鄂伦春(鄂温克)语言传承保护工作、促进两国人民睦邻友好发挥了积极作用。
3.文化申遗促民族发展
黑河于2016年制定了《爱辉区促进鄂伦春族文化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细化了鄂伦春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11个方面措施,推动6项鄂伦春族传统特色文化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新生村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新生乡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特色名镇”,特色民居获得“全国第一届田园建筑优秀实例示范二等奖”。
(三)黑河为鄂伦春民族文化保护拓展的宣传媒介
1.强势媒体带来关注效益
2017年1月,央视10套《文明密码》节目专题报道黑河鄂伦春族的猎人生活;2020年11月,《地理中国》推出了鄂伦春民族系列报道。
2.新媒体运营引民众兴趣
黑河推出了黑河文旅官方微信公众号,旨在推广黑河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其中包括鄂伦春民族民俗、生活、艺术瑰宝等系列专题。
3.大范围推广促旅游发展
自2015年以来,黑河政府相关部门与各大城市强势媒体联合,推出针对冬季冰雪、中俄双子城、民族风情游、夏季避暑养生主题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及口号,在包括哈尔滨、北上广及山东、天津等省市在内的机场及公共交通设置广告屏针对性地投放,并与优酷等线上媒体合作,针对目标顾客精准投放。2015—2019年,黑河接待游客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广告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黑河鄂伦春民族文化宣传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1.铁路发展成为瓶颈
由黑河市统计局在2019年发放的旅游统计问卷中看出,长三角、珠三角等南方游客来黑河必先到哈尔滨才能转火车,且车程过长。
2.航班较少成来黑阻碍
目前来黑河的航班线路较为单一,班次较少,且价格昂贵,给国内游客来黑河造成一定的壁垒。
3.酒店业发展较粗放
黑河当地酒店多以中小型旅馆、商务酒店为主,较少星级标准化服务的酒店,针对大中型城市来黑河的消费能力相对较高的人士来说,较难选择到满意的环境。
(二)新媒体平台资源利用率低下
1.资源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
现有宣传主体包括“黑河文旅”微博微信两大公众号,及“北方游猎第一乡”微信公号。前者以黑河政府为载体,以窗口形象展示黑河旅游产品特色;后者为鄂伦春族文化推广公众号,向关注粉丝介绍鄂伦春族的民族工艺等特色。两者共同点即受关注度低,活跃度不高。
2.缺少专业的管理团队打造民族品牌
旅游品牌及文化产品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持续专业的。政府与民族事务团体及鄂伦春族人民未乘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形成专业的团队,持续不断地维护民族文化形象,吸引眼球。
(三)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1.旅游资源开发粗放型,短期型,人均消费水平低
由于地处偏僻,黑河第三产业的发展尚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的模式,还未建立如上海等一线城市一样的完善的服务体系,故在一些涉及城市形象打造與旅游产品结合的优势方面,缺少市场自发形成的旅游公司与对接人才,将黑河的旅游资源优势作为产品推向世界。
2.线路开发少,与OTA平台合作有限
当地从政府到民间缺乏与OTA平台合作的意识与动力,旅游资源丰富,但线路设计规划及资源整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游客都是自主自发无特定方案地游玩,在各大OTA平台上较少有针对黑河当地较为多元、深入的旅游线路探索和设计。
三、探究方式: Online-Offline一体联动
(一)充分发掘新媒体优势
1.平台资源重新整合
各部门微信公众号(包括黑河文旅在内的官方与鄂伦春民族为开发旅游经济开辟的”北方游猎第一乡”)与微博资源,开辟鄂伦春专题号,将各大平台新闻时事更新,使账号活跃起来,定期关注参加民族活动,增加曝光率。
2.直播宣传非遗“带货”——打造民族文化名片
参照抖音、b站等,定期更新,尤其在重要的文化节点如文化大集与鄂伦春语奥林匹克竞赛等活动盛事上,大张旗鼓地宣传。由专业人士(主持人)与网民互动,带动人气,可借机宣传黑河民族民俗深度游。
3. 打造民族形象代言人
可参照理塘丁真的模式,可请有民族技艺的手工艺人直播做狍皮、说唱等艺术形式的展现,吸引学者、游客参与其中,扩大民族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播民族文化之美。
自媒体推广的同时,博主—民族文化展示人本身也是受益者,因为其传播使命促使其钻研技艺。鄂伦春本民族的手艺人或者教师可定期给受众分享鄂伦春的语言知识、传统技艺、说唱艺术等。传播带来流量与关注度,进而内容制造者本身技艺知识的钻研成为一种必要。 保护与精进本民族的知识养分将变成不竭的动力。
4. 移动互联工具创新机
参照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模式,小程序或App由专门的文化公司运作卖文创作品。请对此文化感兴趣的艺术家与鄂伦春传统手艺人合作,创作出大众易接受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由萨满图腾作为图案的T恤、马克杯、纪念徽章、明信片等。
(二)硬件投入与软性服务需整体升级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酒香也怕巷子深,这“巷子”就是人们往黑河的通途。为发展就业及可持续经济正向增长,交通不便成为瓶颈,阻挡很多人旅行的脚步。地理位置的劣势若能通过祖国完善的铁路网络建设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便利前往,黑河的知名度会大大提高。一旦道路的窗口被打开,带来游客的同时促进当地酒店、餐饮、旅游个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吸引更多年轻人留下来建设黑河。搭载国家发展的优势快车,黑河将自己的优势展现,更大程度的取得发展才能更多地投入资金在鄂伦春这样的民族文化建设上,使其文化传承得到延续和发扬。
2.旅游产业配套升级
目前,黑河每年游客接待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要警惕的是,一旦借由媒体宣传及经济带动优势的蓄势,后续爆发及增长,当地酒店及餐饮投资配套建设是不是能够承载相应的游客数量,并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
旅游区服务体验可通过问卷等形式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的游客在旅游中最看重的部分,想方设法留住游客,增加他们在黑河逗留的时间就多了给他们展现更多城市民族风貌的机会,有了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游客体验佳,才是将眼球经济变现的最好证明。针对中青年中高收入水平消费群体的特点,推出深度游、文化游、研学游等,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浮皮潦草地“打卡”,是通过旅行带来精神的冲击与文化碰撞的思考,给他们带来感官和心灵的双重刺激。
(三)资源平台搭建需引起重视
1.自贸优势带动旅游经济
充分利用自贸区的优势。通过自贸区建设发展带来的人脉转化为民族旅游的资源,通过发展周边文创产业,使其成为鄂伦春民族经济的有效来源,支持传统手工艺人捍卫民族瑰宝,为他们创造稳定丰厚的经济来源与生活保障。
2.旅游产品设计有章可循
(1)旅游线路设计。政府通过招投标、发布可行性报告、规划纲要等形式,吸引各大旅游公司,探索边境游、民族风情深度游、养生游等一系列旅游产品的设计。可通过前期政府免税、免租金,补贴等形式支持资质与实力兼具的旅游公司来黑河发展,一来提升游客满意度,二来为黑河导入流量。
(2)与OTA平台合作,突出黑河跨境民族与旅游的独特性,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宣传口号,使人们一听到,就马上向往起黑河。类似如:白山黑水间,民族风情里,一江两国双子城热情黑河欢迎您!
(3)旅游从粗放型到精准定位。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与消费层次的游客都能做到满足其需要,做到使其满意而归。
(4)突出“跨文化”民族之旅,一箭双雕,使游客意识到既体验了出国,又认识并深度了解了一个民族的变迁史;不仅在国境内可以领略鄂伦春民族的风采,亦可借由出境游,了解当地埃文基人生活的变迁。
(5)发展民族周边文创产品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成效。目前黑河旅游主要是借助地缘优势,突出一江两国的特色。游客到当地带回的纪念品多为俄罗斯商品,人们对黑河的记忆更多来自于独特的国境线风貌,通过开发鄂伦春民族周边纪念品,其具有特色的手工艺品可以作为代表黑河民族文化丰富性的象征,这些代表性的商品可以作为宣传黑河的又一介质,继续在世界各地传播黑河的文化符号。
(6)从线路设计到平台合作,从旅游周边文创产业的开发到精准定位的用户需求满足,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士的筹划与运作。目前针对黑河旅游产业发展还不够完善的现状,可由政府牵头,通过政策扶持、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等来建设人才队伍,而后通过学习培训考察与实践,不断调整产业运行模式,做到满足市场发展与用户需求。
四、总结
自媒体—宣传片—自贸区带来线上关注度和线下流量变现,将这部分增量转化到民族游体验中来,一来展示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的文明,二来留住游客,为地方旅游贡献营收。
参考文献:
[1]那琳琳,李响.自贸片区背景下黑河市旅游业发展新路径[J].旅游市场研究,2021(2):146-149.
[2]张斌.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MCN传播[J].数字传媒研究,2020(2):44-52.
[3]王方方,王爽.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聚居地旅游的发展与影响[J].旅游经济,2019(5):211-212.
[4]宋丽荣,姜军.“一带一路”视域下黑龙江( 阿穆尔河) 沿岸中俄跨界民族文化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9(5):73-81.
[5]李锦云,耿新.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以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民族乡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學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56-60.
作者简介:陈佳蔚(1982-),女,黑龙江黑河,初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