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生活水平综合评级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2021-02-09王成勇黄静怡张朝富
王成勇 黄静怡 张朝富
摘要:基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襄阳市张集镇农户普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K均值聚类法和有序Logit模型,综合评价农户生活水平,并探讨影响农户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实证研究表明:从农户个体看,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条件、耐用消费品等综合评价因子均对农户生活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户,其各影响因子均表现出较低水平。从评级结果看,可将农户分为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三类;富裕型农户在高档消费因子、雇工和林地条件因子上载荷显著为正,小康型农户在土地耕种和住房条件因子上显著为正,温饱型农户仅在生活基础条件上载荷为正。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对农户生活水平影响的角度看,公司+农户与土地托管对农户生活水平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民合作社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对农户生活水平的影响效应为负。我们分析了其成因,并给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户生活水平;因子分析法;K均值聚类;有序Logit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1066)
一、引言
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三农”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3年,国务院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到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再到2019年《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逐步深化,为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夯实了政策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改善民生,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统筹兼顾的思想,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作为农村最基层的社会单位,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其生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实状况。因此,厘清农户的实际生活水平并分析农户生活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实现“三农”问题的转型发展[1],并从中寻求提升农户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办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直接而有效的着眼点。
二、文献综述
在研究居民的生活状况时,“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两个名词经常互相替代使用。两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一些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于生活质量,周长城、饶权(2002)[2]认为不仅包括实际条件的客观特征,还包括基于对生活条件的主观认识与评价的个体的主观福利;付金林(2016)[3]认为是指国民群众在满足物质和精神方面所带来的个体行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赵彦云、李静萍(2000)[4]则认为生活质量既包括人们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也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其特有发展规律。对于生活水平,吴岩等(2011)[5]认为生活水平是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所能享受到的平均程度,是人们对不同层次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卢嘉瑞(2004)[6]认为,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消费需求在数量上的满足程度。
基于上述,本文认为生活水平是指与人们的收入或消费水平相关的客观物质条件,是可以量化的指标,而生活质量不仅应包括客观的物质条件,还应该包括主观的精神评价。由于农户普查数据都是客观数据,本文选用“生活水平”指标来考察农户的生活状况。
而对于生活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维度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活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张峁(2009)[7]指出对生活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有很多,其中,全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家庭人均生活消费、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生活用电量、每百万人拥有电话机数、人均储蓄额、人均居住面积等。童营营、金哲植(2015)[8]把农民生活水平指标分解为农民纯收入、消费总支出、食物支出、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耐用消费品数量以及住房面积等8个指标。谢君等(2019)[9]对于评价指标选取包括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两个方面,其中生态环境包括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民生活包括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恩格尔系数。吴岩等(2011)[5]在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中认为农民生活水平的评价指标包括资源拥有量(人均耕地拥有量、人均住房面积、家用电器拥有率)、经济状况(人均年收入、人均年消费、恩格尔系数)、生存环境状况(交通便利程度、通讯网络覆盖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医疗设施满意度)以及人身安全状况和心理安全状况。韩思雨、王金(2016)[10]认为农民生活水平指标包含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社会机会、社会保障、心理要素五个维度18个因子,包括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居住位置、居住房屋类型、生活配套设施等。总体而言,目前学者对于农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般包括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社会保障、物质条件、生态条件等方面。
就目前来看,我国学者对于生活水平的研究多在于生活水平評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建议,对农民生活水平基于实际数据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立足于“三农”视角,以襄阳市张集镇农民生活水平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农户生活水平现状,探析影响农户生活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探寻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潜在影响规则,其结论可为提高农户生活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三、样本数据描述及指标构建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襄阳市张集镇农户普查数据。普查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能力及产出、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户基本生活物资条件等。在此基础上,我们筛选出张集镇的农户数据,共计27364个农户样本数据。基于该数据集,我们筛选出若干个农户家庭生活水平特征变量。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
1.人口与住房条件总体描述
从27364户样本农户家庭基本特征来看,农户住户成员平均4.27人,平均雇员人数0.24人,可以看出农户的勞动力需求主要依赖家庭劳动力,而非雇工。住房数量平均为1.14套,平均每个农户家庭拥有一套住房,且从数量上来看,拥有一套住房的农户家庭占85.6%。住房结构大部分为钢筋混凝土,占总体的71.1%,砖混占27.7%,其他占1.2%。农户拥有商品房平均数量仅有0.08套。
2.生态条件总体描述
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平均为13.3亩,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平均为13.37亩,在实际耕种的耕地中有灌溉设施、有水源,正常气候下能灌溉的耕地面积平均为9.06亩,说明在耕地灌溉条件上还存在一定困难。总体来看,有确权或经营林地的农户比例较低,只占到总体的4%。
3.生活条件总体描述
饮用水主要水源中,77.76%的农户使用净化处理的自来水,20.32%的农户使用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厕所类型中,70.27%农户使用普通旱厕,15.32%农户使用卫生旱厕,7.42%农户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冲入下水道、化粪池和厕坑),6.6%农户使用水冲式非卫生厕所(冲入其他地方),0.39%农户无厕所。家庭平均拥有0.8台沐浴热水器。
4.耐用消费品总体描述
拥有小汽车的数量平均只有0.24,拥有摩托车电瓶车的数量平均为1.25,说明该地农民交通出行主要使用摩托车电瓶车。家用空调平均部数为0.64,电冰箱(柜)平均为0.92台,拥有电脑台数平均为0.32,手机部数平均为2.51。彩色电视机平均台数为1.08,农户农用机械数平均为1.31,且最大值为15。在机械类别中,小型及手扶拖拉机使用数量最多,排灌动力机械(柴油机、电动机等)其次,机动脱粒机第三,反映了该地区以种植业为主,且大部分为粮食作物。
关于样本农户生活水平相关变量的赋值及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从上述这些统计数据看,该地区仍然是传统种植经营模式为主,经营观念较为落后,且农户整体生活质量不高,相关公共基础设施也有待加强。
关于样本农户生活水平相关变量的赋值及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从上述这些统计数据看,该地区仍然是传统种植经营模式为主,经营观念较为落后,且农户整体生活质量较低,相关公共基础设施也有待加强。
(三)生活水平评级指标选取
对于农户生活水平,本文选取了20个具体客观指标分别从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及耐用消费品四个维度来分析,具体指标说明见下表2。
(四)农户生活水平评级分析
在构建了农户生活水平评级的指标体系后,我们首先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7364份农户数据的20个评级指标进行降维,得到反映农户生活水平的若干因子并计算因子得分,得到综合生活水平排名。再通过K均值聚类法,使用每个农户的各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到农户生活水平聚类结果。结合因子分析得到的农户生活水平综合排名及聚类结果,得到农户生活水平的评级结果。
1.因子分析
根据得到的27364份农户生活水平数据,本文使用SPSS22中的因子分析模块,对农户生活水平的20个评级指标进行因子提取并命名,进而得到每个主因子的得分函数,最后给出农户的各主因子得分,为K均值聚类做准备。
(1)数据的有效性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先对20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结果表明,KMO检验系数为0.781,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分布值为206264.657,显著性为0.00,说明差异性极其显著,因此我们构建的农户生活水平评级指标在样本数据上适合做因子分析。
(2)解释的总方差分析
对选取的数据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如下表3所示的解释总方差表。从表3中可以看到20个成份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确定前6个公因子代替原来的20个指标来表示农户生活水平状况,从而大大简化信息。
(3)计算因子旋转矩阵
因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不具有明显典型代表作用,因子对评价指标的解释作用并不突出,为进一步解释因子的实际经济意义,需要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表4。
从表4中看出,因子载荷矩阵系数已经明显两极化。第一个公共因子F1在拥有手机部数、住户成员、拥有摩托车电瓶车辆数、拥有沐浴热水器台数、拥有电冰箱(柜)台数和拥有电视机台数上有较大载荷,这6个指标反映了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家庭人口情况,可称为“生活质量因子”。
第二个公共因子F2在指标实际耕种(经营)的耕地面积、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有灌溉设施有水源可灌溉的耕地面积以及农用机械上有较大载荷,这4个指标属于农户拥有的土地资源禀赋和耕种条件,可称为“土地耕种因子”。
第三个公共因子F3在拥有电脑台数、拥有小汽车辆数和拥有空调部数上有较大载荷,这3个指标属于高档耐用消费品指标,称为“高档消费因子”。
第四个公共因子F4在饮用水主要水源、住房结构和厕所类型上有较大载荷,这3个指标属于农户的生活条件指标,称为“生活条件因子”。
第五个公共因子F5在商品房数量和拥有住房数量上有较大载荷,这2个指标属于农户的住房条件指标,称为“住房条件因子”。
第六个公共因子F6在农忙帮工人数和是否有林地经营上有较大载荷,这2个指标属于林地条件和农户的人力资源指標,称为“雇工与林地因子”。
(4)因子得分系数分析
依据因子分析后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5),构造出主因子得分函数。根据表5,依据农户生活水平评级的20个指标构建出6个主因子的得分函数:
其中的Fi为依据表4分析得出的6个公共因子,ai1,……, ai20为表5中后6列给出的6个公共因子的得分系数。
(5)农户因子综合得分及综合排名
根据因子得分函数表达式,可计算出样本数据的6个因子得分值。为了进一步对农户生活水平进行综合评分[11],将各个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综合评价因子:
据此计算出各农户样本的综合得分结果见表6。
从表6可知,从农户的总体生活水平看,不同农户的生活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综合得分有正值和负值两种类型,其中前46%的样本数据为正值。表6前5条为综合评分最高的5个样本,他们在F1和F5上分值普遍较大,表明在生活质量和住房条件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而表中后5条为综合评分最低的5条,在各因子上得分低且得分多为负,表明在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及耐用消费品方面均表现出较低水平。可见,缩小农户生活水平差距问题仍有待解决。
2.基于因子得分的K均值聚类分析
为了使因子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化,采用K均值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将样本农户分为3类。K均值聚类选择的相似度准则为Perason相关系数,根据样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划分。对农户生活水平的聚类分类结果见表7。
根据表7中农户生活水平聚类结果,从右侧数量及占总数比可以看出每类农户生活水平的数量。从各类生活水平在各因子上的聚类中心来看,第一类农户生活水平在F3因子和F6因子上系数数值较大,分别为0.842和0..240,说明第一类农户在F3高档消费因子和F6雇工与林地因子上得分较高;第二类农户生活水平在F4因子上得分最高,为1.110,但其余因子的影响皆为负,说明第二类农户相对而言,除了生活基础条件是分类的突出影响因素外,其余各方面都比较差;第三类农户生活水平在F1、F2和F5因子上载荷为正,分别为0.437、0.412和0.135,说明第三类农户在F1生活质量因子、F2土地耕种因子和F5住房条件因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3.对农户生活水平评级结果的分析
表7中聚类分析把农户生活水平分为了3类,但只是把27364户农户根据生活水平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并没有明确表现出不同生活水平类别的高低次序。
根据农户生活水平聚类类别在综合因子得分中的排名,结合表7中各因子在不同类别上的表现情况,我们得出农户生活水平评级结果由高到低的排序:第一类>第三类>第二类,不妨分别对应于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
富裕型农户在高档消费因子、雇工和林地条件因子上载荷显著为正。高档耐用消费品在本文中具体指代电脑、小汽车和空调,该因子得分较高,确实能反映农户相对生活水平更高。富裕型农户的雇工和林地条件因子得分为正,考察可能的原因,一是雇工量大,表明该农户承包的耕地或林地面积大,更有规模优势;二是在土地流转政策下林地的承包期较长、租金相对便宜、能做的项目更多,且受自然因素影响小、管理更加方便,因此林地相对于耕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也许更有益于农户。因而雇工和林地条件因子在生活水平最高的第一类中得分较高。
小康型农户在生活质量、土地耕种和住房条件因子上表现突出,其对应变量相对有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的基本生活消费情况反映农户的收入水平,农户的耕地生产情况反映了这一类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耕地条件影响较为明显,结合该地区仍是传统种植经营为主的背景,可知种地收入占这类农户收入的主要部分;这也表明,对于小农户而言,农机及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应用还不广泛,传统种植业未能充分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惠及农民。
温饱型农户仅在生活基础条件上得分较高。生活基础条件指代饮水、住房保障、厕所等人居基础环境变量,人居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农民生活的基础保障条件,饮水、道路、扶贫房和危房改造等是近年来农村建设持续投入的重点领域。温饱型农户仅在生活基础条件上得分较高,充分说明政府投入的农村基础建设已经充分的惠及了全民,对于改善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户群体的生活质量起到了决定作用,这对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这一政策目标是极为重要的推动力。
四、基于有序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在农业集约化上下大力度,《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为农业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集约化可以使得土地经营权得以放活、土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得到广泛应用,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在农业产业链上做的更长,从而使得农业生产经营能够转变成为一种对就业和创业者都有吸引力的产业。
有鉴于此,我们将农业集约化作为影响因素,来考察它对农户生活水平分类的影响效应。根据生活水平评级情况令农户生活水平评级作为因变量,评级归类为温饱型赋值y=1、归类为小康型赋值y=2、归类为富裕型赋值y=3,选择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作为解释变量,将“公司+农户”定义为X=1,“农民合作社”定义为X=2,“土地托管”定义为X=3,其他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定义为X=4。
建立有序Logit模型
(二)不平衡数据处理
由于采集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数据中各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比例失衡,对建立的Logit模型估计结果有较大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我们采用混合采样算法(SMOTEENN)处理数据。
混合采样算法(SMOTEENN)的基本思想是先利用SMOTE算法生成新的少数样本,再将新生成的样本使用k近邻进行预测,如果预测的结果和实际的类别结果不一致将其淘汰。最终采用混合采样算法重新处理过后的数据如表8。
从表8可知最终公司+农户(X=1)的样本数为4995,农民合作社(X=2)的样本数为4742,土地托管(X =3)的样本数为4951及其他新型农业经营模式(X=4)的样本数为4918;而没有参加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农户样本数为25788.
(三)模型估计结果
使用R软件进行有序Logit回归,结果表明:是否参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总体上对于农户生活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但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对农户生活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性。回归结果见表9。
从表9看出,四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均对农户生活水平有显著影响作用,其中:公司+农户(X=1)、土地托管(X=3)对农户生活水平有明显正向影响作用,而农民合作社(X=2)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模式(X=4)对农户生活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作用。分析表明:(1)截止到2016年底,公司+农户与土地托管对该地区农户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效应,说明公司+农户与土地托管模式在该地的实施已经在农业生产经营上产生了明显的促进效应,提高了农户的生活水平;(2)农民合作社模式对农户的生活水平产生明显的影响效果,但系数为负。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存在发展规模较小,合作社的合作方式单一,无法为农户实现增收;另一方面农民合作社模式的主体是农户,可能存在无有效的技术指导、资金不足、信息不畅等因素,造成集约化种植的农产品销售与市场需求不能有效对接,不能给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3)对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尽管在理论上保证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由于刚开始运行,在风险定责、自然灾害、利润分配、信息公开等问题上都处于试验阶段,使得在托管效率、生产效益上还可能存在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襄阳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张集镇农户普查数据,对农户生活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使用有序Logit模型剖析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对农户生活水平的影响效应,为如何提高农户生活水平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农户总体来看,生活质量、耕地条件、住房条件、高档商品消费、雇工与林地条件、生活条件等6个综合影响因子对农户生活水平均有正向影响。从农户个体来看,可把农户分为富裕型、小康型和温饱型三类;在高档消费和雇工与林地条件因子上得分较高的农户,其生活水平一般较高,归类为富裕型农户;小康型农户在生活质量、土地耕种和住房条件三个因子上都有显著的正得分;而生活水平较低、归类为温饱型的农户,只在生活基本条件方面有显著正得分,这可归结为近年来政府对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的持续大力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角度看,总体而言对农户生活水平具有显著提升作用。这表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实施显著提升了该地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改善农户生活水平的内生性变量。但具体而言,农民合作社与其他经营模式的影响效应为负,因而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对策建议
1.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引入新的收入增长机制
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户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农户的可支配收入是提高农户生活水平的主要措施。实证分析发现该地区农户在拥有小汽车、电脑、商品房等体现家庭经济水平的指标上均值较低。因此,随着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引导农村畅通网络渠道、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入就业惠民政策,以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集约化效应,建立新的收入增长机制,优化农户的收入结构。
2.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從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角度,还需要持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解决好农民的供水、卫生用水、卫生厕所、做饭取暖清洁能源、住房结构、公共绿化等方面的问题,在改善农民生存环境的同时,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
3.加大投入,规范发展
对各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加强宣传引导和具体指导,规范发展,使农户实实在在受益。要引导农户主动加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形成一定规模或经营发展良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补贴。新型农业经营户的自有资金有限,但需要在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投入大量资金,故而资金问题是阻碍规模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政府应在金融政策和财政投入方面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链。
参考文献:
[1]周慧敏,王成新.新型城镇化时期中国“三农”问题焦点的转型[J].农业经济,2020,(1):34- 36.
[2]周长城,饶权.政策层面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J].江苏社会科学,2002,(1):177- 181.
[3]付金林.因子分析法中的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6,(1):127- 131.
[4]赵彦云,李静萍.中国生活质量评价、分析和预测[J].管理世界,2000,(3):32- 40.
[5]吴岩,董秀茹,王秋兵,等.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5):23- 28.
[6]卢嘉瑞.全面建设小康与提高生活质量[J].南方经济,2004,(4):5-9.
[7]张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辽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对比分析[J].科学发展,2009,(7):56- 63.
[8]童营营,金哲植.基于主成分—灰色关联度的农民生活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5,(3):328- 330.
[9]谢君,王小川,曹雅楠,等.瓜州县生态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水平耦合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5):48- 50,53.
[10]韩思雨,王金.不同补偿模式下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比较研究———以山西省沁水县为例[J].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6,(12):8- 14.
[11]刘双艳,张晓林.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J].经济问题,2018,(10):90-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