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021-02-09雷长稳

关键词:消极影响应对措施马克思主义

雷长稳

摘要:消费主义思潮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生产异化、商品符号化和消费符号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究消费主义思潮的生成逻辑是理解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把握消费主义思潮对我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消极影响以及提出应对策略的必要过程。消费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理论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背离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主张的生产力发展规律理论,生产本质理论,人生价值理论。从生产力发展规律理论上批判消费主义思潮的非科学性,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武装;从生产本质理论上批判消费主义思潮的生产异化性,让生产回归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从人生价值理论上批判消费主义思潮的价值扭曲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消费主义思潮;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消极影响;应对措施

基金项目:国家社會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研究”(18BKS183)

消费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理论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代表着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资产阶级利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手段来控制、引导、激发人的欲望,将人的需要和欲望模糊化,用无限的欲望代替有限的需要来满足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手段。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内物质积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刺激消费成为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消费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甚是广泛,它已经不在单纯的只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是西方资本主义荼毒我国人民的一种意识形态。厘清消费主义思潮的生成逻辑,既需要从政治经经济学入手,也需要从心理学、传播学等方面进行考察,在把握消费主义生成逻辑的基础上,明晰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针对这些消极影响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是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遵循。

一、消费主义思潮的生成逻辑

消费主义思潮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生产异化、商品符号化和消费符号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消费主义思潮生成的生产异化分析

马克思指出:“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做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1]也就是说人的需要特别是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是马克思理解人类历史和我们理解马克思辩证唯物史观的重要角度。从马克思需要理论角度看,生活资料的生产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的需要,需要是人类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和现实观念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当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生产要素时,生产的最终目的愈是偏离了满足人的需要的轨道,越来越驶向追求资本增殖的方向。资本家生产商品的目的是实现交换价值,完成商品从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的飞跃,从而背离了生产的初衷即生产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这种背离了的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反过来又控制着资本家生产商品的全过程,如果资本家不能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那么他将面临无法实现再生产,无法实现资本增殖,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从而,生产就改变了其原有的需要本性,变为资本家获取资本增殖或增加利润的手段,并且新的属性(资本增殖或增加利润)又控制着生产的需要本性,也就导致了生产的异化。

生产本质的异化必然带来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劳动关系、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异化。由于自然界不会主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需要,人类为了能够生存和繁衍不得不与自然界进行信息和能量的转换,生产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资料来保证自我延续和类的繁衍。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是物质资料的拥有者,劳动者除了占有自己的肉体外几乎一无所有,在一定条件下,劳动者连支配自己肉体的权利也几乎丧失殆尽。生产的过程本应该是劳动者自主自觉的劳动,是劳动者根据自我兴趣、展现自我才华和体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但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生产异化的基础上,生产的本质变成资本家追逐利润的手段。劳动者并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获取满足自我生存的资金,生产的多维目标变成了一维即“挣钱”,生产的趣味性化为乌有,随着而来的是无聊的重复和无尽的痛苦。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之间既想相互合作,又想处心积虑的相互堤防,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以使自己更好的站牢自己的工作岗位,相互堤防是害怕别人取代自己而钩心斗角、相互打压,劳动者之间互敬互爱、相互协助和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已不复存在。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分离、生产和消费相分离,劳动者只有拼命地劳动才能在生产中创造更多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消费资本,劳动中的痛苦只能在消费时才能得到释放和补偿,为了得到更多的快乐,劳动者就必须占有大量的消费对象,消费对象成了劳动者获取快乐的源泉。如此循环,劳动者的快乐似乎是通过对大量的物的占有和消费才能实现,物奴化劳动者,劳动者成为物的奴隶。

(二)消费主义思潮生成的商品符号化分析

生产偏离了需要本性成为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手段,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资,资本家不再以显性或强制的手段获取利润,而是生产商品的符号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使用价值是由主体人的需要和客体商品的属性所决定。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反而越来越低,资本家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往往不再以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追求商品价值的降低从而获得超额利润,而是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中的主体的需要上寻找突破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当人们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高级需要就会越发受到重视。就像古人所言:“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荀子·节用》)。人们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文化或意义的追求。如,人们对美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人生意义的需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价值诉求。“而文化或意义就是一种符号。”[2]正如戈尔茨所言:“文化概念基本上就是一种符号概念”。也如符号学家赵毅衡所说:“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就是表达意义。”[3]资本家为产品披上“符号或意义”的外衣,没有改变马克思的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统一的论断,而是更加突出了商品使用价值中主体需要的作用,并且把商品使用价值中主体的需要发挥到了极致,以致成为欲望的无底洞。正如李学军所言:“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继马克思所发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商品的符号价值和象征交换价值,而且把商品的符号价值抑或象征价值的生产看作使晚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4]鲍德里亚所说的商品的符号价值或象征价值是商品使用价值的高级体现,其已经超越了传统经济学家认为的商品使用价值(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要或低级需要)成为一种意义或文化需要,但这种意义或文化需要在消费主义思潮中被推向了极端。

(三)消费主义思潮生成的消费符号化分析

鲍德里亚认为:“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必须变成符号。”[5]也就是说物变成符号是其能够被消费的重要条件,那么物如何能够变为符号我们在前文已经作出解释。资本家如何成功地将产品变为一个个符号,又如何实现产品的符号价值即把符号化的产品卖出去换回货币,成为资本家面对的重大问题。换而言之,如何让消费者乐于接受、积极认同符号化的产品,进而主动购买符号化的产品是资本家实现产品惊险一跃的重要保障。“当代社会,商业广告的图像、声音、文字符号充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体,现代广告并不突出性能价格等与物品的自然使用特性相关的因素,而是着力通过附加新的形象和符号来改变商品的原始意义的使用概念,将美丽、浪漫、奇異等文化特性巧妙地与商品融合在一起,制造出与商品本身并无必然联系的各种意象,对人们进行消费‘劝说’。”[6]资本家通过广告对商品进行“赋能”,即赋予商品一种符号意义,让消费者主动认可并接受这种符号意义,进而接受这种商品。商品在广告“赋能”的作用下成为一种文化或意义的象征,消费者对商品进消费也就等于是对广告所赋予商品的文化或意义进行消费,消费已经超越了对商品这个具体物的自然属性的消费变为对符号的消费。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类个体的求异心理,群体的趋同心理等心理特征在广告效应的驱动下为符号消费“贡献力量”。不同的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人们的一定心理状况,从心理学角度考察消费主义思潮是理解消费主义思潮如何能够“俘获民心”的重要视角。面对新生事物,人们往往既有想去尝试的好奇心,又有害怕因大家都没有去做而自己单独一人去做显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被排斥的趋同心,但当大家都去做一件事时个体往往又具有从众心理。现代社会的商业广告几乎遍布于每一个角落和占领每一个时段,商业广告的全时段、全方位、全领域的反复宣传似乎让原本虚假的事物,在不断重复中得以成真。面对商业广告的不断宣传,人们从原本的抵触变为想要去尝试,当一个人尝试之后认为广告所宣传的产品与产品本身相符时,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想要去尝试,由此带来的广告效应让广告所宣传的价值观被人们所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内化。资本家利用人们对自由、平等、美丽、健康等向往的心理特点,将商品和不同的意义相连,通过广告的形式将少数人的“价值观念”普遍化为人们的共同追求,让消费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本身物质性的消费而是成为符号或意义的消费。

二、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思潮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其代表着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利益,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愈加深入以及国内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更加凸显。尤其是消费主义思潮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越发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主义思潮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7]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肯定了物质生产活动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活动的逻辑起点,如果没有物质生产活动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没有人类历史本身。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人类历史由生产型社会转变到消费型社会,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代社会,生产作为人类历史活动的逻辑起点似乎被消费所代替,消费成为生产的逻辑起点,自然也成为人类历史活动的起点。在消费主义符号消费地鼓吹下,事实确实是具有迷惑性。消费主义主张符号消费,把消费对象虚拟化、抽象化和象征化,让原本是具体物质的而生产变为符号的制造,消费对象不在绝对的依赖具体的物质而转向符号和意义,也就逃离了具体物质的生产领域。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生产力加速提升,尤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智能技术为重点,智能机器人的使用让产品生产无人化和劳动力得到空前解放,更多的人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就像鲍德里亚所说:“至少在西方,生产主人公的传奇现在已到处让位于消费主人公。”[8]消费主义主张符号消费,宣扬消费的主导作用,造成生产与消费关系的颠倒,让人们误以为消费是生产的逻辑起点,是其“抛开了实体的生产逻辑,力图跳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体系,脱离生产的意识形态来解释世界,这就其理论多少带有‘无根’的虚幻色彩,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世界。”[9]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加深二者辩证关系的理解和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理解对辨识消费主义陷阱,自觉抵制消费主义错误思想和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消费主义思潮造成社会发展误入歧途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表明,生产本身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另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即人类种的蕃衍和生活资料及其所需工具的生产,生产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但在消费主义视域下,资本家生产的最终目的不是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而是实现资本增殖和赢取利润,当然这并不是说资本家在生产时并不考虑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只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成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手段。资本家把生产这件原本是实现生产者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事情变为满足资本家赢取利润的一种手段,生产不再是其本义的生产,而是被异化了的生产。在异化的生产中,人们生产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体现兴趣爱好、展现自我才能和促进自我与社会的发展,而是把目光投向获取维持生存、生活的条件,大家在生产中变得呆滞,却在消费中变得活跃与狂热。人们在生产中展现出的消极、冷漠状态和在消费中表现出的积极、狂热状态似乎让大家得到了某种补偿,即用大量的消费来弥补生产中的压抑、单调和自我缺失,生产中越是压抑、单调和自我无意义,消费就愈加狂热。这种看似合乎生产与消费的逻辑正把人们带入消费主义的深渊,生产中的无意义在消费中找到了寄托,人们愈来愈沉沦于消费而忘记对形成生产与消费怪相的反思与反抗。长此以往,这种沉湎于消费享受而缺乏反思与反抗精神的社会注定走向衰退。

(三)消费主义思潮扭曲了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或身份应该是在奉献社会中得到彰显,而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一切都以物的占有和消费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价值高低与身份尊卑的标准,人成为物的奴隶。就像弗洛姆所说:“人把消费当作目的和炫耀经济地位、身份象征的手段,因此消费行为变成病态行为。”消费原本是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的手段,是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但在消费主义作用下消费已经由实现目的的手段变成目的本身。这种变化带来的消极后果是人的消失,人失去了人的意义而成为消费的奴仆,其不再是自我命运的主宰者、自我价值的实现者,而是在消费主义的控制下成为物的奴隶。人们贪图消费享受而把道德、理想、信念等抛掷九霄云外,其否定在劳动中实现价值、在奋斗中成就自我、在奉献中体现身份,掉进在消费中实现自我的陷阱,从而也就扭曲了人的价值。

三、消解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消极影响的措施

辨清消费主义思潮的生成理路,把握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从理论上批判消费主义的非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从价值上廓清消费主义思潮的错误性,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上的科学性,价值上的合理性,引导人们自觉认同和坚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一)坚持整体批判,辨清消费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陷阱

合理消费是满足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必要的物质满足就很难谈及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但物质的丰裕并不能主动促进个体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消费主义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对物质消费欲望的追求,变相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们为追求物质享受而积极参加社会生产的动力。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认为消费主义是值得赞扬和推崇的呢?答案不言自明,消费主义正是利用人们因物的匮乏而长期得不到满足的需要来控制和误导人们辨识需要和欲望的区别,假借少数人的需要普遍化为大众的需要,把需要幻化为无尽的欲望,脱离个体的身体状况、个性特点和经济基础等,宣传少数人为实现资本增殖或获取利润来促使人们消费的目的。消费在这里不再是其本义上的消费,成为资本家实现资本增殖的必要手段,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看似普通的消费在消费主义那里具有别样的目的,如果人们不能批判的辨别消费主义的生成逻辑、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本质,带着感性化的认识理解消费主义,人们必将被带进消费主义的陷阱。

(二)加强理论武装,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自觉认同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0]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能够成为社会的主导理论,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决定了流传于我国民间的意识形态必将具有多样性。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逐利的,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打越开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等,为不同社会思潮在我国的传播提供美了一定的经济土壤、宽松环境和技术便利,这也使得西方社会思潮在我国的传播呈现出复杂交织,多种多样的表征。当一个社会不用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去武装人们的大脑时,人们空荡荡的大脑就会被其它思想所填充,人们容易在错综复杂、鱼目混珠的社会思潮激荡中陷入混乱,被错误思潮所误导。

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灌输是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知晓的必要前提,但仅仅只做这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人们从知道到理解,从理解到坚信,从坚信到践行,并在学思践悟中把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一种信念和信仰,让其从你要我了解到我要了解。首先,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话语表达。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结晶,是武装人们头脑,引领我国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马克思经典作家所生活的年代和当今时代发生了巨大变革,他们的语言充满了斗争性、火药味,充斥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厌恶、痛恨和不满。这种话语情感和话语表达方式在那个年代必要的,但对于处于和平年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有人机械的套用马克思的话语讽刺社会的各种现象,比如:“资本主义的压榨”,“老板截取我们的剩余劳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我国社会的认同。其次,转变主流意识理论传播方式。宏观的“大水漫灌”只能是面上的了解,微观的“小水滴灌”才能深入人心。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借助现代传媒,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借助文字、图片、声音、影视等介质进行微传播。最后,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有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成果结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为人们带来的“利益”,人们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与优势,从而主动了解、认同和坚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三)实现价值引领,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相融合的凝练表达,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指针和价值追求。没有先进价值观的引领,社会的发展就缺乏“精神上的钙”,人们也就会得“软骨病”,就像人们沉迷于消费主义所设置的消费陷阱一样“消费领域的幸福是暂时的,当感官欲望和新鲜感很快褪去,生活的寡然索味又迫使人去不断地追寻新的更加亢奋的消遣来驱散内心的空虚。”[11]被物欲控制的人们缺乏精神追求,愈来愈沉迷于感官享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凝练表达,代表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当前我国社会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能凝聚社会共识,促进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知和了解,面上的宣传和解释已经取得非凡的成就,但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落地生根”,让其紧紧的扎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自动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是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规范体系,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因素,如果能够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因素,使人们由知到信、由信到行,在情感上认同、在认知上坚信、在行为中践行,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的“落地生根”。

四、结语

合理消费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是推动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在消费主义鼓吹下消費成为异化的消费,其不再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而是成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手段和维护资产阶级长期统治的工具。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消费主义在我国蔓延必然具有历史性,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消费主义思潮必将退出历史舞台,但现阶段,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既需要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让生产和消费回归需要的本性而不是成为获取利润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8.

[2][4]李军学.资本逻辑:符号消费的意识形态秘密[J].未来与发展,2018,(2):81- 84,90.

[3]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5]让·鲍德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223.

[6]张筱薏,李勤.消费·消费文化·消费主义———从使用价值消费到符号消费的演变逻辑[J].学术论坛,2006,(9):35- 3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

[8]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

[9]邹广文,宁全荣.马克思生产与消费理论及其当代境遇[J].河北学刊,2013,(4):22- 26.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11] Leiss William.Limits to Satisfaction:An Essay on the Problem of Needs and Commodities[M].MQUP:1988- 06- 01:28,106.

猜你喜欢

消极影响应对措施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浅谈微信红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论基尼系数降低的法律完善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