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课程作业设计的优化逻辑
2021-02-09苏慧
苏慧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要求。课程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初中课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作业辅导负担,也为校外辅导、培训机构的介入提供了条件。因此,从教学开展过程出发,通过优化初中课程作业设计促进教学改革,同时缓解作业负担引起的社会问题,是初中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途径。
一、初中课程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初中课程作业设计不合理所引起的现实问题多种多样,主要体现为作业设计的数量、结构和完成作业的过程和成效。首先,课程作业量整体偏多。受教育评价导向影响,“多做”“多练”“多巩固”作为初中课程作业的导向已是普遍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不得不通过机械重复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这样的作业设计模式,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学生从事家务劳动、体育锻炼、阅读和文艺活动的时间,不利于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课程作业结构不合理。从科目分布来看,初中课程作业设计没有一个经过统筹考量且较为科学的结构体系,各科目作业的比例主要由科任教师的主观意愿来决定,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作业弹性调整的自由度较小。从作业内容来看,知识巩固类、实践拓展类和综合提升类作业的比例也未形成较为合理的结构判别标准,不利于学生分层培养目标的实现。最后,课程作业辅导、评价机制不完备。初中课程作业由家长监督、检查和批改的现象已较为普遍。家长因时间、精力和能力的差异,使得课程作业的辅导工作演变为家校合作中的矛盾问题。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完成程度和完成质量)不能很好地进行诊断和学情研判,使得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大打折扣。
既然初中课程作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那么初中的教学、教研工作者为何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解答和实际解决呢?事实上,初中课程作业的科学设计也面临现实困境,亟须回答“课程作业按什么导向进行设计”“课程作业的辅导由谁来完成”“课程作业的综合成效应如何判断”等问题。第一,作业科学设计的导向困境。课程作业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课程作业的设计导向也应同课程教学的导向一致,或在功能上有效支撑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在不同时段都有阶段性的教育目标或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但这些目标往往是动态的、综合的、宏观的,很难直接指导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在教学实施环节中,课程改革的推进程度存在差异,相当一部分地区的课程教学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现象仍旧存在,即有的教学设计、作业设计不足以达成阶段教学目标。第二,作业辅导主体的责任困境。一般认为,课程作业的辅导、评判主体是课任教师,这样的认知本身并无太多问题。但如果抛开“应然状态”,从“实然状态”出发去衡量这一“责任”,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和困境。在现实教育情境中,教师不仅是纯粹的“专任”教师,往往还要兼顾其他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可用于课程作业辅导的时间本就不充裕,加之学校师资配备情况的差异,单个教师所要负责的学生数量庞大。在工作量大且时间不足的现状下,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辅导有“责任”,但无法尽到“完全责任”。最后,作业综合成效的评价困境。对于设计并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甚至家长可以督促、检查其完成情况,也可以对正误或完成质量进行大致评判。但是,作业的功能和价值并非仅仅如此,作业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如何?作业对不同学情学生的短板补足效果如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作业综合成效评价方法的缺失,使得其实施过程不完整,作业的作用和价值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二、课程作业的基本分类和应然价值
《教育大辞典》将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堂作业是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检测的各种练习;课外作业是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的学习活动。在实际教学和教学研究中,因观测视角差异,课程作业还有其他多种类型划分方式(如表1)。按照作业的结果类型划分,初中课程作业可分为闭合式作业和开放式作业。其中,闭合式作业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开放式作业则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按照作业的内容构成划分,初中课程作业有知识类、实践类和综合类三种具体类型。知识类作业以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掌握为目标,实践类作业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实践应用,综合类作业则涵盖知识类和实践类作业的双重取向。按照科目构成划分,初中课程作业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类型。按作业完成的难易程度划分,初中课程作业有完成难度较大、完成难度适中和完成难度较小三种类型。不同标准、不同视角的作业类型划分方式共同构成了课程作业的分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不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组合的作业之间往往存在教学功能的差异。选择较为合理的作业类型或作业类型的组合,是实现初中课程作业科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要科学有效地设置课程作业,首先要弄清课程作业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应然价值。从课程教学乃至学校教学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出发,课程作业是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驱动因素,是学生学情差异的有效调控方式,也是“双减”目标实现的具体抓手。课程作业以“部分”驱动“整体”,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还是学科教学的必要补充,更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是课程教学改革推进的驱动因素。课程作业的合理设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式,进而影响科目的教学设计,使得整个教学环节更好地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学情差异,课程作业是学生学情差异的有效调控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不同方面的短板,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进行补全,既满足教师分层教学的需要,又可以整体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效。减负的实质是提升教学质量,课程作业是“双减”目标实现的具体抓手。课程作业是沟通校内教学互动和校外培训互动的连接点:当设计和实施效果较好时,课程作业辅助课程教学并完成教学设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形成校内环节的教学互动;当设计和实施效果不佳时,校外培训机构会以作业辅导为途径介入校内教学互动,以作业辅导为基础展开培训辅导,完成校外机构的培训设计并实现其培训目标。相较来看,校内教学互动中的教学目标是较为全面的、符合国家教育导向的,校外培训互动中的培训目标则比较片面,功利性较强,校内、校外的教学、培训活动在目标导向上存在偏差,且这一目标偏差的重要诱因是课程作业环节的“实践偏差”(如图1)。
三、初中课程作业设计的导向、原则和程序
初中课程作业设计在原则上遵从国家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教育导向,并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综合考虑地区、生源及办学条件等影响因素。除近期發布的“双减”教育发展导向外,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提出青少年“体教融合”的发展路径;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义务教育初中学段各科目新的课程标准;等等。与此同时,初中课程作业设计的导向还应考虑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考核评测制度(如表1)。
在对比初中课程作业的分类和初中课程作业设计导向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得出初中课程作业的设计原则(如表1)。诸如整体性统筹原则,即作业设计方案需要整体考虑科目比例,同时将作业的设计、布置和评价纳入统一体系之中;多目标设定原则,要求作业设计方案尽可能实现多个教育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时间和作业减少的情况下深度学习,保证作业成效;跨学科集成原则,探索跨学科、多学科集成的作业设计模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拓展探索能力,养成发散性思维;因对象分层原则,在作业设计中考虑学生学情差异,因材设计作业,对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提供不同的作业方案。
初中课程作业设计遵循演绎、归纳与类比的逻辑路径。其中,演绎的路径在于对初中课程作业的分类体系进行分析,枚举不同研究视角中的作业分类方式,厘清各类型作业之间的功能差异,为作业设计提供参照素材或样本库。归纳的路径在于将初中课程作业的诸多分类或分类的组合与作业设计的导向进行适应性比对,寻找适合作业导向目标的分类或分类的组合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归纳作业设计所遵循的可能原则。类比的路径在于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既有作业设计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教育体制、学情等差异下的作业设计方案和原则的异同,为本地区初中课程作业设计提供经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