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1-02-09秦芳芳

教育界·上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得到了重视。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文章就如何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综合素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其知识内容丰富,对实践性要求高,对规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积极作用[1]。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积累知识、技能、经验的启蒙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认知系统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开展思想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加热愛学习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德育的“主战场”,教师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拉近学生与该学科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养成崇尚道德的生活习惯。知识源于日常生活,教师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丰富课本知识内容,将抽象概念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能,对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另外,教师将融入生活元素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科学创新教学方法,树立生活化目标

于小学生而言,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直接影响其课堂表现、情感态度、学习意识等。好的教学方法能增强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以生活化教学为出发点,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加强对新模式的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技术的提升,教学方法创新有了更多的可能。教师只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课堂表现,就能创造出符合要求的教学方法。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将生活与教材内容相融合,树立正确的生活化的教学目标[3]。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有一些关于孩子性格的教育性文章。在授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展示性格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然后从人性的角度解读积极性格与消极性格产生的原因。因为小学生个体思维不成熟,对相关知识概念缺乏认识,所以在增添生活案例的同时,教师应设立自由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分享知识、经验。这样一来,既能达到传授本节课知识的目的,又能实现生活化教学目的。此外,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系统性、内涵性,有些故事人物被刻画得比较饱满,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制定生活化目标,引导学生以故事人物为榜样,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和能力。这不仅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态度,还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二)合理挖掘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反思生活

缺少生活案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将会变得十分枯燥。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素质和理解能力开展理论性教学显然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找寻教学素材,尽可能地将知识内容直观化、具象化,从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生活的过程中摸索人生道理。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挖掘教学素材的能力,还要做好课堂导入工作,引导学生观察生活[3]。

首先,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范例,并将其同道德与法治知识相连接,以保证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合理、科学地开展。生活范例若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在生活范例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环节,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其次,课堂导入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如果不能发挥社会事件的趣味性,就很难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课堂导入也就失去了实质性意义。因此,教师必须突出案例形象,用更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知其中的道理[4]。例如,“公交车让座”是讲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典型范例,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加以说明,通过感受故事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回味生活及思考社会人群的行为,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实现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最后,挖掘生活教育资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塑造和构建。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的局限,对抽象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优良品德等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5]。因此,教师应积极挖掘生活教育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例如,在教学《安全教育》一课中,教师可以用学生身边的各种安全隐患来说明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性。一些学生通过学习,认为只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就可以了。对于这种片面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案例中的主人公因为烧荒导致严重火灾,不仅造成了损失,他本人还受到了法律的处罚。这样的案例能让学生认识到,安全问题不仅关乎个人,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进而促使学生纠正认识偏见,深化对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三)创新生活化教学形式,延伸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新教学形式,从社会、校园、家庭等方面汲取素材,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在增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6]。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教学资源也是有所开发的,但由于知识内容陈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效果不理想,学生的思想意识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教师应坚持生活化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创新教学形式,重点讲述最新颖、最前卫的生活素材,使学生在接触社会、校园、家庭中探索生活和挖掘知识。

首先,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在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内容复杂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相互协助,分工完成探究目标。例如,在教学《父母多爱我》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爱,教师设计问题:“父母是爱我们的,但在生活中他们总会做出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事情。你的父母有让你不能理解的行为和做法吗?请你和大家说一说。”在自由发言中,有的学生说:“爸爸说我有点胖,每天拉着我一起跑步,我好累呀!”有的学生说:“妈妈总是唠唠叨叨,同样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我有点烦。”还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会让我干一些家务,如扫地、叠被子,我不想干。”根据学生的“抱怨”,教师适时进行引导,让他们从自身成长的角度理解父母的爱,体会父母的辛苦,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托生活背景,设计趣味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在《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了两组课堂游戏。在第一组竞赛游戏中教师没有说明规则,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了争吵、矛盾,有的觉得其他组的方法不合理,有的觉得游戏过程不公平,最后游戏也没有分出胜负。第二组游戏教师设计了严格的规则,学生遵守规则不仅玩得尽兴,最终结果也令人满意。针对这两组游戏,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如果在生活中没有了规则会怎样。学生在趣味化的游戏中体会到了规则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认识延伸到生活中,了解到生活中规则的重要性,初步理解规则不仅是为了约束人,更是为了创造更加和谐的生活。

最后,教师应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其他学科融合,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除了教授学生课本知识,教师还应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促使学生积累知识和经验[7]。以《保护环境》相关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用讲小故事的形式,阐述破坏环境的危害。通过在故事情节中融入数学、语文、自然等学科知识,让保护环境相关知识内涵和形象得以丰富,帮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了破坏环境的危害。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做统计调查,深入研究污染环境的原因和保护环境的办法,从而将保护环境的观念根植在学生的思维中。

(四)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展实践生活活动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表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只有将教、学、做相互统一,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指明了方向。为了保证学生的學习效果,教师需要将实际生活与教材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创新生活化教学环境,开展生活实践,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

创设教学情境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方法,也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应创设并利用情境引发学生的观察、思考,讲述学科知识背后蕴藏的道理,使学生在提出质疑、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和素质。例如,教师在教学《不一样的你我他》相关知识时,应以班级生活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要求学生说一说彼此的不同,讲述如何求同存异并建立友谊,帮助学生养成爱护班级、维护集体、友善待人等习惯。

教师应坚持开放性原则,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寻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经验。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课堂内外的知识相融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例如,在《爱心的传递者》一课的教学指导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爱心传递的重要性,更应在课后组织学生参与爱心传递的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为当地的贫困学生家庭捐款、捐物,并对贫困学生进行慰问。教师和学生为贫困家庭带来了米、面、粮油等慰问品,共同表达了对其家庭的关心、关爱之情,给他们带去了无限的爱与力量。在慰问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知恩、感恩、施恩,提高了自己关爱他人、奉献爱心的意识,同时也让贫困学生一家感受到来自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关爱。正所谓“送人灯盏,手留余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种爱会在学生心中传递,滋养学生心灵,促使他们将爱心善举继续传递,并努力让生活充满爱。

(五)构建个性化评价体系,夯实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构建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准确认识自己,及时改进不足、改正错误,逐步夯实自己的学习基础。首先,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必须发挥点拨思维的作用。教师只有融入学生群体,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才能拉近与学生心灵上的距离,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有亲和力,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和表达观点,使学生乐于学习,虚心接受教师的引导。其次,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摒弃“成绩论英雄”的原则,创建平等、公正、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对待考试,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最后,教师应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以自评、互评的形式,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教师要通过加强教学和学习反思,使师生、生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同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需要注重生活化教学,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科学创新教学方法,合理挖掘教学素材,促使学生从生活范例中摸索学习规律和理解生活道理,从而端正自身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淑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0(23):30-31.

[2]蔡金山.创新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0(19):80.

[3]陈亚屏,张素垠.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20(64):109-110.

[4]李影.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智力,2020(21):133-134.

[5]王子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探究[J].智力,2020(18):131-132.

[6]陈婷婷.细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启迪与智慧(中),2020(06):80.

[7]邱连威.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科幻画报,2020(04):121.

作者简介:秦芳芳(1987.08—),女,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二级教师,获2020年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小学组)一等奖。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