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趣”导学 引“趣”促学

2021-02-09赵亦斌

教育界·上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趣味课堂学习动机

【摘要】兴趣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通过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持续发展。文章对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以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趣味课堂;学习动机;思维发展

一、前言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数学时就不会感到单调、枯燥,就不会觉得数学抽象、难学了。而且,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还能够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应全力打造趣味数学课堂。

二、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学生总是喜欢有趣的事物,如果数学课堂充满乐趣和吸引力,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如此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导入教學。

(一)用趣味故事导入课堂教学

教师利用故事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智品质。教师选用趣味性故事导入教学,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2]。而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教学,自然能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利用趣味故事导入课堂教学。有一只可爱的小猫,它非常喜欢吃鱼。有一天,猫妈妈说:“如果你能帮妈妈解决一个难题,妈妈就奖励你吃鱼。”小猫听后非常高兴。猫妈妈说:“鱼缸里有花金鱼和黑金鱼共13条,花金鱼有8条,黑金鱼有几条?”小猫听了赶紧动脑筋想这个问题。讲完故事后,教师顺势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办法来帮助小猫呢?”教师利用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情境,把学生引入数学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帮助小猫思考和解决问题,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精心设置悬念,让学生深入思考

小学生既有很强的好胜心,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感兴趣的事物,他们都喜欢主动去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3]。设置悬念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之感,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启发学生心智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先出示两组算式:

(1)18+9+224+9+653+9+7

(2)18+2+924+6+953+7+9

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比赛计算这两组算式。比赛结果显示:第一组学生没有第二组学生算得快。这时第一组学生会心存疑惑,部分学生会观察两组算式的特点,思索其中的奥秘。此时,教师进行引导:“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第二组同学算得这么快吗?只要你们细心观察上下两组算式,就能发现算式里面的秘密。”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提示,学生通过观察、演算、对比、验证交流等方式发现“在加法算式里面,任意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运算规律。因此,在开展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倾向,设置悬念,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

(三)利用魔术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魔术是最能吸引人目光的一门表演艺术,而且能让人对表演过程中由“不可能”到“可能”的转变产生诸多的思考。观看魔术的人都很想知道表演过程究竟是怎么完成的,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如果教师把魔术表演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呈现在课堂上,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提前把9个玻璃球装进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让学生从盒子里拿出几个玻璃球,然后教师来猜盒子里剩下几个玻璃球。当学生产生疑问时,教师可以把球倒出来验证猜测的准确性。教师也可以拿出几个玻璃球,请学生猜一猜盒子里玻璃球的数量。这样通过教师拿、学生猜和学生拿、学生猜的方式来教学,学生会感到十分有趣,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从而激发探索的欲望。在这种充满趣味的情境中学习,学生不仅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还会对数学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三、挖掘趣味因子,激活数学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人为地创设有趣味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又要在各方面挖掘趣味因子,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一)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自己熟悉的和亲身体验过的事情感兴趣。对于亲身体验过的事情,学生会形成一种比较理性的认识。因此,教师选取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过的事情用于课堂教学,既能增强课堂趣味性,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3]。例如,在教学“打折扣”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购物情景,如“打八五折出售”“享受折上折”“买四送一”等优惠活动情景,将其与“百分数里的打折扣问题”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把“百分数”与“打折扣”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究,能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二)开展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结合小学生天真、好动、乐于表现的特点,教师有选择地采用各种游戏方式来进行教学,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找朋友”“对口令”“躲红旗”“开火车”“当医生”“评选最佳推销员”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游戏,与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匹配。游戏活动的开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减轻学习压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有效利用“班班通”设备,激活学生的感官系统

在现代化教学中,“班班通”设备给课堂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集中注意力,为参与学习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在人的所有感官系统里面,视觉系统最敏感,其次就是听觉系统。因此,教师要精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利用“班班通”设备的强大功能,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问题,精准解决数学问题,最后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制作软件来展现“圆分割成若干偶数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这一数学情境,让学生结合动画情境,直观感受分割成无限多这一“极限”思想,为学生的转化思维疏通渠道。这一过程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探索趣味方法,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得当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会显著提升。学生若对数学产生兴趣,就会积极投入学习中,获得思维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用有趣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

(一)教师卸下“身份”,让学生当“主角”

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想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教师可以暂时卸下“身份”,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讲解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教学时,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让部分学优生引领全体同学展开数学复习,让学生互相激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忽略学困生,要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解答。这既提升了学优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兼顾了学困生的学习,达到了双赢的效果。這种角色换位的学习氛围,不仅使课堂充满乐趣,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相互出题测试,让学习更自觉

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也喜欢出题考同学。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设置互相出题考查同学的环节,以达到训练和提升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编制试卷考查同学,这对学生而言,充满了新鲜感和趣味感。教师可以在讲解完一个单元后,辅导学生按照不同的题型编制试卷,并把握好题型的难易度,让学生把每一个题的做题思路和方法弄清楚,最后在课堂上互相调换,进行测试。在学生做完试卷后,教师可以让出题人批阅,并给对方讲解错题。这样一来,无形中让两个人结成了学习伙伴,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够形成自觉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好习惯。

(三)矛盾问题辩论,让思维更清晰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为他们搭建一个“唇枪舌剑”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获得成就感。例如,在一节单位换算的辅导课上,两位学生对“千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换算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甲同学认为“1千米=100000厘米”,而乙同学则坚持认为“1千米=10000厘米”,两位学生争得面红耳赤。这一争论场景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注意,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有学生开始在纸上进行“千米”到“厘米”的换算,并写出了换算的详细过程“1千米=1000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得出了“1千米=100000厘米”的正确结论,并在讲台上进行了细致而清晰的讲解,有理有据地帮助甲同学赢得了胜利,平息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组织全班学生展开数学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开动脑筋,锻炼思维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的艺术,要想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就需要打造趣味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并把这种乐趣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才不会感到困难,才会有激情和动力,才能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祥克.激趣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12):158.

[3]谢军.小学数学应强化教学的趣味性[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3):113.

作者简介:赵亦斌(1987.08—),女,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城关中心小学,中教二级,本科学历。2016年荣获天水市优质课一等奖,2020年11月荣获省级微课二等奖,2021年5月荣获县级优质课一等奖。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趣味课堂学习动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例谈小学语文趣味课堂的构建策略
“趣味课堂”在技工院校语文课中的应用探究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