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海南高等教育对特区精神培育的实践效应

2021-02-08高嫚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0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嫚

[摘 要] 通过现代化运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想,其中,建设现代性海南是这一战略构想实现的重要一极。在海南实现区域现代化的诸多问题中,实现海南民众从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转变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培育现代人、构建现代人格是高等教育和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契合海洋强国梦、海洋强省梦,通过实现学校两次转型升级,积极探索代表区域文化精神地标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人格现代化;特区精神;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海南省社科联科研项目(思政专项)课题“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hnsz2019-26);2021年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党代会妇女政策研究”(RHYjg2021sx05)

[作者简介] 高 嫚(1985—),女,河南南阳人,硕士,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0-0041-04    [收稿日期] 2021-06-24

实现现代化是百年复兴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性坐标。进入21世纪以来,几乎所有传统社会都启动了现代化步伐,无论是处于“完善期”的现代性社会还是向现代性转型的过渡性社会,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过现代化运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全球性潮流。其中,现代人的培育和现代人格的出现最为关键和最为艰巨。“人格”一词产生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原意是人们在交往中为克服和掩饰自身缺陷的面具。近现代以来,不同学科对“人格”一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同研究涉及不同的领域,范围广阔而宏达。“现代化”一词虽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社会学概念,但同“人格”概念一样,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涉及诸多研究领域。本文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发展为例,浅谈高等教育对特区精神培育的实践效应,同时人格现代化问题是高等教育和社会主义特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面对的时代感极强且突出的问题。其中诸多关于“培育什么人”“怎么培育人”的问题是高等教育育人和社会主义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一、培育现代性人格是建设美好新海南之根本

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开始起飞,也不会迅速长久。海南省作为中国的一级地方行政区,是21世纪现代化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海南民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其人格现代化程度如何,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亟待探讨。

海南经济特区是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但却是发展最慢、曲折最多的经济特区。以海洋资源利用率为例,海南省所管辖的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是陆地面积的56.9倍,人均拥有海洋面积0.24平方公里。海南省的海岸线长达1811公里,濒临海洋的市县12个,占全省市县的三分之二。然而,海南在海洋开发利用方面与许多沿海城市相去甚远。省内有专家曾不无遗憾地指出,如果海南发展初期把投入在房地产业的资金、精力、激情用于海洋开发利用,那么今天海南特区的发展是其他特区所望尘莫及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前书记韦勇曾指出,对海南来说,海南“岛”的意识强于海的意识,陆地省的意识强于海洋省的意识,陆上特区省的意识强于海洋特区省的意识[1]。这不仅是一个陆地特区省和海洋特区省的意识问题,以及一个发展戰略选择问题,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认识自然开发自然的科技水平、人文素养问题。与其他三个城市型经济特区相比,海南特区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型特区。1988年海南特区成立时,农业人口比重超过80%,2016年,农业人口比重下降至43.22%,城镇化比率达到56.78%,但海南相对于深圳、珠海、汕头特区,仍有广大的农村人口和众多未开发的边远乡村,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特点。海南特区建设已近30年,特区的经济社会结构虽然发生了巨大转变,但相对其他经济特区来说仍然是一个欠发达特区。相对于发达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落后的显性特征除了现代化的“器物”层面、“制度”层面以外,主要集中在“现代化性人格”层面。海南特区发展的曲折也无不与海南特区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情感、性格气质、素质能力、行为模式等涉及人的现代化因素深刻关联。有学者指出,现代性的某些方面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一个国家只要训练和雇佣数千名专家就能建立拥有喷气式飞机的航空公司或电子计算机系统。然而,要改变占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不识字农民的习惯和观点,却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2]。海南作为一个后发型现代化省,一个农业人口一直占多数的农村型特区,如何实现海南民众从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转变,从凭借习惯、传统、风俗而自发活动的个体向具有主体意识、批判意识、技术理想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性个体的转变,实现海南特区民众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突破“岛民”思维的传统偏见和习俗的束缚,以及智慧开发海洋进而实现海南省委提出要做大蓝色经济、服务国家南海经略、实现强海中国梦,强省海洋梦值得我们探索。说到底,如何实现海南民众从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转变,是建设美好新海南的根本问题。

二、现代人格构建是高等教育和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有学者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称为第五个现代化。决议原文紧跟着提出,实现“第五个现代化”需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法,国家治理体系主要完善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把它理解为现代化的第二个层面——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层面,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是运用制度治理国家事务的能力。显然,这个制度的“完善”和“运用”的主语都是人。当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培育现代性人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心问题。高校作为教育发挥“以文化人”的载体、平台、运作机构,对现代性人格的培育工作可以从基础性和建设性两个方面理解。基础性工作即教师通过传授系统化的知识使学生树立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建设性工作即高等学校为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量的高素质人才。

海南特区精神第一次是在1990年1月出现,海南省委在《关于当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通知》提出,要使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成为全省人民的精神支柱,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特区精神,并强调特区精神是增强全省人民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信心,形成全省人民的精神支柱。2017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特区精神”先后出现了3次。报告明确指出,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3],并提出深化特区精神的三个简短有力的“六字句”:强化特区意识、树立特区品牌、激发特区活力。这三个“六字句”丰富了特区精神内涵,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特区精神思想内容体系。海南特区精神从何而来?在报告中“强化”“树立”“激发”三个动词无疑只有一个主语——海南特区人民。省内学者指出,一方面,海南特区精神是海南特区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文化成果,是海南人民特区建设实践经验的精华;另一方面,海南特区精神是海南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4]。从海南文化、特区精神和海南特区人的关系角度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追问,特区精神从何而来?它来源于海南文化,是海南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海南特区精神有什么作用?从功能学的意义上追问,精神是一面旗帜,有了旗帜就使行动有所方向。海南特区精神来源于海南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海南的主流价值观,作用就是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激发特区人民的经济社会建设活力。另外,海南特区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海南特区的具体化。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最本质的体现,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这个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从海南省层面解释,即海南省“十三五”期间的“三大目标”、与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建设美好新海南。海南省“十三五”期间的“三个愿景”,即建设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这个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从全国层面理解,即海南特区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必须服务于中央提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目的,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一个发展战略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综合上述,海南高等教育和海南省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相同的,主要集中在发挥文化“以文化人”的功能,为海南培育具备现代化人格的建设者。

三、高等教育对特区精神培育的实践效应——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发展为例

2015年,海南作为全国第一个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地区,海南省政府把海南岛作为一个大城市提出了“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在全岛同城的基础上,作为海南城市名片的“大学”又该彰显何样的城市精神底色?老舍在一篇散文里曾经说,一个大学或者正像一个人,他的特色总多少与他所在的地方有些关系。本文第三部分即尝试从“城市名片”角度分析,一所大学对“城市精神底色”的“彰显”过程是大学自身打通城市与大学血脉相通的精神动脉,使大学成长为能够代表城市的文化精神地标的必要性。这种城市精神的代表即是凝聚海南文化精髓的海南特区精神,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发展历史上两次重要转型为例,试分析海南省高等教育院校通过将海洋强国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增强海洋发展的前沿意识。同时,在海洋求发展的过程,践行勇于改革、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

跨越五指山,“定居”三亚。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证明,系统性的人口大规模流动往往和“大事件”相互依偎。琼州学院从五指山脚下迁移至滨海三亚的主因一定不是自然迁徙,而是寻求生源、资源与上升空间。2008年海南省委提出科教兴琼战略。科教兴琼战略背后的重大事件是中央提出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省政府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海南现代化服务业的“龙头”来培育和发展。琼州学院准确把握“大事件”背后的经济规律图谱显现的是市场为导向的教育生源争取,以及以政治为导向的教育资源性政策的争取,走出五指山,主校区定位三亚。这个决定既保证了生源,又解决了学校的生存问题。2000年后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进,我国18~22岁人口总数逐年下降,适龄入学人口逐年减少。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入学门槛逐年降低,除了重点大学、“985”等国家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外,普通省属高校面临被学生选择的时代。琼州学院把主校区搬迁至三亚,无疑争取到三亚作为全国唯一热带城市的区位优势,赢得学校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对接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争取了政府教育资源性政策的倾斜,实现师范类专科向综合类本科的升格,积极调整学科构建,把与旅游相关的专业作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力度。

拥抱深海,面向东盟。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将知识生产、人才培养与服务国家战略有机联系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生存发展并走向成功的共同特点。国内很多高水平大学也是在高度参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做出贡献而得到政府和社会认可,逐渐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2015年9月30日,琼州学院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揭牌仪式如期举行,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更名或换牌。21世纪是海洋世纪,南海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区,但一个以海洋强国作为既定发展战略的国家,没有一个研究热带海洋的大学实属罕见。海南如何成为海上丝路的战略支撑点,如何承担南海的资源开发?答案是智力开发。而智力开发的载体是教育,这是琼州学院更名的本质原因。更名后,学校全力调整学科建设,通过调整涉海专业比例,不断加大涉海人才的培养比重,突出海洋学科特色,着力打造海南涉海学科高地。

求“应然”当立“热海大”信仰。“应然”是追求按照人类的理想价值所呈现的。随着学院的转型发展,作为学校教工应深入研究热带海洋大学应该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用普通人的表述,怎么配得起全国唯一一所热带海洋大学的称号。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认识和把握自身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增强“热海大”意识,强化担当精神,最终使学校的发展建设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相符,不断满足国家、人民建设美丽新海南的期待,把“应然”热带海洋大学模式构想上升到对热带海洋大学发挥泛南海经济文化圈核心功能区的发展模式构建上。对于这一“应然”热带海洋大学的构建有三个方面需要加深理解:首先,直面基础环境的更迭;其次,承认主体色调的变化;最后,适应“热海大”文化核心功能的水涨船高。

卢梭说,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信仰被视为发展动力、价值目标、行为准则,一旦“热海大人”有信仰,将使学校多一份发展可能、海南多一份希望、南海多一份力量。“热海大”信仰,实则把握“应然”与“为了谁”之题,是一个高起点。从学校发展历史角度谈“应然”,探索成长为能够代表区域文化精神地标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34.

[2]王玉洁,邓瑜.立足海南发展 凝心聚力献良策——海南省社科界学习贯彻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研讨座谈会发言摘登[N].海南日报,2017-02-23(07).

[3]徐奉臻.历史视野:改革与现代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53.

[4]张旭新.构建海南特区核心价值体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7-150.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
教学和管理层面的高等教育服务思考分析
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创新分析
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引入MATLAB的简单介绍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各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分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