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不同单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即刻止痛效应及疗效观察
2021-02-07刘静王立李芳傅杰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南昌330004
★ 刘静 王立 李芳 傅杰(.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南昌 330004)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在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少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下阴部坠胀,甚至剧痛难忍、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四肢厥冷,甚则昏厥等。多见于月经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未孕女性,较严重者需卧床数小时或数天,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常须使用止痛药,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及药物依赖等危害。
既往临床实践表明,热敏灸治疗痛经疗效显著[1-4],特别是在痛经发作期具有较好较快的止痛作用。但在临床热敏灸治疗实践中,由于选穴不够精准、精简,存在止痛效应不及时、产生大量艾烟导致医患不适感、耗费大量人力资源等弊端,不利于热敏灸技术的推广。为此,本文研究团队通过梳理古今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研究,在深入分析治疗原发性痛经选穴规律的基础上,选取选穴频率最高且疗效肯定的三个穴位—关元、三阴交、十七椎,在PD患者经期疼痛发作时进行单穴热敏灸治疗,观察这三个穴位的即刻止痛效应,以期能够为热敏灸治疗PD选取最佳单穴并实现最佳即刻止痛效果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3月期间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医务室的PD(寒凝血瘀型)患者,采用单盲法选取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纳入的患者按照先后顺序随机编号后随机分为3组,各40例。纳入的患者年龄最小14岁,最大3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72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前伴随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40)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学》中关于PD的临床诊断标准[5]拟定:妇女在月经期间或行经前后1周内,出现周期性的下腹疼痛,连续3次以上,或伴有其他不适,经妇科及B超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者。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学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妇科学》中关于痛经的辨证标准[6]拟定: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周期后延,经血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14~35岁之间;②符合PD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型诊断标准;③曾用其他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但已停药或其他治疗两周以上者;④自愿接受治疗,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经妇科及B超检查,西医诊断系由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导致的继发性痛经者;②中医辨证不属于寒凝血瘀型者;③年龄在14岁以下或35岁以上者;④合并有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不适合热敏灸治疗者;⑤患精神类疾病者;⑥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5 脱落标准 ①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的病例;②因其他各种原因导致观察脱落、失访的病例;③资料记录不完善,影响疗效判断的病例。
1.6 评定标准
1.6.1 痛经腹痛程度评分标准 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评定痛经腹痛的疼痛程度。将疼痛程度用0~10分区别表示:0~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由受试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选择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
1.6.2 伴随症状评分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结合证型实际拟定:①面色苍白1分;②淋漓汗出1分;③四肢或少腹冷凉1分;④肛门坠胀1分;⑤腰骶酸痛1分;⑥头痛头晕1分;⑦恶心呕吐1分。
1.7 方法
1.7.1 治疗方法 患者均在疼痛发作第一天开始治疗,1次/天。在所选腧穴附近距离皮肤3 cm左右往返或者回旋施灸,持续时间1~3 min,继而以雀啄灸探查热敏化腧穴,当患者感到热感从施灸局部由表面向深部透热、循经传热、其他舒适感等感传时,即为产生腧穴热敏;随后在距离皮肤3~5 cm处对准热敏化腧穴保持温和灸,直至感传现象消失、局部皮肤出现灼痛感为止,即达到饱和灸量。
1.7.2 观察方法及指标 热敏灸操作及疼痛评价由专人操作,采取操作者与评价者分离的原则;各组均及时记录治疗前即时及治疗10 min、20 min、30 min及治疗完成后3 h时的VAS评分、伴随症状评分等数据。止痛疗效指标:显效:治疗完成后3 h时疼痛VAS评分下降至0~1.9分或下降率≥80 %,且疼痛不复发;有效:治疗完成后3 h时疼痛VAS评分下降至 2~4.9 分或下降率为 40 %~79 %,且治疗完成后3 h时疼痛无明显复发;无效:治疗完成后3 h时疼痛VAS评分在5~10分或下降率<40 %,或治疗完成3 h后疼痛复发者为无效。
1.8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所用观察指标评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统计计算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施治不同时段VAS评分比较 ①治疗10 min时,三阴交组与治疗前比较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关元组、十七椎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阴交组与十七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元组与十七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20 min时,三阴交组、关元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三阴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十七椎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阴交组与十七椎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元组与十七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30 min时,三阴交组、关元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十七椎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阴交、关元两组与十七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3 h,三阴交组、关元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十七椎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阴交、关元两组与十七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施治不同时段VAS评分比较( ,n=40) 分
2.2 施治不同时段伴随症状评分比较 ①治疗10 min时,三阴交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元组、十七椎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阴交组与关元组、十七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20 min时,三阴交组、关元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十七椎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阴交组、关元组与十七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30 min时,三阴交组、关元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十七椎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阴交组与十七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元组与十七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3 h,三阴交组、关元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十七椎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阴交、关元两组与十七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施治不同时段伴随症状评分比较( ,n=40) 分
2.3 治疗完成后3 h止痛疗效比较 治疗完成后3 h时,三阴交组与关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组与十七椎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关元组与十七椎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治疗完成后3 h止痛疗效比较(n=40) 例
3 讨论
中医认为痛经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肝肾关系密切。有寒热虚实之分,而临床以寒凝血瘀型最为常见,患者多因经期前后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或久居寒湿之地,导致寒邪客于胞宫,血得寒而凝,血行失畅则瘀阻冲任,“不通则痛”,故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热敏灸通过采用艾绒等燃烧时产生的艾热施灸热敏化穴位,热敏灸遵循“气至而有效”的理论,符合“寒者热之”的原则,故对寒凝血瘀型患者尤为适合,运用其温经通络、散寒活血行气之效,使瘀阻之经络气血运行通畅,达到经调痛止的目的。该疗法临床疗效显著、特色鲜明,患者易于接受。
本研究结果表明,热敏灸单穴治疗PD(寒凝血瘀型)整体疗效显著,但选取不同的有效腧穴进行热敏灸治疗所起的止痛时效和临床疗效是不相同的。三阴交穴降低患者VAS评分和伴随症状评分的作用起效最快,关元穴次之,十七椎穴较前两穴起效更慢。
因此,穴位之间应该存在相对的特异性。因其循行、所在部位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其具备相似的治疗作用;但又因其所属经脉和局部气血汇聚特点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穴位效应程度和优势特点不同。从腧穴部位来看,三阴交是离发病部位最远的腧穴,但其效果最佳。这是因为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交会,足三阴经皆过少腹,因此该穴可通过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交于关元、中极,又可通过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相通,与子宫关系密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可用热敏灸敏化刺激三阴交,以调理肝脾肾的功能,调节冲任二脉,起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通过热敏灸三阴交穴可以起到改善子宫微循环,缓解子宫过度收缩,从而起到镇痛作用。郑嘉尧等[9]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基于临床文献数据挖掘分析的287首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穴位处方,研究结果亦表明穴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三阴交穴,而在常用穴位组合和穴位组合关联分析中,三阴交穴也占大多数。
研究初步证明选择不同单穴进行热敏灸治疗PD,作用时效因腧穴自身特异性而存在差异。但研究仍存在不足,如缺乏客观灵敏实验指标,远期稳定疗效有待观察等。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不同腧穴其热敏感出现的时间和传导部位具有一定规律,但尚未进行进一步的客观实验研究。因此,后续将进一步观察研究热敏灸治疗PD或其他痛症的远期疗效,通过单穴组间比较或选择单穴与多穴组对比,研究热敏灸腧穴选择的特性和规律,为热敏灸选穴治疗痛症急症精简选穴、快速起效提供更多临床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