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脉散加味外敷治疗甘露醇引起静脉炎的临床效果

2021-02-07仲爱华

循证护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红肿甘露醇静脉炎

仲爱华,纪 慧

大丰中医院,江苏224100

甘露醇是神经内科常用的高渗性脱水剂,具有降低颅内压力、纠正及预防脑疝、缓解神经根水肿等作用,但甘露醇微粒较大、药物浓度高、静脉输注时要求快速输注,导致静脉局部浓度较高,使得血管壁细胞呈脱水状,进一步发展可对血管壁的细胞功能造成影响,使血管变硬,穿刺部位出现肿胀,严重者甚至出现索状物,进而形成静脉炎[1-3]。如何有效防治甘露醇静脉用药引发静脉炎显得尤为重要。物理疗法及药物治疗等方式可在短时间内改善静脉炎病人临床症状,缓解疼痛,但药物持久性较差,需长时间接受治疗,影响病人依从性[4]。近年来,随着中医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将中医疗法应用于静脉炎的防治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中医认为引发静脉炎的病因在于病人受到穿刺伤或在辛热药物刺激下损伤机体,引发局部发热、肿胀、疼痛等,在治疗中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为主[5]。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通脉散加味外敷防治甘露醇引发的静脉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大丰中医院针灸科病区和脑卒中病区收治的输注甘露醇病人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静脉炎分级、炎症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6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6],没有症状为0级;输液部位发红且伴有或不伴有疼痛感为Ⅰ级;输液部位疼痛感明显且伴有水肿或红肿为Ⅱ级;输液部位疼痛明显且伴有红肿或水肿,可触及条索状静脉为Ⅲ级;输液部位疼痛感明显并伴有红肿或水肿,可触及>2.5 cm的条索状物为Ⅳ级。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与本研究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可耐受本次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疾病、证候与并发症;②伴有严重肝、肾、心功能损伤;③孕妇、哺乳期、精神病者。退出标准:①严重不良反应者;②资料不完全,无法判定疗效及用药安全性者;③未按规定实施干预措施造成疗效无法判定;④使用影响临床疗效者。

1.4 研究方法

两组病人外敷治疗均每天1次,连续治疗5 d。

1.4.1 对照组

采用硫酸镁湿敷治疗,病人在静脉输注甘露醇时,将纱布浸入15 mL 50%硫酸镁溶液中,取出后直接敷于静脉留置针贴膜上方,使用保鲜膜覆盖,并用透气胶布固定,需保证敷贴面积超过红肿皮肤边缘,严密观察湿敷情况,及时追加硫酸镁溶液,保持湿敷区潮湿状,每2 h更换1次。

1.4.2 观察组

采用通脉散加味外敷治疗,三七50 g,苏木、丹参、姜黄、桂枝、延胡索、茯苓、赤芍各200 g,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状后加入140 mL黄酒搅拌成糊状,密封保存24 h后均匀涂抹在7 cm×9 cm峰源牌医用灭菌包装无纺布上,于静脉输注甘露醇时外敷于留置针贴膜上方,并保留4~6 h。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

于治疗5 d后由医师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局部皮肤颜色及弹性均恢复正常,红肿及疼痛症状消失为治愈;局部血管呈条索状,红肿及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局部皮肤颜色、弹性、红肿及疼痛症状均无好转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5.2 治疗情况

于治疗期间观察病人红肿消退时间、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舒适度评分。其中舒适度评分采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对病人进行评估,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96,重测效度为0.88。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28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总分越高,舒适度越高[7],于治疗后5 d进行评估。

1.5.3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5 d评估病人疼痛程度,临床测试时病人面对无刻度的一面,将游标放置于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部位,医师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评出分数,满分10分,总分越高,疼痛感越强[8]。

1.5.4 不良反应

于治疗期间由责任护士观察病人是否有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2.2 治疗情况

观察组红肿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治疗情况比较

2.3 疼痛评分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单位:分

2.4 不良反应

两组病人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目前,甘露醇作为一种强效高渗脱水剂,在静脉输注时对血管壁刺激性较强,给药速度较快,经快速输注后注射部位及沿血管走向部位易出现麻木、疼痛等症状。20%甘露醇在遇冷后易产生结晶,静脉输注时大量微粒在短时间内进入静脉,易引发血栓;加之微粒间的碰撞导致局部供血不足,甚至堵塞[9]。静脉穿刺过程中因对血管内膜行机械切割等操作,并在留置期间导管来回移动,均会对静脉壁造成机械摩擦,且反复穿刺亦会损伤血管内壁。此外,甘露醇高浓度及高渗的药理作用使病人在输注期间体内血浆渗透压呈一过性增高状,组织内水分快速进入血管,导致血管内膜脱水,且内膜因完全暴露于刺激性溶液中而受损,又因给药速度快等产生的冲击力对血管内膜造成不同程度损伤,从而激惹静脉壁发生炎症反应,致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在白细胞浸润下发生炎症改变,静脉血管变硬、收缩引发静脉炎[10]。既往传统湿热敷治疗静脉炎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在湿热敷过程中需不断更换毛巾及热水,且水温不易控制,毛巾在展开后温度下降较快,反复操作费时、费力,不仅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同时会降低病人依从性。故寻求一种积极、有效的护理及治疗方法对减轻静脉炎的影响尤为重要。中医学将静脉炎归结为“脉痹”范畴,认为气滞血瘀、湿热内蕴为该病的主要病机,《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由此可见,血瘀及湿热二者间互为因果,在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机体发生病理性改变,且人体自身有湿热或常感湿热之邪,而湿热之邪停留于体内将瘀滞于经络,出现经络血液运行不畅,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因湿热滞留于经脉中,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出现气滞血瘀的病理改变[11-12]。气血不畅,凝聚于肌肤,津液输布受阻而肿胀;蕴而化热,瘀热内结,则局部发热;脉络受损,血溢肌肤,则局部发红;脉络血行不畅,血瘀滞阻,不通则痛。故在中医治疗中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为原则。通脉散中三七止血补血、活血化瘀;苏木消肿止痛、行气破瘀;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姜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延胡索活血散瘀、行气活血;茯苓渗水利湿、宁心安神;赤芍活血祛瘀、清热凉血、舒经通络。诸药合用,可奏化瘀止痛、舒经通络之效。现代药理学表明,三七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的作用;苏木可抗血小板聚集,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桂枝中的有效成分桂皮醛可解热并促进皮肤血管扩张,调整体内血液循环,促使血液流向体表,有助于疏风散热,达到温经通络的目的[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红肿消退时间较短,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较长,舒适度评分较高,治疗后VAS评分较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与硫酸镁湿敷治疗相比,采用通脉散加味外敷治疗效果更好,可快速消除红肿、疼痛等症状,有助于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提高病人舒适度。分析其原因可知,硫酸镁湿敷在治疗中需不断添加硫酸镁溶液,无法保证湿敷区温度的稳定,降低病人舒适度。而通脉散在调制过程中加入黄酒,具有辛散温通、通经活络之效,与药物联合使用可促进药物代谢,降低对血管壁的刺激性,且无纺布具有无毒害、耐高温、抗撕裂等优势,在外敷时具有较高安全性、透气性及柔软性,可有效保持膏药的湿度,从而提高药物有效率[14-15]。

4 小结

综上所述,为防治甘露醇引发的静脉炎,采用通脉散加味外敷可有效防治甘露醇引发的静脉炎,缓解疼痛症状,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提高病人舒适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红肿甘露醇静脉炎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肢伤一方加减联合甘露醇治疗早期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观察
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红肿、炎性症状改善时间的影响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乳房红肿可预防
躲避蚊子有方法
冬虫夏草甘露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甘露醇治疗脑外伤致急性肾损伤及阿魏酸钠的治疗作用研究
加热包加热结晶甘露醇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