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马西平诱发的泛发性大疱性固定性药疹一例
2021-02-06王中志王一霖姚国泰林文婷陈江汉
王中志 王一霖 滕 亮 姚国泰 王 妍 林文婷 陈江汉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因“手足外阴红斑肿胀、口腔糜烂溃疡5 d”于2018年3月17日收治入院。患者因头痛口服“卡马西平”,第2天手足、外阴处出现水肿性红斑,伴肿胀,稍有疼痛,自觉皮温升高,但无破溃,口腔黏膜、舌面出现糜烂、溃疡,伴疼痛。自行外用金霉素软膏,无明显好转。患者于外院就诊,考虑“固定红斑”,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具体不详),未口服或外用相关药物。病程中,患者无发热。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曾在口服卡马西平后,双手虎口处出现肿胀,数日后自行消退。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10余年,注射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规律降糖治疗;有高血压病史5年余,口服氨氯地平降压治疗;无其他疾病史和药物、食物过敏史。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专科体格检查:双手指、双足趾缝处见红斑伴肿胀;皮温升高,压之褪色,少量色素沉着;红斑上见大疱、水疱,水疱破溃;外阴处见红斑伴肿胀,无破溃;口周见红斑伴肿胀,上覆水疱,未破溃;口腔黏膜、舌面见白色糜烂、溃疡(图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6×109/L,红细胞计数5.13×1012/L,CRP 13.53 mg/L;中性粒细胞比例0.806,淋巴细胞比例0.160,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部分表皮缺失,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图2)。血清颗粒溶素检查:患者血清颗粒溶素水平显著低于Stevens-Johnson综合症(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史、实验室检查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为卡马西平诱发的泛发性大疱性固定性药疹(generalized bullous fixed drug eruption, GBFDE)。予立即停用卡马西平,对其进行宣教,避免再次服用。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 mL、维生素C 3.0 g、维生素B60.2 g每日静脉滴注,日补液量达1 000 mL,并嘱其大量饮水;皮损处涂抹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防止发生继发感染。治疗5 d后,患者全身红斑颜色变暗、变淡,口腔溃疡、糜烂愈合,水疱干涸消退,未见新发皮损。随访至今,患者未再服用卡马西平,无再发皮疹。本病例治疗时间较短,全程采取保守补液治疗,未使用糖皮质激素,预后良好。
2 讨 论GBFDE是固定性药疹(fixed drug druption, FDE)的一种亚型。FDE是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皮肤特殊表现,是根据服用同一药物后在同一部位重复出现的皮疹来命名。皮疹以圆形红斑为主,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最早报道FDE的发生与服用安替比林有关,各种镇痛药物、抗生素、泻药等亦可引起FDE发生。GBFDE常指体表面积>10%的水疱,且有典型的固定药疹表现,头颈部、胸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生殖器6个部位中有3处以上发生皮疹[1]。引起GBFDE的药物以NSAID为主,近年来由化痰药物引起的GBFDE逐渐增多,一些抗菌药物、化学治疗药、中药等也可引起GBFDE[2-3]。该病的临床报道极少,尚无明确的定义。有研究者提出以下诊断标准[4]:①相关疾病史;②至少2处黏膜受累,无典型靶形皮损;③境界清楚的大疱和糜烂面;④皮损至少累及2个部位(根据体表面积九分法区分)。以上符合2条为可疑病例,符合3条可确诊。
A 左右足各有一部位受累 B 左足拇趾缝处见少量色素沉着 C 右足拇趾缝处见一圆形水肿性紫红斑,境界清晰,中心水疱破溃,绕以紫红色晕 D 左手虎口处见边界清晰的水肿性红斑 E 右手中指缝处见一水疱破溃结痂 F 口周肿胀,见一水疱G 舌面见白色糜烂、溃疡。图1 患者皮肤科专科体格检查
A 部分表皮缺失,基底细胞液化变性(H-E染色,×40)B 真皮浅层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H-E染色,×100)图2 患者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