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维修业态发展研究

2021-02-04上海海关课题组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保税监管企业

上海海关课题组

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加工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向两端延伸。从个体而言,单纯的代工制造无法满足加工贸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其对于产品检测维修的需求越发迫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不断融合发展的需求越发强烈。从整体而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整体产业链的发展,发展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又要关注国际贸易逆全球化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按照促进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要求,发挥好“蓄水池”和“调节器”的作用,对接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维修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一)保税维修的定义及地位

1.保税维修的定义。保税维修是维修的一种延伸和提升,其定义为:以保税方式将存在部件损坏、功能失效、质量缺陷等问题的货物从境外运入区域内进行检测、维修后复运出境,或将待维修货物从境内区外运入区域内进行检测、维修后复运回境内区外。(1)参见《海关总署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保税维修业务有关监管问题的公告》(公告〔2015〕59号)。其特点是维修过程全程保税、全程海关监管,主要针对自产或者代工产品的保税维修和第三方保税维修。目前,可以开展保税维修业务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

2.保税维修在保税业务整体产业链中所处地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9〕3号)正式发布(因该文件提出了促进综合保税区发展的21条措施,业界简称为综保区21条),新政中明确将“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检测维修中心”作为“推动综合保税区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的五大中心之一,(2)参见《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9〕3号)。保税维修业务同加工制造密不可分,在整体产业链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稳外贸稳外资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3.保税维修是推进综保区发展的重要抓手。首先,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开展保税维修是鼓励企业利用保税政策功能优势,充分参与国际分工、赢得国际市场的重要形式,通过保税维修能积累产品性能、质量等数据信息,增强产品竞争力。其次,开展保税维修有助于提升地方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发展飞机、船舶和机械装备的维修、再制造业务,可以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制造服务贸易的转变和延伸。再次,开展保税维修能够有效地推动综合保税区向高水平高质量方向发展。保税维修业务的发展,倒逼区内产业链条必须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环保要求的方向发展,(3)《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9〕3号)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检测维修中心”部分明确指出“允许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检测和全球维修业务。”必须实施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开放。

(二)海关特殊区域内保税维修的发展情况

1.区内保税维修发展的几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起,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内代工企业特别是机电产品制造快速发展,售后维修需求应运而生,我国对于机电产品的检测维修予以试点。2007年4月,海关总署发布通知,允许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开展国产出口货物的售后维修业务试点;2012年12月,经海关总署批准在当时的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上海漕河泾出口加工区等十二家企业开展内销货物返区维修试点;2015年12月,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保税维修业务有关监管问题的公告》(公告〔2015〕59号),区内维修的规章制度基本成型;2020年5月,商务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支持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维修业务的公告》(公告〔2020〕16号),首次形成多部委联合推进的格局。

2.上海关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维修的发展情况

2020年6月,课题组对上海海关辖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相关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目前,区内已开展保税维修业务企业16家,意向开展企业3家。2019年上海关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维修一线进境货值65.92亿美元,二线入区货值65.98亿元人民币;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一线进境货值24.7亿美元,同比下降25%,二线入区货值27.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

(1)保税维修业务规模不一,以航空与电子产品为主

从被调研对象来看,业务规模有大有小,年业务量小于100万美元的占25%,100-1000万美元的占43.75%,1000万美元以上的占31.25%,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调研企业业务规模分布图

同时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开展保税维修的产品对象以电子消费品、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相关设备和汽车零部件(含人工智能)为主,占比为56.25%,其余为家具、油田设备、造纸机械、半导体设备和通信设备等。如图2所示。

图2 调研企业维修业务分布图

(2)保税维修业务类型交叉多样化,产品范围包括自产、集团内和全球产品

目前企业(拟)开展保税维修的业务类型呈现多元化,坏件维修占93.75%、产品检测占75%、更新升级占62.5%、再制造为6.25%,客户定制改装和冲洗整形等均有所涉及,同一企业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呈交叉状。

开展保税维修的产品范围包括自产、集团内和全球产品(同一企业可开展多种形式),三者占比基本持平,分别为62.5%、56.25%和62.5%。如图3所示。

图3 调研企业维修产品范围分布图

(3)保税维修业务发展态势良好,但受疫情影响较明显

近5年企业保税维修业务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如图4所示。

图4 调研企业近5年保税维修业务总发展趋势

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1至6月企业保税维修业务与外贸整体变化呈同降趋势,保税维修业务量下降的企业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三,逆势上扬的仅占12.5%

(三)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保税维修的影响和作用

1.海关制度创新与治理能力建设为保税维修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海关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海关监管制度体系,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打造先进的、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海关监管体制机制。这也为包括保税维修在内的一系列创新制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整体性治理对保税维修提出了更高的外部要求。整体性治理的核心理念就是依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支撑,如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在保税维修的前期发展中,海关通过工单式核销的监管模式,有效解决了保税维修与传统加工贸易中料件成品单耗对应关系的限制。下一步,依托“互联网+稽核查”模式,直接抓取企业ERP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从而实现“无感监管”“全链监管”,进一步推进维修分拨中心、保税集团间维修、全产业链下保税维修业务等新型模式的发展。

3.企业发展路径对保税维修产生不同的内生力量。一方面,企业转型需要促生内生动力。保税维修大多与保税加工企业关联,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生产规模以及产品的回流集散便捷程度影响着维修的发展,也是企业做好售后服务的重要举措,更是利润增长所在。(4)以飞机发动机为例,一台民用发动机服役时间接近30年,除日常维护外,根据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要求,一般5年左右要进行一次返厂大修(机体大修间隔为10年左右),每次大修的费用至少需要几百万美元,粗算起来,在发动机的全生命周期内其维修费用与购买费用基本持平。参见王翔宇:《民用航空发动机维修市场发展分析》,《航空动力》2019年第6期。另一方面,企业资源有限产生内生阻力。代工企业不断被挤压到微笑曲线的低端、人力、环保等成本的提升,代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减少,使得企业发展研发、维修等业务存在主客观制约。(5)例如:东莞兆信通讯公司曾是当地规模较大的海外手机代工厂,2011年初创时虽然在组织结构中设置了研发部用于自有品牌的创立,但开工后却把筹借的4000万资金几乎都用在了生产环节上。代工生产带来的微薄利润远远无法维持研发部门的运转,科研人员最后流失殆尽。企业失去了通过对外代工促进技术升级,从而建立自有品牌摆脱低端锁定的机会。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误直接导致企业2018年资产被清算。参见杨春、李菁、孙莉莉:《中国外向型代工企业当前逆境研究——基于逆全球化新特点视角》,《西南金融》2019年第11期。

二、保税维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从以上调研及分析可以得出,保税维修的发展经过几个阶段,打通了原有部分瓶颈,但其发展还存在多方面的制约,需要进一步剖析。

(一)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逆全球化”趋势

1.“逆全球化”(6)单边主义、保守主义和封闭主义抬头,与经济全球化反向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削弱国家间多边经济合作和破坏各国之间经济上互利共存关系,称之为“逆全球化”。发展对产业链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方面,逆经济全球化新特点的直接表现就是:WT0所倡导的全球多边贸易和投资规则、治理机制被双边或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所瓦解,跨国公司原全球产业链开始在特定国家或区域内重新架构。如美国、英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在华的许多跨国公司,近几年开始纷纷撤离中国搬迁到其他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CPTPP用苛刻的条款把中国排除在外;美国对外征收高额关税等。

2.疫情及其持续蔓延的影响。本次新冠疫情给全球产业链带来了一次带有破坏性试验效果的压力测试。我国制造业作为全球价值链的一环,受到供应链上游的严重制约,制造业及相关产业下滑的冲击也影响到了保税维修业务。维修作为生产型服务业,其业务与母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极强。以波音公司的飞机维修和普惠公司的飞机发动机维修为例,由于航空产业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7)《新浪新闻》:中国民航局2020年7月10日数据显示,2020年二季度,全民航整体亏损342.5亿元,较第一季度减亏38.5亿元,整个2020上半年,全行业的亏损额达到740.7亿元。上述维修业务在2020年上半年下滑明显。

3.保税维修受到双重考验。疫情叠加“逆全球化”思潮、中美贸易摩擦和科技竞争升级,在逆经济全球化新特点下,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将面对跨国公司进行全球价值链重新架构过程中被边缘化或剔除的外部环境冲击。这种外部环境不断严峻的大背景之下,保税维修业务发展受到制约,上海的保税维修产业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维修的产品结构不够丰富,规模效应难以凸显,业务能级和辐射范围有待提高。

(二)保税维修业务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

1.贸易管制渠道不畅通,制约产业健康发展。我国现行的贸易管制政策对旧机电产品进口及维修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列入《禁止进口旧机电产品目录》中的旧机电产品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其他经国家批准可开展维修业务的旧机电产品在进口时需严格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或配额管理,涉及审批的监管部门较多、审批耗时较长,较难顺利进入国内开展维修。因此,对我国生产的部分全球产品入境维修存在限制,不利制造业售后维修服务的发展和提升。

2.进出口通关流程繁杂。海关通关监管重心仍然落在有形的实物介质上,导致归类、征税、查验等都面临较多的不适应,难以满足企业快速便利通关的需求。

3.维修业务的耗料情况随机多样,存在较大的监管风险。进境维修品的故障原因不可预测,损坏情况存在多种可能,不确定因素多。维修需要更换的零部件和数量也存在个性化差异,同时,由于维修用零部件可以是保税进口、国内购料以及征税进口,来源渠道多样,存在较大的执法风险。

4.环保政策严格,企业处置成本高。根据现行监管规定,维修坏件和边角料原则上应复运出境,确实无法复运出境的,可参照办理运至境内区外的相关手续,可委托境内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处置。(8)参见《海关总署、环境保护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关于出口加工区边角料、废品、残次品出区处理问题的通知》(署加发〔2009〕172号)。目前上海市内具有保税维修废弃物处理相关资质的企业数量少,白名单企业未覆盖到所有区域,业务承载量有限,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5.跨部门监管效率有待提高。保税维修涉及的主管职能部门较多,但海关、商务、环保等部门信息共享不充分,机构协作机制不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有待完善。海关开展稽核查面临较大困难,难以实现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

(三)2020年16号公告出台后仍需解决的问题

2020年16号公告的出台,对支持综合保税区维修业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解决了很多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如简化规范了准入程序、出台了维修商品正面清单、加强了多部门联合监管、明确了环保废弃物的处置等。

但根据企业反馈,公告中还有地方与企业实际需求有差距,“解渴度”不够或是政策边界不清晰的情况。

1.产品目录未涵盖企业需求。根据公告规定了第一批维修产品目录,(9)商务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维修业务的公告》(公告〔2020〕16号)第一条规定:综合保税区内企业(以下简称区内企业)可开展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数控机床、通讯设备、精密电子等产品的维修业务。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的规定或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作出的规定准许外,区内企业不得开展国家禁止进出口货物的维修业务。但除了目录内的产品或是商务部准许的属中国生产并出口的机电产品外,其他如医疗器械产品、车辆传感器及控制单元等产品无法入境进行检测维修,部分有技术基础和业务需求的企业受制度制约,业务拓展受到限制。这不利于中国生产提供到海外的产品,返回国内开展维修,对整个产业链的保障,售后服务的质量等都会产生影响。

2.维修货物流向限制。根据公告规定,区内企业可开展来自境外或境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的全球维修业务。维修后的货物,应根据其来源复运至境外或境内区外。(10)参见商务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维修业务的公告》(公告〔2020〕16号)第二条的相关规定。从监管角度,“原进原出”符合维修的本意,禁止“剪刀差”,也是防控洋垃圾以维修为名入境造成污染的举措。但也不可否认,一刀切的政策也制约了维修物件出口的途径。(11)例如,从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角度和支持综保区特色发展角度出发,在企业有需求,工艺符合环保要求,对当地环境也不造成任何污染的情况下,国内入区维修后的货物,再出口至相关国家,既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以较低成本运用中国先进制造的红利,也使得相关设备器械的使用价值得到提高。

3.保税维修和保税物流分拨中心无法联动。对于待维修品遍布全球的维修企业来说,借助保税物流分拨中心将待维修品集中后结转至维修企业,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和成本,但公告未明确支持该模式。

4.保税维修监管模式严于修理物品模式。从企业开展维修业务实践中发现,贸易方式修理物品(1300)与保税维修(1371)政策边界不清晰,不少企业更愿意尝试1300修理物品进行申报,具体对比如下:

5.对于再制造的支持力度不足。出于环保等综合因素的考量,支持综保区发展的21条新政中对于再制造业务的监管细则一直未出台,因此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特点的航空航天等再制造业务也无法开展。

三、新形势下保税维修发展的新需求及对策

无论是落实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参见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23日上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的讲话:“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还是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的整体要求,以及应对部分国家提出“制造业回流”“去中国化”的影响,保税维修作为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必须进一步满足市场发展的新需求,找到短板形成对策,为稳链壮链发挥其自身应有的作用。尤其对上海而言,既要具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布置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等三大任务,也要积极发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作用。

针对新需求,本文梳理了五方面七个案例,通过实证分析形成相关对策建议。

(一)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

根据规划,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产业,上述领域的重点企业在生产、研发、维修等各核心环节的发展均存在需求,以下围绕临港新片区内洋山特殊综保区及特殊综保区以外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1.特殊综保区内飞机制造保税维修模式创新。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位于洋山特殊综保区内,依托国家大飞机战略、上海航空产业基础、临港新片区及特殊综保区政策,正以打造世界一流航空产业园为目标,集聚国内外航空优质资源。而飞机总装制造的保税维修业务,是吸引产业集群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与特殊综保区围网前的保税维修的监管模式不同,围网后海关对保税维修的监管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1)企业需求:商飞目前约有350-400家国内供应商,分布在国内多地,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大量商品在区外维修需采用担保临时进出区监管模式,维修后边角料及废料需返回区内。根据商飞业务需求,希望优化保税维修政策,将保税维修的适用延伸至区外供应商。此外,飞机出区试飞的时间可能超过1年,甚至2年,也会抵达沈阳、南昌、西安甚至拉萨等地,期间也存在更换保税零部件等需求。

(2)相关对策:与传统的飞机或发动机维修不同,飞机制造的维修需求需要量身定制一种全新的监管模式。针对特殊综保区不设账册的前提,一方面海关与企业配合做好接口,实现在一体化监管平台上的数据对接及交换;另一方面,对于维修零部件异地监管,延长维修核销周期等都需要做进一步调整。此外,如何延展集团保税功能的内涵,作为保税全产业链创新的尝试,将区外维修纳入特殊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的监管范围内,区外为商飞公司提供维修服务的企业视同区内企业,待修理物品发往区外维修视同于区内维修等也应同步考虑。

2.临港新片区内特殊综保区外重点企业保税维修新需求。非特殊监管区域的重点行业、企业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维修业务,是保税监管转型发展的目标,将为稳外贸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注入强劲的动力。

相关对策:以重点企业为单元,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域外、临港新片区范围内建立分区,分区内企业享受与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主区相同的税收政策和制度安排,海关探索实施电子监管。(13)主分区概念最早由美国提出,此处建议可以参照借鉴。美国的自由贸易区称为“对外贸易区”(Foreign-Trade Zone)。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对外贸易区法案》,启动对外贸易区项目,鼓励和加速外商发展。发展过程中,由于定位和功能比较单一,美国对外贸易区发展较为缓慢。1952年,美国对外贸易区委员会创造出“分区”概念,把加工制造延伸到主区之外。1999年,国会修订《对外贸易区法案》,允许在对外贸易区之外设立“分区”,为特定企业专门建立对外贸易区分区(特殊目的分区,Special Purpose Subzones),使得在主区内无法加工制造的项目有了生产基地,大大鼓励了进口深加工的发展。区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参照区内保税维修准入模式开展,在飞机船舶、高端装备机械的全球维修领域,不再采取国务院批准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同意此类个案审批的方式进行。

(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1.非接触式医疗器械的全球维修

上海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总额5.5亿美元,主要从事医疗设备领域内的技术开发、医用磁共振、医用x射线等设备生产制造。2019年出口医疗器械货值5亿元,2020年预计出口货值达到15亿元。企业十分重视提升医疗设备售后维修服务。从2019年开始,随着出口业务量不断提升,企业出境货物返境维修业务量逐渐增多,待维修的零件超过100多种。如果不能返回国内维修,难以发挥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作用,会影响国际市场份额。

企业需求:旧医疗器械属于禁止进口产品,企业维修业务仅限于自产产品上所使用的中国原产备件,无法开展设备整机的维修业务,制约了企业业务拓展和竞争力培育。对需要返回维修的旧医疗器械,应当区分人体接触部分与非接触部分,企业提出的需求是在国外拆除接触部分后,将剩余的非接触部分运回开展维修。

2.汽车部件亚太保税检测分析中心

C集团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位于上海的分析中心每年负责对全球保质期内的售后退件进行质量分析,月均分析300件。为扩大上海分析中心分析范围,计划将分析范围由大陆市场拓展到亚洲市场,承接亚太国家售后退件质量分析。

企业需求:企业需要进口国外整车厂退回的旧ABS防抱死制动器等。这些部件有些是上海工厂出口的产品,有些是C集团亚太各工厂生产的产品,需要开展保税检测分析业务。实际操作中,因企业涉及的进口产品均为8708项下,未包含在《第一批维修目录》中,无法开展保税维修业务。

上述需求1、2的对策:按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无污染”的原则,探索扩大保税维修业务正面清单,进一步拓展高端医疗器械保税维修,使医疗器械在去除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后、用于检测的旧ABS等禁止进口旧机电产品在降低相关风险以后,能够进入国内开展维修检测。

(三)保税维修与全球分拨业务功能联动的需求

某家区内维修企业,承接了N集团移动通信基地站系统模组、移动通信基地站射频模组、移动通信基地站信息处理板等无线网络通讯类高端电子产品。

1.企业需求:希望从N集团在全球各生产商集中存放至特殊区域内的仓储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作为分拨中心,结转至区内维修企业,待维修企业修理完成后,再返回仓储物流企业,并最终出口到N集团在全球的各个工厂。

2.相关对策:允许该模式可以直接适用保税维修政策,通过区内或区间结转,将物流分拨中心账册上的待维修货物直接结转至区内维修企业保税维修账册,完成维修后再结转回区内物流企业账册,确保符合“原进原出”的原则。

(四)突破“原进原出”限制,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

1.企业需求:某有意向在海关特殊区域开展维修的医疗器械企业,希望将国内二手医疗设备进区维修后,在性能符合最终目的国相关要求的情况下,再出口至巴基斯坦等相关国家,充分利用设备的剩余价值,为当地提供物美价廉的医疗服务。(14)目前,美国、德国允许二手医疗设备改装后再销售,国际上有超过70多个国家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是按照电子、机械产品的认证和标准,40多个国家是认可美国或欧盟的认证和标准,接近100个国家是允许二手设备使用。如果能够开拓国内部分的维修业务,将国内入区维修的医疗设备,维修好以后,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成本可以大幅降低,既不存在洋垃圾进口风险,也能缓解我国医疗设备销毁难的问题。

2.相关对策:在维修货物的流向上,适当放开二线入区维修货物最终出口至境外的限制。

(五)保税维修与再制造的联动发展

上海某飞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提供飞机发动机及其相关零部件的修理、维护及大修服务。2009年经商务部批准开展境内维修业务试点。目前维修业务年产能160台,最大年产能250台,已成长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CFM56飞机发动机维修公司。

全球现有CFM56飞机发动机两万八千余台,每年上百台发动机报废。通过分解后,其中一部分零件经过再制造和检查后,可以再在市场上流通,其每年的贸易额高达近五亿美元。这种业务方式在国外航空界已是普遍的操作方式。开展E2P和P2E(15)E2P:通过对报废发动机上零件的再制造,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减缓企业的库存压力,缩短零部件的供应周期,提高零部件的利润率。比如一台报废发动机购买价格大约在50万美元,但将零件再制造单独销售的总价格能达到200万美元左右。P2E:通过对旧零件的再制造,组装成一台新的发动机再销售,售价可以达到500万美元左右。所以在现有开展的保税维修业务基础上,开展再制造业务的商业价值远远大于单纯维修。两种业务模式来完善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目的,加强市场竞争力。

1.企业需求:目前对于《综保区21条》新政中关于再制造方面无相关细则出台,难以实际操作。

2.相关对策:建议中央部委层面尽快出台再制造的相关文件,深化落实《综保区21条》新政中关于支持再制造业的相关规定,(16)《综保区21条》:关于支持再制造业的规定:允许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航空航天、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再制造业务。助力企业在原有保税维修业务的基础上,通过“再制造”业务获得新的增长点。

四、解决保税维修发展新需求的途径探索

(一)以保税全产业链的视野推进保税维修持续发展

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确保产业深度扎根中国,防止回流的重要举措。结合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保税服务制度创新。抓住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落实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机遇,发挥新片区实施高标准贸易自由化和特殊税收政策优势。在试点主分区模式的基础上,加快综保区外重点企业船舶和航空航天、数控机床、工程设备等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入境维修,鼓励制造业企业从制造加工向检测维修再制造等环节延伸,推动贸易产业向产业链两端拓展。

(二)以整体监管的理念提升各部门协作配合

以制度形式固化“一个平台、多方监管”的理念。明确综保区管委会的主体责任,加强各政府部门协作,共同治理。商委、海关、环保等部门全程介入、无缝衔接,明确分工,强化日常管理,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形成良性发展闭环。以建立单一窗口为契机,打通相关部门监管信息壁垒,加强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通关流程,降低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

(三)紧抓政策出台窗口期深化应用及再研究

按2020年16号公告要求,保税维修业务形成每年向中央部委、省级主管部门两级报备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畅通合理化建议的渠道,根据需求调整维修商品正面清单目录,各部门综合研判其风险信息,在风险可控和确保“原进原出”的基础上,确定部分信誉好、具有优质维修项目和稳定维修业务来源的企业开展试点。按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无污染”的原则,尽快出台《第二批维修目录清单》,进一步拓展汽车产业保税检测维修业务、高端医疗器械保税维修、航空航天行业再制造等新业务新业态。

(四)共性化监管与个性化监管同步发展

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积极探索实施个性化海关监管制度,从普适性政策向个性化监管转变。深入研究保税维修业态的特点和企业诉求,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企业实际诉求制定个性化监管制度,推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如区别对待非接触式医疗设备、因采集数据需求进境的汽车旧件等情形;如对于“维修后的货物,应根据其来源复运至境外或境内区外”,应区别对待境外旧件进口与国内旧件维修后出口的情形;又如商飞的保税维修适用延伸至区外供应商的需求,依托集团保税等政策,通过信息化手段形成数据链条,将区外维修纳入特殊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的监管范围。

(五)以产业集聚化、管理专业化有效防范监管风险

事前监管在防控风险前提下提升便利化水平。疏通源头,为保税维修服务相关物料进口提供便利。可考虑在业务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维修货物进口专用绿色通道或专用窗口,有效解决进口难、通关慢的问题。事中监管的监管模式从物理围网向电子围网转变。结合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综保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以电子围网方式探索创新保税维修监管模式,结合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手段强化流向监管。事后监管向信息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应用料号级底账及工单核销,记录维修全过程准确定位,为海关核销提供数据支持。充分借助第三方专业力量。对确实无法退运境外的料件按核销的规格数量交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定的第三方处置平台(如上海电子废弃物交投中心有限公司)处置,并建立信息化跟踪平台,通过网络实时抽查其流向,做到全流程闭环监管。

猜你喜欢

保税监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商务部:加快保税维修再制造先行先试 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
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验收
青岛汽车口岸进入“保税时代”
去年保税港区进出口204.6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