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音乐史金课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2021-02-03曾娜妮

大观 2021年12期
关键词:金课教学改革

摘 要:在湖南地区高校开设一门讲述本地域音乐历史的系统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现代意义的湖南音乐史金课建设,需考虑“通”与“变”的双重影响。湖南区域音乐史有别于普通高校开设的必修课中国音乐史,湖南音乐史材料更多来源于发生在学生周边的音乐资料,更容易与学生产生互动和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所呈现的文化价值观与学生更贴近,教师更能激发学生在对已习得的音乐内容与课程音乐内容之间的联想,帮助学生搭建起音乐理论知识与体验实践之间的桥梁。这种体验对学生来讲是十分美好和珍贵的,这样一种教学尝试也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

关键词:湖南音乐史;金课;教学改革

注: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家国情怀与地域特色相融的《湖南音乐史》线下金课建设”(HNJG-2020-0726)研究成果。

一、湖南音乐史课程建设的目标

湖南音乐史课程建设将围绕“两性一度”原则,以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为手段,以最大限度拓展课程的深度、广度与难度,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课程建设力争做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前沿性、课程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课程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课程教学评价体现创新性、课程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

从深度上来看,湖南音乐史课程内容不仅包含对音乐本体的认知,还包括了礼乐的观念、乐教的途径、审美的功能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乐是与国家体制相辅相成的“一体两翼”。在中国最古老的教育体制里,音乐教育涵盖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在社会生活里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湖南音乐史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音乐在湖南历史上与湖南区域社会及整体文化的相互关系,以此把握湖南音乐产生与发展的脉络。可以说,一堂民族音乐史课,就是该民族礼乐的文明史;一堂区域音乐史课,就是该地区礼乐的发展史。

从广度上来看,湖南音乐史不仅包括音乐发展历程中的本体因素,如律、调、谱、器、曲等,还包括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培育的音乐审美和听觉习惯,以及在本土文化的滋养下音乐表演的动态过程。只有将不同领域的音乐发展历程加以整合并体系化,才能呈现较为完整和立体的湖南音乐史课程体系。从目前已出版的整体性湖南音乐史研究成果来看,《湖南省志·艺文志》《湖南文艺六十年(1953—2013)·音乐卷》《湖南当代音乐史》《湖南音乐史》等学术著作的影响与作用不可忽视。这几本文献时间跨度大、研究范围广、采集资料全面,是湖南音乐史课程建设过程中弥足珍贵的资料。在以上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湖南音乐史课程的改革还需要从广度上加以拓展,从史料上入手,最终落足于学生的价值观建设。要着意于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教学史料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融合,帮助学生在史料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彰显出课程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上的作用。

从难度上来看,湖南音乐史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让音乐学历史课程教学走向田野,组织学生进入身边的历史现场,让学生了解鉴赏美、表现美的方式,在身边的田野场认识音乐、阅读史料、分组讨论,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最后进行目标性考核。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非常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对本地音乐历史进行考察和解读,可以对当地音乐有更深入的认知,也可以更直观地感知一个区域的社会音乐生成、延续和组织的过程,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思路来理解和诠释音乐,最终形成立体化的音乐史观,这是对学生能力的重要考验。在已有成果中,《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湖南民间歌曲集成》《湖南歌谣集成》《湖南戏曲音乐集成》《湖南戏曲史稿》等集成志书为研究湖南音乐历史提供了依据,后续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集中精力解决湖南区域音乐史里一些重要的转折点,讲清楚来龙去脉,并且攻克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二、湖南音乐史课程改革研究

湖南音乐史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建设方案首先考虑从“一体两翼”的视角,从传统礼乐的逻辑起点出发建设湖南音乐史课程体系。“一体”是指“礼乐相彰”的制度体系:传统“引礼入乐”的制度是湖南音乐史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宏观架构。“两翼”是指家国情怀和地域特色:家国情怀使学生从个人情感角度感受家乡音乐深厚的历史底蕴,感受对传统音乐的敬畏与坚守;地域特色使学生了解地域历史、方言、行为、礼仪对地方音乐表演、体系、理论的影响。

第一,建设思想性与学术性兼备的湖南音乐史课程。一流课程的内涵,首先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应该在教书育人方面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要成为承担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基地。湖南音乐史课程具有天然的人文艺术属性,能够唤醒学生对于家国情怀和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责任意识,使学生获得音乐体验的同时达到价值引领和铸魂育人的目的。湖南地域的民歌、戏曲、曲艺的旋律,和湖南地区的方言语韵的走向息息相关,学会了方言,就自然而然地能哼唱旋律。如果课程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能将教学活动放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中,深刻挖掘湖南民间音乐歌词与音韵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再将音乐史理论学习与音乐实践、田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便能使课程教学活动成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返回理论—理论更加真实可信”的完整教学链,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和能力。

学界目前有关湖南音乐的通史研究、专题史研究、断代史研究成果卓著,《中国音乐文物大系Ⅱ·湖南卷》《黎锦晖评传》《贺绿汀传》《吕骥评传》《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研究》等著作为湖南音乐史一流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成果、科研方法、学科发展史等材料支撑,使湖南音乐史整个课程内容能够包含学术理论、专业知识和素养技能。

第二,建设“知”与“行”相统一的湖南音乐史课程。一流课程的实践,要更加注重扎根当地,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响应国家的号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湖南音乐史一流课程的建设需要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支撑,也需要与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相结合,鼓励大学生在湖南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找创作灵感,树立文化自信。“地方性知识必须在地方人民的文化框架内才能得到理解,将其与它的文化背景相分离就会忽视它在社区生存和团结中所发挥的作用。……地方性知识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得到保存,充满生气。”[1]湖南音乐史,就是由一首首流动的民歌、一支支活泼的舞蹈、一段段活跃在民间的仪式等组成,需要理解音乐背后的理论。

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教材,课题组面临的基本任务是对湖南音乐史课程教材内容整体性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对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新的思考和提炼。湖南音乐史课程设置可以明确为远古、近古、中古、近代四个阶段,在实践过程中要强调用地域社会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认知音乐,在本地域文化語境中探寻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路径。

第三,建设多元化与专业化互为支撑的湖南音乐史课程。湖南音乐史课程建设多元化的探讨,既包括音乐的多元性,也包括文化的多元性。湖南地理地貌复杂,民族众多,地域内不同族群的音乐在风格与类型上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也存在着文化价值取向的明显不同。因此在课程建设之初,就要在学理层面从多元角度提炼具有教育学价值的理论,用以指导湖南音乐史的教学设计。这类基于多元化视野研究的案例式微观研究成果丰富,如:《湖湘近代(1840—1949)音乐人物研究的方法论意义》《1900—1949年湖南初等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等。这一类型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对于湖南音乐史课程理论多维度、多样性的建设,可以极大地充实湖南音乐史料体系,也对湖南音乐文化多元性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湖南音乐史一流课程建设是结合实际需要、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的需求而重点建设的新课程体系,时代因素、地域文化因素、课程自身因素、音乐教育的本质因素都赋予了这门课程鲜明的价值取向:建立在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反思以及对材料的审思基础上的、从湖南地域丰富的音乐中汲取营养并反哺于音乐教育、突出人文关怀和唤醒意识的艺术理论课程。同时,家国情怀与地方特色相联通、相融合的新模式,为音乐史课程与大学德育课程相互支持的改革实践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探索途径。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31.

作者简介:

曾娜妮,湖南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史论。

猜你喜欢

金课教学改革
虚拟仿真实验“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新探
打造以本为本的学前教育“金课”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