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俑“拙味”造型在现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
2021-02-03唐硕
唐硕
摘 要:作为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拙”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中,并以其独特的美学语言影响着中国历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美学观念。“拙”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真实的美,包含着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是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审美准则。融合了汉俑“拙味”造型的现代雕塑作品虽然看起来不是特别完美,但却能够给人一种安稳的感觉。
关键词:“拙味”;汉俑;雕塑创作;造型
在中华民族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拙”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学。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理解,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这种情感犹如儿童的一般真实,富有生命力。汉代的艺术创作就体现了这种“笨拙”的美感,其塑造的艺术作品自然朴实,形体饱满而富有张力,和后代的艺术创作相比,显得十分笨重和质朴,但同时这也使得汉代艺术作品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汉代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了解汉代人生活的一扇大门。艺术家可通过对汉俑造型进行分析研究,提取一些汉俑造型中的审美特征和造型规律,将其应用于自己的雕塑创作中,结合相关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原则和个人的一些当代雕塑创作想法,创作出一系列兼具汉代传统雕塑风格和个人雕塑造型语言的当代雕塑藝术作品,为自己日后的雕塑创作提供经验。
一、汉俑“拙味”的分析与提炼
汉俑的造型特征不是来源于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模仿,而是雕塑家利用自身对客观对象外在特征产生的一种主观直觉感受,通过简化形体的细节,整合客观对象内在的骨头、肌肉和外在的服饰,将其概括和归纳为一个简洁的几何体,并进一步强化这种几何体的形体特征。汉代雕塑家不注重分析俑人衣服内的人体结构,而是强调俑人外在形体的特征。在进行雕塑创作时,汉代雕塑家并不是对着“模特”来创作的,而是通过长时间深入观察客观对象,根据自身的记忆来进行创作的。对于艺术家来说,记住客观对象的基本形体特征显得十分重要。而要想强化客观对象的形体特征,汉代雕塑家就要对客观对象进行一系列的夸张和变形处理。因此,汉俑的塑造观念是将复杂形体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夸张。大多数汉俑是由陶土和木材料制成的,其造型并不像青铜雕塑那样灵活多变,更具笨拙的审美趣味,看上去较为大气,“拙味”十足,趣味性强。无论是人俑还是动物俑,其造型的上半身都长于下半身。这种比例划分方式也使得汉俑看上去具有一种“笨拙”的艺术趣味。
在进行个人雕塑创作时,笔者注重表达汉代雕塑的那种沉雄大气和整体性强的艺术特点。在人物动态的设计上,选择较为稳定的姿态。另外,在对形体的处理上,笔者在吸收汉俑造型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对于雕塑形体美的理解和感受,并参考了一些相关武将的绘画作品,对雕塑形体进行一定的个性化处理。此外,笔者通过概括和夸张的艺术处理,将雕塑作品的各个部分概括处理成一个简洁的立方体,而不对其进行过多的细节刻画,从而使作品的形体感和整体感都更加强烈。同时,笔者还通过拉长人物的上半身,缩短人物的下半身,来使其看上去有种“笨拙”的感觉,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趣味。
二、汉俑“拙味”造型在现代雕塑
创作中的应用
在雕塑创作中,笔者尝试提取了将军俑的一些特征元素,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概括和夸张处理,然后再将其应用于现代雕塑创作中,以使创作出的雕塑作品更加符合将军的身份特点。例如,笔者提取了将军俑头戴的箸冠、肩上披的软甲、类似筒形的裤子、翘头的鞋子以及青铜宝剑等元素,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处理。另外,笔者借鉴了中国传统人物形象的塑造理念,如“文长武短”,即将文官的脸型进行拉长处理,将武将的脸型进行缩短处理。在具体面部细节特征的塑造上,适度参考了中国古代人物画中武将形象的塑造规律,即上扬的粗眉毛、大胡子以及鼓鼓的眼睛。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武将的形象特征。“英雄无颈”是用来形容英雄人物形象的一种说法。因此,笔者有意将人物的脖子塑造得更短一些。“虎背熊腰”也是用来形容武将威武形象的一种说法。在进行雕塑创作的过程中,笔者对人物雕塑的“厚背”和“手臂”进行了一定的夸张处理,通过提取各种将军俑的形象元素,并结合中国传统美学造型中的武将造型观念,对人物雕塑进行艺术上的概括和夸张处理,使得所创作出的作品在艺术形象上更加接近将军的身份特征。然而,笔者所创作的前几件雕塑作品的人物形象还停留在普通的将军形象塑造上,其内在的观念和外在的美术造型可能略显单一。因此,尝试从中国传统美术造型资源中找寻一些与之相接近的美术资源,并将其融入将军俑的造型,以丰富雕塑作品的内涵和造型。另外,还尝试将中国传统美术造型中的“天师钟馗”“天兵神将”等形象与将军俑的形象相结合。他们之间有着以下三个共同点。其一,在内在观念上,人们认为将军俑、“天师钟馗”、“天兵神将”都具有驱除邪魔的能力。这些艺术形象的寓意是类似的。其二,在美术造型上,三者基本都以身披盔甲、手持兵器的粗犷武将形象示人。因此,笔者使用了钟馗的整体形象特征,提取了“天兵神将”身上的飘带及其脚踏的云彩元素,将其整合成一件完整的雕塑作品。雕塑人物的右手扛着宝剑,左手向前伸出神掌,脚踏祥云,身披飘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画面更加丰富,整体的艺术形象生动有趣,作品的内在观念更加丰富,外在的美术造型上更加完美。其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上,笔者吸收了中国传统美术造型元素,所借鉴的艺术形象无论是从内在的观念上来看还是从外在的美术造型上来看,都是一些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艺术形象。此外,从雕塑人物的正面来看,其身披的飘带向左边飘动,好像有风从右侧吹来,由此形成一个“高点”,其举起的右手臂形成了另一个“高点”,手上宝剑的长度被有意加长,右边云彩上扬的“尾巴”也形成了一个“高点”。这种多个左右“高点”之间的错位相连,加强了作品的节奏感。从雕塑人物的侧面来看,人物向前伸出的手臂和向后飘扬的飘带以及后面的云彩,也都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使得整个人物的右侧形成了一个“打开”的空间。整个人物形体较为概括整洁,没有多余的细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雕塑作品(图1)本身的体量感。这种对雕塑作品的构图、节奏、空间以及体量方面的考虑使得作品透露着质朴的“拙味”。
三、结语
在进行现代雕塑创作的过程中,笔者创新创作观念和造型手段,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尤其是借鉴了汉俑中充满“拙味”的审美特质,对这些艺术元素进行提取、概括和夸张处理,并将其运用在自身的雕塑创作中,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的综合运用,更好地表现雕塑作品的体量感、空间感和质朴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王朝闻.雕塑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李艾东.中国陶塑艺术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3]傅天仇.中国美术全集:雕塑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4]陈少丰.中国雕塑史[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5]庄天明,吴为山.泗水王陵出土西汉木雕[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6]晏新志.多姿多彩的陶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