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写内容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2021-02-03陈宜佳

大观 2021年12期

陈宜佳

摘 要:创作一幅书法作品,无论其表现方式是简洁还是丰富,所需要展示出的内涵都是尤为重要的。书法作品离不开汉字本身的含义,究其内容并扩展至整个作品的呈现则理解得更为完整,这样势必会对书法创作产生影响。因此,从书法创作的文字内容来探讨其对书法作品整体性的影响十分有研究价值。

关键词:书法创作;书写诗文;《黄州寒食诗》;《自叙帖》

一、书法与书法创作内容的定义

(一)书法

什么是书法?若仅从字义上看,书法就是一种书写的方式,只是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要求。有人说书法是一门单纯的艺术。2008年薛宣林更是提议将“书法”改名为“书艺”,认为其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一种艺术形式。陈振濂在《书法美学》一书中说:“真正的‘书法’,是包含着作者抒情、泄意、在形式中融入有个性的审美意念的一种绝对强调主体精神的艺术。”这些理论解释,帮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了书法。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融入书写者的技巧、学养与审美情趣,通过视觉形式来展现的艺术形式。

对现在的我们而言,日常书写工具已经颠覆,书写方式已经改变。在文字形成之初,书法在人们眼里就是文字的载体。所以说书法是慢慢地才转换为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创作内容

从宏观上来说,书法是艺术性的,但从创作的内容来看,实用性实则占据半壁江山。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用来记录占卜结果的卜辞。民间瓦当、陶器上的文字是为了表明所属人的信息。另外,摩崖石刻、歌颂帝王的石碑以及人去世之后的墓志,为了祈祷平安匠人们在佛像背后刻下的造像记,文人喜时、怒时、哀时、乐时所写下的诗词歌赋,友人之间来往的书信,等等,都可以作为书法创作的内容。

中国古代书法家大多都是文人出身,写诗赋文乃文人立身之本。古代三大行书都是书文并茂,所以古代经典书作大都出自文人之手。当代书坛也不乏能独自作文赋诗的书家,启功就著有《启功论书绝句百首》。但现代诗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被现代书家所喜爱,更多的是用古诗、古词、古曲、古籍来作为创作内容。

二、书法与创作内容的关系

书文相生,只要书法它写的是字,我们就无法避免去义的问题。对于书文相生,唐代著名书论家张怀瓘指出“文章发挥,书道尚矣……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书议》),“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书断》),“字之与书,理亦归一……因文为用,相须而成”(《文字论》)。

这说明书法的诞生离不开文字,因此也离不开有序字群所表达的内容。张怀瓘认为与文是相交而用的:一方面,文需要书来发挥,有了优美的书写,文就能大为增色,广为流传;另一方面,书又需要文表达某种思想以增添作品的审美意趣。因此,从中国书法美学的角度来看,书和文的结合“在一切可能的结合之中,无疑是最完善的”。

(一)实用性

中国书法的实用性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都难以比肩的,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秦篆到汉隶,实用性都是第一位的。在书法还没有上升到艺术抒情的高度时,官方文书、墓志、好友的书信等就是书法存在的环境。原始时期书写的文字还远远达不到抒情写意的欣赏标准,但是我们从文字的整齐、均匀、贯行、横平竖直中发现这一切都是在为文字的可变性作铺垫。当这一切趋于成熟时,人们不再满足于当下,书法的审美开始慢慢转变,特别是汉隶的出现,可以说已经突破了实用性。如今书法的实用性已经减退,它变为纯艺术欣赏的对象之后,对字义的苛求并没有消失。人们在长期的审美积累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惯性,无法去欣赏一幅文意不通、白字连篇的作品。

(二)思想性

书法作为一种外现形式,它的背后隐藏着创作者的思想,没有思想就不会有艺术。装饰或一般意义上美的追求,谈不上艺术思想的不同范围的表现。文人介入书法后,书法的格调上升,使书法思想染上明显的修养色彩。文人介入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书法实用的传统观念,把书法从用作记录的工具变成抒发自我感情的媒介,这对于书法而言是一个剧烈的转变。文人笔下,书法开始变得风花雪月,从严谨的碑铭抄录中解脱出来,带上了一定的浪漫气息。这样的转变让我们更加注意文字的内容。

(三)识读性

书法当然不是以字意为主体,人们欣赏书法作品时,也不会只看书写了什么内容,如果真是这样,书法就会变成一张文书或者一份抄件,这是书法的艺术表现所不允许的。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艺术形式的美,而不是文义上的美。后者是文学家们所要做的事。在现代社会,书家跟文人已经变成了两类人。当我们不认识或不明白意思的甲骨文、狂草作品或残碑残简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并不影响我们欣赏它们,它们作为艺术品,所具有的书法特征是不可否认的。

我们无法否认一个事实:书法中的字具有可识性,在我们欣赏文人书卷尺牍等完整的书法作品的时候,字义和形式都将被列入思考的范围,摒弃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不可能的。

三、作品分析

(一)怀素《自叙贴》

怀素是唐代的书法家,虽为佛门弟子,却不守清规,酒肉不禁。佛门戒律与怀素狂放个性的冲突,使书家必然寻求一种宣泄。《自叙帖》按内容分的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录自己的生平。第二部分是节录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借颜鲁公之口,展示“草圣”气象。第三部分将张谓、戴叔伦等人的赠诗,按“述形似”“叙机格”“语疾迅”“目愚劣”进行分录,列举诸家的评赞。全文字体大小交错,虚实互见。狂草强调制造矛盾又能解决矛盾,对比极为夸张。随着感情的起伏,有些字写得很大而有些字却很小。帖的前半段较舒缓飘逸,从容不迫,写到别人对他的赞词时就狂态毕现了。如后面的“颠”“来”“戴”“翻”“目”“愚”“劣”“辞”“奥”“固”“非”“虚”“荡”等字,写得很大。一开始是竖有行横无列,写到后来非常激动,就既无行又无列了。从这些字就可以看出,怀素对于别人对他的评价是非常滿意的。这些字都写得非常精彩,写到满意处,他就开始放纵自己的笔头。

(二)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作为宋代的大文豪,其作为诗人的名气远大于书家。《黄州寒食诗》是在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写下的。当时苏轼过得并不好,惆怅、孤独等情绪一拥而上,才让这个文字文本和书法相结合的作品诞生。这篇诗作是苏轼“书出无意于佳乃佳尔”“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书学思想的完美体现。

《黄州寒食诗帖》有诗两首。第一首,诗人感慨因病而错失花期,虽已是生机盎然,但“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至诗结尾诗意都较平常,感情是有节制的,书法也未见太大的跌宕起伏。第二首开篇便发身世之感,笔势随之摇曳奔放起来,字形变大。看到乌鸦衔纸才记起是寒食节,为自己受到了无谓的猜忌而伤心、难过、悲愤,深感报国无望,有一种生死不由人的无奈。“哭途穷”三字,给出了重点,情绪起起落落,字或大或小,用笔或重或轻,正是因为这种情绪的宣泄,字里行间仿佛注入了诗人的无限哀伤。然而线条的凝重、宽博,依然传达出诗人不折不挠的顽强生命力量。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随心感”,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旷世之作。从《黄州寒食诗帖》中可以看出,从文的“义”去剖析这件作品的必要性。

四、结语

书文相生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书文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相互依存,并不能摒弃其中之一把它们独立出来。现代的某些新兴的创作形式只侧重书法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力。但是一幅成熟的书法作品,应该集结了书写者自身对于作品形式和内容的诸多考虑和思量,而不单是为了追求一种“笔走龙蛇”之视觉体验或者只是为抄录记述而做单方面的功课。

参考文献:

[1]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3]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由兴波.诗法与书法[D].上海:复旦大学,2006.

[5]邓宝剑.从苏轼《黄州寒食诗》墨迹看诗文与书法之关系[J].文史知识,2014(10):87-93.

[6]姚山晨.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论怀素《自叙帖》的书法艺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87-89.

作者单位:

香港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