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1-02-03张秀婷冯彬彬王煦煜郭志瑜

大观 2021年12期
关键词: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张秀婷 冯彬彬 王煦煜 郭志瑜

摘 要:如今,全球多元文化对我国一些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一定的冲击。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代表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内涵。皮影戏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我国皮影戏分布地域广泛,各地皮影戏各具特色。虽然有部分人还在坚持传承皮影戏,但整体上全国皮影戏呈衰落趋势。基于此,探讨皮影戏传承中面临的挑战,从而提出新时期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的思路,以促进我国皮影戏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创新

近些年,国家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招收弟子,传承文化。加之新媒体的发展让各种艺术有了更大的展示平台,皮影戏也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传承者将皮影戏视频上传至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让大众对皮影戏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新希望。皮影戏是我国传统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研究皮影戏的创新发展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皮影戏及其发展现状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子戏”,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融合了戏曲、木偶戏、剪纸、雕塑、彩绘等多门艺术,在艺术方面具有动静结合的特点。古人云:“隔帘说书,一口道尽千古事,影子乱弹,双手对舞百万兵。”法国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评论我国的皮影戏为“电影的先驱”。

皮影戏最早源于2000多年前的长安,盛行于唐宋,元代时期传入波斯(今伊朗)、阿拉伯、土耳其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中。皮影戏至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清时期,皮影戏在全国广泛流传,得到了空前的普及与发展。在这一时期,皮影戏的工艺形象也更加精细和多样。大部分皮影戏手艺人为子承父业,经历代相传。

皮影戏具有独特的造型,并且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其人物造型特征为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除人物造型外,还包含山石门景、花树鱼虫、亭台楼阁、龙凤禽兽、车船马轿、城桥塔寺、军帐兵器、陈设用具等。通过人物造型与非人物造型的协调,构成独具魅力的场景和形象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皮影戏的经典曲目包括《战恶兽》《鸡与蛇》《飞天》《龟兔赛跑》《凤仪亭》《哭塔》《鸡斗》等。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发展整体衰落,甚至面临着传承困难的问题。特别是受西方文明影响,皮影戲及其他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显示出明显的衰落趋势。皮影戏这类传统的民间艺术只有少部分人还在坚持传承,并且,能够坚持传承皮影戏的人已经越来越少,部分地区的皮影戏传承已经面临着断代或已经失传的问题。老一辈的皮影戏传承人相继老去或去世,新一代的青年人对其丧失兴趣和信心。如果再不加以保护和传承创新,皮影戏这类传统的民间艺术将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甚至成为只会出现在博物馆或陈列馆中的陈列品,使后人唏嘘。

二、皮影戏传承中面临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皮影戏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确定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等传统戏剧被录入其中。目前,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相继展开,但保护作用仍较微弱。皮影戏的保护实际上还面临着重重的挑战,且这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任务。皮影戏传承当下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第二,传播方式和渠道有限;第三,大众了解较少;第四,缺乏系统性的教育;第五,创新形式单一。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中西方文化高度融合,青年群体大多面临着房贷、车贷、子女现代教育等生存压力,还受西方文化冲击产生了新的审美观点和价值观。青年群体生活节奏较快,而皮影戏等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节奏较慢,传统的皮影戏传播受地点、时间等限制,难以大范围传播,人们对其逐渐丧失兴趣,使皮影戏带给手艺人的收入也非常有限。一方面,皮影戏手艺人的生存和生活面临着难题;另一方面,皮影戏手艺人不被社会关注,其职业价值和个体价值被忽视,导致一些手艺人逐渐丧失传承信心。老一辈人传承信念的丧失对寻找下一代传承人和传承、创新手艺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三、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的思路

(一)加大资金的宣传和支持力度

根据皮影戏传承面临的挑战,现阶段,相关部门应该对所在地的皮影戏手艺人进行统计和收编,并给予资金方面的扶持,加大文化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为皮影戏手艺人提供固定的收入,确保其生活;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吸引年轻人重视和学习皮影戏,给予年轻人学习的希望,提高青年群体对皮影戏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传承兴趣。

(二)开展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

针对现阶段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严重没落的问题,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应组织开展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教育,扩大其教育、宣传及手艺传承的范围。另外,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皮影戏校园教育发展皮影戏真正的兴趣者,寻找新一代的皮影戏手艺继承人,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融合地方特色和新媒体思维进行皮影戏曲目的创新

为了吸引更多的皮影戏受众,现阶段各地相关部门应组织皮影戏手艺人和年轻的学习者进行曲目、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创新。皮影戏曲目中应融入现代社会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或内容。在表现方式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进行创新呈现。在传播方面,可以采用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作为载体,增加皮影戏表演者与大众的互动,培养大众对皮影戏的兴趣。

(四)适应受众新需求进行戏台改造的创新

皮影戏的内容是通过戏台向观众呈现。传统的戏台搭建一般就地取材,选择一块棉布或床单,戏台极为简陋。这类简陋戏台虽然便于装拆,但观者也能清晰地看到后台操作的演员,会使皮影戏的表演丧失神秘感,且对于受众而言失去了一些吸引力。现阶段的戏台创新改造,不仅需要从幕布及装饰上下功夫,还应该重视灯的选择及布置。搭建好的戏台,可以选择当下流行的幕布、LED灯,同时配合反光板等。为了防止吊灯晃动对表演造成影响,应当在调整好吊灯位置后进行固定。后台也可以采用围帐全围的方式增强神秘感。对于前台四周,可选择皮影戏人物造型等进行装饰,既可加大宣传力度,又可提高戏台的审美价值。

四、结语

皮影戏作为我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应该被重视、保护和创新。现阶段,我国各地皮影戏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衰落。

鉴于各地皮影戏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差异性,在皮影戏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相关部门应作为驱动者,引领和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年轻人重视它们,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人的文化生活相关联,为皮影戏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师徒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夜校等方式传承皮影戏的手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对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从而使皮影戏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新一代的年轻传承者,则要根据新时期大众的喜好,对皮影戏的故事呈现方式、表现形式等进行创新,以满足大众多元化的喜好。

参考文献:

[1]陈胜容.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视角的唐山皮影戏传承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9):72-74.

[2]张嘉效,薛敬亚.乡土语境的变迁与缺失:兼谈华县皮影[J].民艺,2020(3):93-97.

[3]周先利,莫群,鹿赛飞.传承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华皮影戏在幼儿园应用现状研究:以湖南省常德地区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1):65-66,69.

[4]董梦苑,林娟,伍雨婷,等.两岸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策略研究:以皖南、高雄皮影戏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22):245-247.

[5]吴凤玲.非遗创新的地方实践与理论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20(5):112-119.

作者单位:

山西工学院

猜你喜欢

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皮影戏的秘密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