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格瑞洛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
2021-02-03张晚月洪书新
张晚月 洪书新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常见疾病,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并发生痉挛后,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严重时会导致心肌坏死,病情进展较快,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目前主要措施为疏通闭塞血管,进而恢复正常血管,例如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为目前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案,具有创伤小、起效快、效果显著等优势,但是术后极易发生心肌细胞再灌注损伤,且手术属于侵入性操作,可对血管内皮造成一定的损伤,会加重局部炎症反应。因此,为全面保证患者安全,临床一般会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一步治疗,有效修复受损的心肌,改善疾病预后。本研究以替格瑞洛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对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为内容展开评价,选择医院治疗的108 例患者实施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108 例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参照组,各54 例。观察组中,男30 例、女24 例;发病至入院时间3~13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8.09±1.72)h;年龄60~84 岁,平均年龄(72.08±4.18)岁;既往病史:9 例陈旧性脑梗死,2 例心力衰竭,15 例高脂血症,19 例高血压,9 例糖尿病。参照组中,男28 例、女26 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14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8.05±2.05)h;年龄62~82 岁,平均年龄(72.03±3.54)岁;既往病史:10 例陈旧性脑梗死,1 例心力衰竭,13 例高脂血症,18 例高血压,12 例糖尿病。两组患者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年龄、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研究对象均自愿配合全部研究项目,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经心电图检查显示存在病理性Q 波改变和ST 段抬高;病情满足《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相关标准[2];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
1.2.2 排除标准 排除对于所用药物过敏、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或认知障碍、活动性出血、重大外伤、心源性休克等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参照组 采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10]+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进行治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口服,首次剂量为300 mg,后改为75 mg/次,1 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首次剂量为300 mg,后改为100 mg/次,1 次/d。连续用药6 个月。
1.3.2 观察组 采取替格瑞洛片(瑞典AstraZeneca AB,注册证号J20171077)+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与参照组用药一致,替格瑞洛片,口服,首次剂量为180 mg,后改为90 mg/次,1 次/d。连续用药6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再发性心绞痛等。
1.4.2 血小板功能 对比组间治疗前后(测定时间为用药前和用药24 h 后)的血小板功能,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后以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进行测定,指标包括血小板聚集率以及P2Y12 反应单位。
1.4.3 心功能 对比组间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情况,通过实施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测定指标为LVESV、LVEDV、LVEF。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1 例心力衰竭,1 例心律失常,1 例再发性心绞痛,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56%;参照组发生3 例心力衰竭,3 例心律失常,2 例再发性心绞痛,2 例心源性死亡,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52%。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850,P=0.0384<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为(65.48±4.38)%、P2Y12 反应单位为(230.28±28.91)U,参照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为(65.27±4.41)%、P2Y12 反应单位为(230.78±29.18)U;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为(35.47±2.87)%、P2Y12 反应单位为(142.38±9.87)U,参照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为(37.28±2.28)%、P2Y12反应单位为(147.28±9.06)U。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2Y12 反应单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83、0.0894,P=0.8044、0.9289>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2Y12 反应单位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6287、2.6876,P=0.0004、0.0084<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SV、LVEDV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 高于参照组,LVESV、LVEDV 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造成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斑块糜烂,血小板聚集后造成斑块破裂并形成血栓,进而堵塞管腔[3]。近年来,临床数据显示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死亡率均有所升高,在70 万的新增病例中,40 万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对于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安全存在严重威胁[4]。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措施为介入治疗,但是介入治疗可损伤血管内皮,极易因炎症反应和心肌缺血再灌注,难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5]。因此,临床常在介入治疗前后应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进而对血液凝固系统进行调节,可修复心肌损伤,但是疗效缺乏理想性,需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6]。
阿司匹林为环氧合酶-1(COX-1)抑制剂,用药后可以迅速和与血小板中环氧化酶活性位点氨酸形成共价位点,进而对环氧化酶活性进行抑制,可降低前列腺素环内过氧化物的含量与血栓素A2的浓度,可让血小板维持低活性,以及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7]。替格瑞洛片属于非前体药物,可直接作用在血小板P2Y12受体,并不需要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 酶代谢激活,可对二磷酸腺苷(ADP)介导的血小板活性情况进行有效抑制,具有较为理想的抗血小板效果。替格瑞洛片起效较快,并不受肝脏GYP2C19 基因多肽影响,因此无药物抵抗情况,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替格瑞洛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效果较为显著,可改善血小板功能与心功能,同时还可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