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对比
2021-02-03周立新
周立新
直肠癌是直肠恶性肿瘤的一种,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便血、消瘦等。该疾病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根据不同情况来看,早期直肠癌可进行手术切除,多数患者术后可以治愈。但是如果发现时已经到了进展期,患者术后5 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并且术后还存在较高的复发率,此外如果肿瘤位置接近肛门可能会失去肛门功能,所以危害很大。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可以通过腔镜手术将直肠癌部位切除,并尽量保留肛门功能,起到改善患者预后质量的作用[1,2]。本次将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收治的90 例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分析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及传统开腹手术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收治的90 例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分为A 组、B 组,每组45 例。A 组男女比例26∶19;平均年龄(54.78±3.60)岁,平均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4.24±1.20)cm;Duke 分 期:A 期18 例,B 期15 例,C 期12 例。B 组男女比例24∶21;平均年龄(54.66±3.74)岁;平均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4.29±1.22)cm;Duke 分期:A 期19 例,B 期15 例,C 期11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文件;排除沟通及精神异常、手术禁忌证、随访失联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A 组 给予患者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行全身麻醉后于患者腹部作手术切口,然后用电刀游离并切除全直肠系膜,清除肠管淋巴及脂肪组织,充分暴露直肠并切除肿瘤,于肿瘤上方10 cm 处将肠管切断,然后将直肠与近端的结肠吻合,确认无误后进行止血与缝合,安置引流管。
1.2.2 B 组 给予患者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然后建立人工气腹[手术过程中保持腹腔压力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并于患者腹壁建立2 个操作孔,置入手术器械及腹腔镜。通过腹腔镜明确患者详情,然后应用超声刀将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系膜进行分离,暴露肠系膜动脉底部,彻底清理结肠系膜内淋巴组织。直肠得到充分暴露后于肿瘤下方2 cm 及上方8~12 cm 处将肠管切断。然后将直肠与近端的结肠吻合,确认无误后进行止血与缝合,并安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肠梗阻、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淋巴结清除数目、术后疾病复发率及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B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A 组,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注:与A 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B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A 组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n,n(%)]
2.3 两组患者淋巴结清除数目对比 B 组患者淋巴结清除数目为(12.35±2.13)枚,略多于A 组的(12.34±2.11)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淋巴结清除数目对比(,枚)
表3 两组患者淋巴结清除数目对比(,枚)
注:两组对比,P>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疾病复发率及生存率对比 B 组患者术后2 年疾病复发率4.44%(2/45)低于A 组的20.00%(9/45),3 年内生存率95.56%(43/45)高于A 组的82.22%(3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疾病复发率及生存率对比[n,n(%)]
3 讨论
直肠癌的危害较多,并且其会随着病情的发展以及癌细胞扩散给患者的身体机能以及抵抗力带来严重影响。首先表现为患者会出现经常性便秘以及大便带血症状,并在一定时期内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以及消瘦[3]。同时由于长期腹胀腹痛也会导致患者的消化功能低下、食欲不佳,并会引起严重的营养不良。此外当病情发展到后期会影响患者的肝脏功能以及肠胃功能,癌细胞的扩散会导致多种并发症,比如腹痛腹胀、严重感染,还可能出现远处转移现象,进而危及患者生命[4]。因此,针对直肠癌需要积极展开治疗,而手术治疗是临床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通过切除肿瘤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现阶段针对直肠癌应用较多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开腹手术及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然而直肠周围存在诸多功能性器官,手术范围过大可影响神经功能,引起排尿功能或性功能障碍,手术范围过小可能会出现局部复发[5]。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时的创口不仅较大,同时还会增加对盆腔神经丛的损伤,进而造成多种并发症的发生。而为了减少对盆腔神经丛的损伤,部分医生会缩小手术范围,也就会导致淋巴结清除效果欠佳,易出现术后复发,不利于患者预后[6]。国际上通常根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是否有远处转移对直肠癌进行分期,而根据肿瘤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Duke 分期,分成A、B、C、D 期,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适用于A、B、C 三期患者。全系膜切除术范围重点是切除直肠肠系膜,包括直肠和肿瘤,需在解剖间隙进行操作,用电刀电能量进行锐性分离。肿瘤远端的直肠肠系膜切除术为5 cm 或所有浸润的淋巴结系膜,而传统开腹手术仅注意肿瘤到边缘的距离。同时其也避免了传统的夹钳、切割、结扎的做法[7],有利于盆腔神经丛的保护,进而该术式不仅可达到根治性治疗的目的,还可有效保护自主神经,保持应有的排尿、排便等功能[8];同时亦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确保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因此,相对传统开腹手术来说,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可检出更多的淋巴结、减少局部复发,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9,10]。
然而直肠癌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现阶段部分学者还呈现不同态度差异。部分学者认为传统开腹手术更具直观性,可提升手术术野,并且在细致的技术操作下可最大程度的确保手术安全性,并提升淋巴结清扫数目。但是该术式也要求主治医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及技术,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11,12]。而部分学者更加支持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应用,腹腔镜的应用亦可增加手术术野,并且腹腔镜还具有放大功能,可确保淋巴结清除效果,且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手术创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13,14]。本次就传统开腹手术及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展开研究,结果显示:B 组患者淋巴结清除数目为(12.35±2.13)枚,略多于A 组的(12.34±2.11)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术式均可起到较好的淋巴结清除效果。然而在术后2 年疾病复发率及生存率随访结果对比上显示,B 组患者术后2 年疾病复发率4.44%(2/45)低于A 组的20.00%(9/45),3 年内生存率95.56%(43/45)高于A 组的82.22%(3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4.050,P=0.024、0.044<0.05)。说明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应用下,可降低疾病复发,并延长患者术后生活年限,有利于患者预后质量的提升。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更具优势。此外在手术相关指标的对比上,本次研究显示:B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71.21±5.87)ml 少于A 组的(86.32±7.34)ml,手术时间(2.68±0.11)h、首次排气时间(2.21±0.28)d、住院时间(11.17±0.79)d 短于A 组的(3.04±0.17)h、(2.64±0.39)d、(13.27±1.5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A 组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也进一步说明,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更具安全性,不仅可以保障手术治疗中的安全,同时还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采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安全性较高,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复发率,延长术后生存时间,有利于患者预后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