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影响患者尿常规及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因素
2021-02-03刘华
刘华
在临床实验室诊断中,血常规及尿常规检测是较为普遍的诊断方法,同时也是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判定时的重要依据[1]。但在进行血常规及尿常规检验期间极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导致检验结果存在偏差进而对疾病的诊断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在进行血常规及尿常规的标本采集、处理、分析以及报告等环节均可出错,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同时,甚至引发医疗事故[2]。因此,本研究经过对血常规、尿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避免不良事件出现,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检验科500 份血常规检验标本及500 份尿常规检验标本为研究对象。血常规标本中男291 例,女209 例;年龄18~79 岁,平均年龄(37.3±14.0)岁。尿常规标本中男301 例,女199 例;年龄20~81 岁,平均年龄(38.3±18.0)岁。入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血常规标本均为静脉血的血常规检验。
1.2 方法 对入选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在进行血常规及尿常规检验期间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标准及实验室要求进行,并依照仪器及试剂说明书的相关参数及流程进行操作,准确记录其检验结果,对于不确定、可疑以及存在较大误差的样本均应进行重复检测。
1.3 观察指标 分析血常规、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其中血常规经反复检验仍存在误差较大或者检验不合格情况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人为、患者自身、仪器以及试剂因素;而尿常规经反复检验仍存在误差较大或者检验不合格情况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临床(药物及样本收集方式)及实验室(葡萄糖、蛋白质及亚硝酸盐,仪器错误,样本加错)两方面因素。
2 结果
2.1 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血常规检验标本中有6 份经反复检验仍存在误差较大或者检验不合格情况,占比为1.2%,其中主要以人为及患者自身因素为主,占比均为0.4%。见表1。
表1 500 份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份,%)
2.2 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尿常规检验标本中经反复检测共有12 份存在不合格或者误差较大的情况,占比2.4%,其中主要以仪器错误及样本加错的实验室因素为主,占比均为0.8%。见表2。
表2 500 份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份,%)
3 讨论
在进行血常规及尿常规的临床检测中,其标本采集、处理、分析及报告等各个环节均可能出现差错,从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不利影响,影响临床医生诊治的同时还可能会导致医疗事故发生[3]。血常规及尿常规检验的准确性能够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确立等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并对患者病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7]。因此,血常规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逐渐成为目前临床检验工作中关注的重点内容。
经本研究显示,在所有受检者中,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率为1.2%,且主要以人为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为主。其中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人为因素主要为:医护人员在样品采集过程中的采集不顺利,如反复采血极易导致空气混入从而形成气泡,采血后震荡则极易导致细胞破裂或者因消毒液混入而导致溶血情况出现。另外,样本保存不当或者样本送检不及时等情况,均会对样本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患者自身因素则可能是由于其自身静脉血管相对较细,进而增加了采血困难;或者患者妊娠期、生理期、高温或大汗以及情绪过度紧张等均会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产生不利影响。而检测期间采用的仪器消毒不合格或者仪器故障、抗凝剂使用等也均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检测误差情况出现。本研究提示,在尿常规标本中经反复检测共有12 份存在不合格或者误差较大的情况,占比2.4%,中主要以仪器错误及样本加错的实验室因素为主,其占比均为0.8%。此外,样本的收集方式及药物等也均会对尿常规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如患者在服用嘧啶及奎宁类药物治疗时,会导致其尿液呈碱性,并存在尿蛋白为阳性的结果;而患者在服用双胍类的降糖药物期间,则极易导致尿酮体呈现假阳性。因此,对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期间,应对其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从而使得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得到有效保证。通过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血常规及尿常规检验中,样本收集方式、实验检测仪器以及临床用药等情况均会对其检测结果存在影响,在后续的临床检测中应明确检测的基本流程及相关要求,严格按照说明及步骤进行检测。而对于影响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在检测期间应明确相关的注意事项,有效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使得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得到有效保证。为有效提升血常规、尿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8-11]:①加强与患者间的交流与沟通,对于对常规检查了解较少的患者应针对血常规、尿常规的检测意义、作用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讲解,对于用药的患者应给予其准确指导与帮助,从而正确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另外,检查期间还应详细核对其化验单,如患者性别及标本容器等,避免差错情况出现。②强化对于血液及尿液标本的集中管理,在进行尿液采集期间应采用一次性取尿杯,女性在采集期间应防止白带渗入标本中,且对尿液量进行严格控制,大多在30 ml,且确保为早晨的第一次尿。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应对针孔处实行局部按压,并不要揉搓。大多数血常规检查无需空腹,但若检测指标涉及肝功能、血糖及血脂等则应叮嘱患者空腹。③质量控制。例如在进行尿常规检测时,应强化对尿液中尿沉渣的镜检质量控制,尿沉渣主要是指尿液中的混合部分,因此,在进行尿液检查期间应强化对尿沉渣的后续检查,并对患者尿液分析中存在的误差情况给予及时纠正,以便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此外,还需强化对尿常规检测数据的相关报告管理,在实行各项检查期间应严格按照有关试剂要求进行,并详细记录其检测结果,尤其是涉及检测中的细胞成分,完成记录后应进行多次核查,然后形成报告,使得由于其他因素对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显著降低。④进行血常规及尿常规检查期间,检验科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流程执行,在进行各项指标的鉴别及诊断时应明确相关的参考指标及其重要指标。例如,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期间,结合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计数在对贫血患者进行诊断时,应依据白细胞技术和分类对于细菌感染以及病毒感染等情况进行判定;同时,可结合血常规结果对血小板减少、增多以及白细胞减少等情况进行判定。由此可见,在临床血常规及尿常规的检验中,对其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相对较多,检测之前应做好相关的询问及通知,并严格按照操作说明及流程进行,使得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得到有效保证[4-6]。
综上所述,在临床检验中加强对血常规、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尽力减少或者避免其影响因素情况出现,促使检验结果的误差及错误情况有效减少,进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