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对不同年龄段患者心肌运动的影响研究
2021-02-03梁源
梁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指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引起的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常被称为“冠心病”[1]。但是冠状动脉心脏病可以是更广泛的,包括炎症、栓塞和其他原因管腔狭窄或闭塞[2]。介入治疗是在超声成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能够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监测或引导下,可完成各种穿刺、X 线、穿刺、插管、药物注射等操作,避免了部分手术操作,达到与手术相同的临床效果[3,4]。目前,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血管介入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介入治疗对不同年龄患者心肌运动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48 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其中男86 例,女62 例;平均年龄(53.42±5.26)岁;稳定性冠心病患者97 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51 例。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中年组(35~50 岁,74 例)与老年组(≥65 岁,74 例)。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且经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股动脉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在手术前3 d 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应该在术前立即服用足够的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术后3~7 d 继续服用上述药物和低分子肝素常规抗凝。术中导管常规使用肝素10000 V。在介入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的6 个月,使用彩超检测左心室图像,快速重建全容积心脏三维图像,同时检测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和左室收缩同步化指标。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植入支架[5]:①球囊扩张之后血管直径残余狭窄≥50%;②球囊扩张之后有明显的夹层形成;③直接支架植入。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同步性指标Tmsv16-SD、Tmsv12-S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以及治疗前组间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个月,两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均低于治疗前,且中年组低于老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老年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收缩同步性指标比较 治疗后6 个月,两组患者的Tmsv16-SD、Tmsv12-SD 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收缩同步性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收缩同步性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是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中上升最快的疾病之一,它已成为威胁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疾病,冠心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结合辅助检查发现心肌缺血或冠状动脉阻塞的证据,以及采用心肌损伤标志物来判断心肌坏死的存在。最常用的检测心肌缺血的方法包括常规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和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侵入性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然而,正常的冠状动脉造影并不能完全否定冠心病[6]。冠心病的风险因素分为可改变风险因素和不可改变风险因素两种。了解并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抽烟、饮食不规范、缺乏锻炼、饮酒过度和社会心理因素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和家族史。
冠心病起病常随季节变化而增加,情绪激动、体力活动、饱腹感、大量吸烟饮酒等都与之有关。冠心病的治疗包括:①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少喝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等。②服用药物:包括抗血栓、抗血小板、抗凝血剂药物,β 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心肌耗氧;缓解心绞痛采用硝酸盐;调脂稳定斑块采用他汀类调脂药等。③血运重建治疗:包括介入治疗、血管内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以及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所有这些治疗的基础都是药物治疗。介入和手术治疗后,也应保持长期的标准用药。对于同一个患者,一个阶段的疾病可以通过药物得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另一个阶段通常单独用药效果较差,需要药物与介入治疗或手术相结合。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特殊设计的球囊导管通过外周动脉到达狭窄处,球囊充盈,扩张狭窄部位,改善血流,在已经扩张的狭窄处放置支架以防止再狭窄[7],也可与血栓抽吸、旋转研磨相结合,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的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急诊介入治疗,时机非常重要,越早进行治疗越好。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心动图三维检测可以直接反映心内膜的各种变化,并自动分析左心室容积等相关信息,测量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可以提供不同阶段左心室同步收缩运动的定量指标,为评价心室运动状态提供更准确的信息[8]。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对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肌运动均有显著改善,其中对中年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