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BNP 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02-03丛中华
丛中华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临床病死率高。冠心病主要是由脂质代谢异常引起的。脂质代谢异常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心脏缺氧。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随着病情发展,心肌缺血缺氧面积不断增大,患者会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因此,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就是改善充血的血管,恢复心脏的血氧供应,改善心功能,从而达到心功能完全或部分恢复,防止心肌重构的目的,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1]。本研究探析了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有效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60 例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根据双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30 例。实验组年龄31~79 岁,平均年龄(56.71±8.57)岁;男女比例为19∶11。对照组年龄33~77 岁,平均年龄(56.01±7.96)岁;男女比例为17∶13。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给予β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和抗血小板药物等进行治疗。
实验组实施冠脉介入治疗。穿刺右股动脉或者桡动脉,给予鞘管置入,用合适造影导管到达左冠或者右冠开口,送导丝至靶血管远端,缓慢加压至充盈,后抽空和撤回至引导管内,在扩张满意之后给予支架植入,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抗血小板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LVEF、BNP、6 min 步行距离)、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降低2 级;有效:NYHA 分级降低1 级;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LVEF、BNP、6 min 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LVEF 高于对照组,BNP 低于对照组,6 min 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n(%)]
2.3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住院时间为(9.51±2.21)d,短于对照组的(12.41±3.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和工作压力逐步加大,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影响因素很多。临床上,冠心病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危险疾病。根据相关调查数据,>1/2 的心功能不全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因此,冠心病合并心衰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少尿、呼吸困难,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心衰和心律失常的症状,它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影响,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冠心病患者动脉管腔被脂质沉积堵塞,导致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动脉管腔和小血管,导致供血区心肌细胞和组织极度缺氧或缺血,心脏射血分数显著降低,迫使心室持续扩张。由于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肌细胞和组织处于长期缺血状态,心肌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迫使心脏的收缩储备功能下降。同时,受损的存活心肌也会对缺血心肌和左心室功能的恢复和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衰的关键是尽快疏通血管狭窄或闭塞,恢复梗死相关动脉的再灌注,从而有效避免残留心肌细胞或组织的持续性凋亡和不可逆性坏死。
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加重,心肌缺血缺氧面积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导致继发性心功能不全[2]。选择介入治疗方法,可改善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有效预防心衰的发生,明显促进心室重构,有效防止左心室进行性增大,从而使患者的缺血心肌得以成功挽救,使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得到有效恢复,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心肌血运重建。临床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治疗后预后通常较差,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随着医学技术和水平的发展,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应运而生,它将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增加康复的希望,特别是临床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能及时支持血液供应,可能会恢复心肌收缩功能。
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出现后,介入治疗使部分活跃的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复苏,恢复相关的心肌血液运输功能,改善心肌缺血的相关症状。即使患者没有存活的心肌,通过介入治疗进行血液重建也可以有效地打开闭塞的冠脉,与存活的心肌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3]。对患者而言,早期介入治疗可打开闭塞血管,恢复血液循环,有效恢复梗死动脉的实际返流,有效挽救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避免活动性心肌持续凋亡或不可逆性坏死导致本病进一步加重或恶化,因此,有必要采取介入治疗来控制本病。一般的药物治疗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疾病的威胁,单靠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显著。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介入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可以有效解决包括冠脉狭窄和闭塞在内的缺血性心肌损伤,特别是抗血小板药物的开发使患者能够在术前、术中和术后使用肝素和氯吡格雷,治疗效果大大提高[4,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LVEF 高于对照组,BNP 低于对照组,6 min 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虽然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室重构,延缓疾病发展,但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的效果。早期血运重建是冠心病合并心衰的重要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初期抗血小板药物效果不明显,术后患者易发生再闭塞,限制了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6,7]。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血小板药物的不断更新,肝素和氯吡格雷的围手术期应用,介入治疗的效果不断提高。其主要作用是疏通动脉管腔,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增加心肌血供,改善心功能。介入治疗的优势:①可避免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减少,促进细胞生长,减少细胞凋亡;②有助于改善心肌收缩性。当心脏收缩功能受到影响时,介入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灌注量,使心脏收缩功能恢复正常;③介入治疗有利于体循环重塑,心肌缺血会对患者的体循环产生不利影响,易出现并发症。介入治疗可以疏通管腔,增加心肌血供,改善体循环,减少并发症[8]。
综上所述,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实施冠脉介入治疗效果确切,效果优于药物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耐力,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