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角色升级探究

2021-02-03杨淞岩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主持人人工智能

摘要:面对新的行业形势,传统主持人必须改变自身观念,从主持方式、语言运用、职业能力等方面着手,创新自身的主持风格,改变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实现融媒体形势下节目主持角色转型升级,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日益复杂的行业竞争形势。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融媒体形势下主持人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主持人职业变革的标准,最后提出主持人角色升级重构的策略,希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主持人;人工智能;角色升级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1-0195-03

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人物和标志,节目能否成功与主持人密切相关。随着不同媒介之间的快速融合,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节目中的功能也逐渐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主持行业的运用,对传统主持人造成极大威胁,因此,结合节目创作需求,重新定义自身角色,是主持人必须考虑的重要命题。

一、主持职业标准的变革

随着传媒行业的发展,受众很容易对单一的主持人形象产生审美疲劳,要想打破这样的局面,适应全新的融媒体环境,主持人必须解构传统的标准,重新建立自己的角色,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主持人形象。由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电视节目个性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主持人也需要不断革新自己在节目当中的形象。由于媒介融合技术的加持,网络节目更注重体现个性,主持人过去大方稳重的形象已经被彻底颠覆,节目开始转变为主持人展现自身独特个性的舞台。

马东、撒贝宁在受众中都有极高的知名度,但受众记住的,却是他们在节目当中与众不同的“出圈”表现。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传播艺术,从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着手,表情达意、陈述事件,都要由主持人负责向受众呈现生动的形象。比如马东,从主持节目《有话好说》,到后来参与节目《挑战主持人》的制作,再到网络节目“出圈”,脱下传统的西装领带,换上极富个性的服装,主持风格日益多元化,从而吸引了大量受众。在创作节目的过程当中,他会不动声色地“套路”嘉宾,让受众觉得既新颖又亲切;他还会针对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向受众传达正向的理念,甚至放弃节目设定的竞赛机制。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平台,主持人结合节目的需求,呈现完全不同的形象,可以带给受众丰富的体验,从而拓展节目发展的空间。

二、传统主持行业面临新的挑战

网络技术升级促使整个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人工智能主持人和嘉宾主持人应运而生,主持行业因此发生重大变革。传统主持人要充分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要认真思考当下盛行的多元文化,探索主持人在全新环境当中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

(一)AI虚拟主持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整个传播领域的广泛运用,媒体格局更加多元化。东方卫视于2015年首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由机器人“小冰”负责《看东方》节目的主持工作。“小冰”通过自然流畅的语言报道当日天气预报,并且提示受众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这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与电视节目成功结合的案例,给传统的主持人带来极大的压力。

人工智能在數据处理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运用人工智能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并生产制作新闻资讯,再传递给受众,在媒体行业已属常见。2018年,中国首位AI虚拟主持人“俎江涛”正式上线,它能够负责多种财经资讯的播报,具体包括外汇交易产生的大量数据,以及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各项政策信息。再比如国内体育解说领域于2018年推出的“AI球”,该款机器人同样具备语音交流功能,可以与受众分享关于赛事的多种信息,包括赛事进程、选手资料等,解说水准已经达到拟人化的程度。类似于赛事报道、财经资讯之类的新闻,人工智能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数据信息库也能够存储大量与报道密切相关的信息,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由此可见,传媒领域对人工智能技术有强烈的需求,其发展的空间也极为广阔。

(二)节目中主持人角色去中心化

由于节目形式的发展,主持人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去中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节目中,主持人的中心地位不断被削弱,即使是节目与主持人完全脱离,也仍然能够存在,甚至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完善节目的基本框架,进而获得完全不同的效果[1]。在少数节目中,评委嘉宾在行使点评、裁定等权利之外,还会主动地与选手及受众互动,更好地带动节目的氛围,从而逐渐替代原来的节目主持人。

1.侧台主持,主持人不是舞台中心

节目主持人离开前台,退到侧幕,由嘉宾负责主导整个节目,也即侧台主持。在这样的模式下,嘉宾在节目中的地位变得更为突出,甚至完全取代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位置。比如近些年热播的节目《中国好声音》等,均采用了上述方式。以节目《演员请就位》为例,一般只在开场和下场时才会安排主持人出现,开场时主要负责口播,下场时则负责与选手交流,或者插入广告,调节现场氛围、引导节目流程的工作则由嘉宾导师负责。特别是在一些人气极高的节目当中,嘉宾不仅是最大的看点,还会负责制造话题、点评节目选手。主持人不再是舞台的中心。

2.跨界主持,主持人角色改变

在各类综艺节目当中,跨界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节目嘉宾也以不同的形式登场,并扮演重要的角色。以节目《青春有你》为例,嘉宾蔡徐坤的定位是制作人代表,主要负责报幕及串场工作,发布选手的名次,也是见证选手成长的角色;《国家宝藏》由嘉宾张国立担任001号讲解员,每期通过一名节目守护人来引出与文物相关的故事,并积极地与嘉宾互动,主要发挥引导者的功能;而在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当中,则由节目嘉宾黄晓明担任成团的见证人,主要负责与节目选手互动交流。通过分析近些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不难发现,节目主持人不再由专门的人员担任,而是由其他在各个领域有出色表现的公众人物负责主持人的工作。“主持人”的概念也不断转变,节目将主持人重新定义为发起人、创作人、推荐人等。他们的职责不再仅限于串场、把控节目,更会主动地参与节目,把握契机制造话题。

隐形主持这一新的模式彻底改变了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定位,而主持人与节目也因此相互分离。但节目最终的效果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反而为节目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专业主持技能的地位明显受到极大威胁。

三、主持人角色的升级路径

(一)坚持发展传统大屏幕

无论是传统媒体兴盛的阶段,还是新兴媒体大量出现的时期,主持人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要具有极强的共情能力、敏锐的应变能力和深度的创造能力。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网络节目开始制作大量具有碎片化特征的“速食文化”,使主持艺术成为文化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产物。部分受众只单方面注重节目的娱乐性,而节目也将此作为审美的标准,导致部分主持人的风格变得荒诞离奇,逐渐偏离规范化的标准。部分主持人在节目当中甚至出现了语言失范、形象失态的情况,这对主持人的价值观念造成极大的影响。

社会快速发展使经济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受众的审美也因此变得更为多元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电视节目不能一味迎合受众审美而失去价值判断。主流媒体要注意把握好舆论导向,要维护自身的权威性。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每天都会产生大量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各种谣言也通过不同渠道迅速扩散,如果主流媒体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受众很容易被海量的信息淹没。所以,主持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对党和政府以及整个社会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主持人一定要扎根大屏的意义所在。

2.高度敏锐的临场力

对主持人而言,高度敏锐的临场力必不可少。在许多节目当中,主持人就如同设定好程序的机器,只会简单地念台词,每天说着重复的话。这种情况需要主持人深刻反思,自己是否能够胜任主持工作,是否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如果有意外事件发生,能否及时补救。比如热门综艺《歌手》,尽管在节目当中由嘉宾负责串场,但是进入总决赛之后,现场播报工作仍然由职业主持担任。特别是第三季决赛环节,节目嘉宾孙楠意外退场,主持人汪涵紧急救场,仪态从容,言语风趣,充分显示了一位优秀主持人的能力与素质。而人工智能主持人只会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并不具备临场发挥的能力,也无法成功地化解危机。这样出色的临场应变能力不仅体现在节目主持当中,在日常生活当中同样如此,要时刻警惕各种不可控的情况,也正因如此,大屏才会始终具备强大的吸引力。

3.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

深度创造力是主持人核心价值的体现。作为有声语言二次创作艺术形式,播音主持不仅具有突出的自然属性,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身为节目创作的主体,主持人不仅要增强自身的专业性,还要注意深入地揣摩行业的社会性。主持工作其实是一种“二度创作”,节目中的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是文字的传达者,而并非生产者[2]。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智能主持人同样能够清晰地表达文字内容;嘉宾主持在有稿件的情况之下,同样可以展示出幽默的一面。但在思想深度上,他们都不具备专业主持人的创新能力。所以,专业主持人不仅要具备运用有声语言进行“二度创作”的实力,还要具备清晰表达稿件内容的能力。尤其是各类媒介快速融合的背景下,主持人更要增强自己的创造力,要从“快餐文化”生产者升级为具有强烈工匠意识的坚守者,要将自己的创造力以及深邃的思想力融入语言表达中,使技术方面的专业性与内容方面的社会性得以融合统一。

(二)积极融入新媒体小屏幕

在全媒体环境下,多媒体相互融合已经成为节目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确保发挥传统媒体已有优势的基础上,要积极地与新媒体合作,争做融合发展的先锋。

1.传统主持与人工智能共生

媒介之间的融合产生了主持人和技术互相结合的新的传播模式,甚至可能出现技术与人工完全脱离的信息传播方式。主持人必须认真思考,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如何才能将主持与技术统一起来,从而不断强化自己的创造能力。比如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将主持人从大量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深度挖掘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同时要促进技术与艺术之间的融合,实现共赢的目标。比如2019年网络春晚,“小小撒”与撒贝宁携手,大胆尝试人机之间的融合;再比如对两会进行报道时,各地方卫视都运用了现代化的人机交互技术,显著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节目主持和人工智能属于共同进步、共谋发展的关系,而非对立的存在,主持人要充分借助智能机器人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强大能力,通过人机之间的合作更好地完成信息处理工作,不断创新信息传播模式,通过节目创作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整个传播行业良性发展,这也是人智共生的最终目标。

2.打造全能型主持人才

媒体融合促进信息传播流程不断优化,平台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主持人的创作也因此更加方便快捷。传统主持人大多被安排在节目最后部分,因此极其被动。要想真正与节目融为一体,使自身的情感与职业技巧趋于统一,就必须亲自参与节目制作的每一个环节,要努力成为一名全能型主持人[3]。比如主持人董卿,长期以来呈现给受众的形象都是温婉端庄、从容大气,但她并不局限于单纯主持人的定位,而是注重提升自己各个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在热播节目《朗读者》当中,董卿将自己的主持风格与节目内涵完美地融合为一体,深刻地传达出文学艺术独特的魅力,打动了无数观众。在节目中,主持人不仅是内容呈现者,更是最重要的把关者、节目整体视觉效果的呈现者以及所有环节的引领者。尤其是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发展已经产生裂变,受众反馈的意见以及关于节目的数据分析,都需要主持人思考和把握,才能更好地满足小屏传播的特征。

3.塑造品牌形象

主持人既是联系受众和媒介的桥梁,更是树立媒体品牌最关键的因素。媒体融合使媒体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具体包括短视频、文字、长视频等,无线内容可以随时扩展,从而达到多维传播的效果。主持人需要从纵横两个方面着手,深层次挖掘自身形象,才能向受众呈现更加立体的品牌形象。尤其是各个电视台,在不断尝试从年轻受众群体着手,积极地与网络平台合作,建立多维度的自我形象。主流媒体出于品牌建设的需要,可以借助“后台”更好地展示主持人的形象,通过小屏实现时代叙事,从而得到更多年轻受众的支持。

随着媒介间的相互融合,主持人这一职业呈现出细化、泛化和深化的趋势。主持人的职责范围也因此扩大,需要承担更重的社会责任。因此,主持人对自身定位要有清晰的认知,要深深地扎根大屏。所谓扎根,并不等于固守传统,而是要在扎根大屏的基础上,通过小屏积极地创新,从而让主持人通过转型、升级,更加快速地成长。就媒体行业的发展而言,大屏、小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屏有温暖的细节,小屏同样有大的格局。主持人不管是植根大屏,还是积极地拥抱小屏,都必须认清自己的定位,要敢于创新自己的形象,才能在媒体融合环境中體现自己的价值。

四、结语

主持人应敢于面对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要积极地探索自身风格与节目内容、现代技术结合的有效途径,才能借助现代技术快速地实现角色升级,创作出更多形式新颖、富有内涵的节目,向受众展示自己最独特的一面,为所在媒介吸引大量人气,提高媒介品牌在受众中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赵晓庆.浅论融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的转型[J].数字传媒研究,2020(6):28-29,74.

[2] 陈姝睿.基层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传媒论坛,2021(14):64-65.

[3] 王航.播音员主持人多角色应变能力提升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2020(3):173-174,189.

作者简介 杨淞岩,本科,二级播音员,科员,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主持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荧幕主持人 妙趣造型四问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
咖喱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