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媒体优化国际新闻报道探究

2021-02-03富梦瑶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广播媒体新闻报道

摘要:文章以广播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工作为分析对象,介绍国际新闻报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以《记者视界》环球资讯广播为例,分析其开播15周年特别节目的报道情况,进而阐述优化国际新闻报道的方式和方法,以提升广播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质量,为广大听众提供高质量的国际新闻报道。

关键词:广播媒体;新闻报道;国际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1-0174-03

一、国际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第一,题材分布并不均衡。当前,国际新闻报道的报道题材可以分成多个大类,例如时政、经济、社会、人文、科技、体育等不同类别。但在现有国际新闻报道中,大部分报道更加侧重于时政、经济和突发新闻,人文、社会、科技、体育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占比并不多,不能保证每期节目都有相关内容,报道篇幅也不固定,导致这些题材的新闻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处于替补地位,常常只在播报重大时政新闻时才会提到。

第二,新闻解释力不够。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报道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尽可能多的新闻传递给受众,导致大部分媒体更加注重对新闻事件事实部分的报道,缩小新闻事件的报道篇幅,以增加新闻事件的报道数量,由此每条新闻背后的原因及对其现象的分析并不全面[1]。例如,在报道2021年突变的阿富汗局势时,很多媒体仅仅是追踪报道阿富汗局势的最新动态,却没有详细介绍这一国际事件发生的背景,也没有扩展到周边地区乃至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外交、军事、安全和治理层面,导致新闻报道缺乏深度和广度。

第三,地区关注存在差异。在国际新闻报道的国家之中,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是被报道最多的国家,其频率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与此同时,由于叙利亚、利比亚、以色列等国家冲突争端频发,属于热点国家,因此国际新闻报道会给予一定关注。由此可见,国际新闻报道的对象主要是欧美国家以及一些热点国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报道并不多,导致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出现地域不平衡的现象。

第四,新闻稿件原创性不高。查看国际新闻报道的稿件来源,发现稿件可分为转发稿件、翻译外国媒体稿件和自采稿等,其中转发稿件、翻译外国媒体稿件占比相对较高,受地域限制等因素的影响,记者自采稿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占比并不高,这表明国际新闻报道在国际新闻原创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五,报道方式比较单一。以广播媒体为例,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解说式报道,常常是以主持人播报或记者口述的方式,向广大听众展示新闻内容。目前,国际新闻报道缺乏多元化的报道方式,例如专家现场直播点评、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直播连线播报等方式在广播媒体中的占比并不高,而这些报道方式恰恰更具有强烈的现场冲击感,尤其是针对重大新闻事件,在满足听众了解新闻最新情况需求的同时,让听众更有代入感,也对重大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所以,这类报道形式可以丰富国际新闻报道方式,吸引更多听众收听。

二、《记者视界》环球资讯广播开播15周年特别节目国际新闻报道分析

第一,内容原创、覆盖地区广。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国际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环球资讯广播以开播15年为起点,总结经验、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用国内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更有深度的原创内容,做好对内的国际新闻报道工作[2]。专题类广播节目《记者视界》特别策划播出了15期前任和现任驻外记者的访谈节目。为了突出环球资讯广播国际新闻传播平台的亮點,特别节目采访的15位驻外记者来自美洲、欧洲、非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覆盖范围广、视角更加多样化,符合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新闻报道的趋势。

第二,报道角度新奇独特。环球资讯广播拥有独特的记者资源,许多内容都是以驻外记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在探讨国际热点新闻事件的同时,深挖新闻背后的故事。在报道中,驻外记者以平实的语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收音机前的听众阐述某一国际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例如,总台前驻墨西哥记者,在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逝世时,驱车10多个小时,第一时间赶往古巴并横穿整个古巴岛,亲历了追悼大会和葬礼。通过他对当时所见所闻的细腻描述,听众真切感受到古巴民众失去伟大领袖的悲痛,仿佛置身现场,一同见证了国际新闻大事件。

还有卡塔尔断交危机爆发,周边国家与卡塔尔断交并实施封锁,总台驻地记者亲身见证了卡塔尔面对封锁围困如何自力更生,如从国外空运奶牛自产牛奶、在沙漠中建蔬菜大棚等,通过讲述自己的切身感受,让听众感受到中东地区局势之复杂和各方博弈之激烈。

总台驻埃及记者曾亲赴黎巴嫩贝鲁特港爆炸事件现场,将最新灾情动态、后续援助和调查结果第一时间报道给国内的听众,在让听众真切了解这起全球关注的重大灾难事故的同时,还将导致黎巴嫩宗教斗争持续千年及造成宗教矛盾不断激化和政治分歧的原因娓娓道来,让听众对这一国际重大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此外,在报道国际新闻的同时,驻外记者也在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和区域的发展出发,就中国与世界15年来的发展变化,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总台驻瑞士记者通过对这一时政新闻的全程报道和深度解读,让听众感受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

另外,驻站记者在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多个国际机构的多次重大国际会议时,也见证并报道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产生的深远影响。总台驻巴基斯坦记者用8天时间走访了世界上海拔最高、被誉为“中巴友谊路”的喀喇昆仑公路,将一个个中国筑路工人、筑路队医院医生与巴基斯坦民众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让听众感受到这条用鲜血和汗水铸造的公路所凝结的中巴深厚情谊。

总台驻肯尼亚记者曾乘坐作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十大合作计划”丰硕成果的蒙内铁路火车,和当地民众一同感受这条铁路带给他们的巨大改变,进而让听众真切了解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重要贡献。

而在软性国际新闻方面,对象国的文化、有名的景点美食等等,特别是国内受众不太了解、兴趣度高的一些文化差异文化,《记者视界》特别节目也以此作为切入点,选取了如下话题进行报道:拉美普通老百姓如今也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能和记者畅聊今年是什么生肖年;土豆在俄罗斯是主食,当地百姓不会和米饭一起吃;德国的啤酒节和啤酒产业;海湾国家是不是都“有钱”?备受推崇的犹太人的教育理念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

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肯尼亚大概是最早开始与中国往来的非洲国家之一,据《郑和航海图》等史料记载,郑和船队最远曾抵达过肯尼亚的蒙巴萨、马林地等地,如今肯尼亚帕泰岛上还生活着郑和下西洋船队水手的后裔等等[3]。

第三,报道方式创新易接受。想要国际新闻传播效果锦上添花,还需要用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报道。

《记者视界》特别节目不同于以往国际新闻报道中主持人或记者一人播报的形式,而是以访谈版的形式予以呈现。访谈过程中,主持人和记者面对面交流,就相关国际新闻事件进行探讨,不仅表现形式更加轻松,而且由于每位记者的性格、表达互动方式不同,个人特点也更鲜活,让节目更加真实、易听,更贴近听众,呈现的效果更佳。

例如总台前驻韩国记者谈及在仁川国际机场参加第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入殓仪式和移交仪式时,其用细腻的语言将现场的场景画面真实地呈现在听众眼前:“每一具志愿军烈士遗骸都用韩国传统纸张和棉花来进行包裹,然后放置在由中方提供的棺木当中。全部的装殓工作完成之后,在仁川国际机场举行的转交仪式上,首先由韩方礼兵双手托举起烈士棺椁,手递手的方式,转交到中方礼兵手中;这个流程完成之后,时任中国驻韩国大使邱国洪亲手为每一位志愿军烈士的棺木覆盖上国旗;最后,再由中方礼兵依次将每一位烈士的棺椁送上专机。”不仅如此,配合着当年的音响素材,仪式现场的很多人不约而同感慨的那一句“烈士们终于回家了”不知让多少听众落泪,产生强烈共鸣。

总台前驻耶路撒冷战地女记者亲历两次战争,目睹了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痛苦与创伤,在讲述一个在战乱中出生的象征着希望的新生儿,由于医院受火箭弹袭击影响停电、医疗设施损坏而不幸陨落时,不禁哽咽起来,在与听众产生共鸣之时,不仅对巴以局势问题进行了深度报道,还能引发听众对“战争与和平”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探讨。前驻纽约联合国总部记者亲身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的肆虐,并在节目中分享自己做好严密的防护措施后乘飞机回国一路上的心路历程,从起初调侃的语气到最后的几度哽咽,让收音机前的听众不禁感慨驻外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国际新闻报道有多么不易,也再次感叹有强大祖国作后盾是多么的幸福和骄傲。

三、优化国际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

第一,重视国际新闻原创性,不断提高报道质量。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国际新闻报道应当突破传统的模式化报道,增强国际新闻报道的原创性,充分利用遍布在全球的记者站加大报道力度,收集报道资料[4]。除此之外,国际新闻报道还需要不断改进新闻编排,可以尝试采用更加灵活的新闻编排模式。

例如,国际新闻报道可以采用模块化编排方式,就国际新闻的重要性和题材设置固定版块,头条位置突出当天国际重大新闻事件,同时给予专题详细报道。其他题材的国际新闻也可以编排到相应的固定版块上,这样不仅可以遵循新闻价值规律,同时也可以提高新闻编排质量,使节目脉络清晰一目了然,有助于提高国际新闻报道水平。

第二,更加注重新闻报道题材和报道区域的均衡性。在国际新闻报道之中,应加注重报道的均衡性。在现有国际新闻报道中,大部分国际新闻报道都聚焦在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少,如果长期只报道发达国家的新闻事件和观点,很可能会导致一叶障目,使国内听众难以了解真实的国际局势。为此,国际新闻报道应当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确保报道的均衡性。此外,在报道题材方面,除了时政新闻,国际新闻报道也应当兼顾社会文化、体育、科技、军事、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满足听众对于国际新闻的多元化需求,将立体、全面的真实世界展现给广大听众。

第三,規范新闻来源,拓展稿件渠道。为增强国际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在报道时应当尽可能使用权威媒体的新闻资料,例如尽可能使用驻外记者在一线采访时获得的第一手新闻资料,这样可以避免引用外媒消息时,报道角度存在片面性的问题,还可以保证国际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性。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新闻报道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权威机构的主流媒体获取第一手信息,为广大听众提供多元化的新闻内容,以此提高国际新闻报道的质量。

第四,不断丰富新闻报道的形式,对新闻事件加强分析和解释。在国际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报道需要不断丰富内容,针对不同的新闻内容采用不同的新闻报道形式。例如,在报道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时,主持人播报之外,还可以由权威专家进行深度解读,分析国际重大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未来发展形势等。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国际新闻报道的质量,确保分析的深度,国际新闻报道还可以采用评论员制,吸纳资深一线驻外记者和国内智库专家、学者担任广播节目评论员,由主持人和评论员共同对国际新闻进行深度剖析,阐述国际新闻的背景,让广大听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以此提升国际新闻报道的质量,树立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形象。

第五,积极培育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国际新闻报道以人才为基础,人才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国际新闻报道的水平,一支高素质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常常可以提高国际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为此,需要加强对专业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构建完善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训体系,提高新闻人员善于发现新闻、分析新闻的能力。与此同时,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还需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新媒体技术,能够同时完成文字、图片、音频等各项工作,同时也能够精通一至两门外语,熟悉当地的社会人文文化。

四、结语

为了做好国际新闻报道工作,提升国际新闻报道水平,广播媒体需要重视国际新闻报道的原创性,减轻关注区域和题材的不平衡性,同时还需要规范新闻稿件来源,不断丰富新闻报道形式,加快培育一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队伍,以此提升广播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质量,为广大听众提供高质量的国际新闻报道服务,不断拓展国人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吴敏苏,金勇,李新宇.当代中国国际新闻报道发展与学科建设: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创办30周年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4):136-137.

[2] 毕振山.试析新媒体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影响[J].新闻知识,2019(5):20-22.

[3] 郭可,梁文慧. 70年来我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三种范式及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1):41-45.

[4] 刘滢,刘心雨,刘静珊.回顾与展望:国际社会化媒体发展新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9(4):72-79.

作者简介 富梦瑶,本科,编辑,研究方向:广播媒体国际新闻报道。

猜你喜欢

广播媒体新闻报道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新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浅谈广播媒体活动的创意与策划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的新思考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关于在脱贫攻坚战中广播如何发挥先锋作用的思考
故事细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