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转型问题探讨
2021-02-03谭英奇唐名威
谭英奇 唐名威
摘要: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多样化给科技期刊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科技期刊转型已是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分析科技期刊转型初期暴露出的思路单一及后期跟进不足、媒体融合流于表面、宣传推广不到位、缺少资金投入等问题,提出科技期刊应该以集群化为背景,以“用户+亮点+服务”的方式开展融合出版转型。
关键词:媒体融合;期刊转型;形式新颖;用户需求;集群化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097-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ZZ051803
一、引言
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有效推动了研究成果转化与落地,促进了学术界、科研界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于学术期刊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打破地域限制、提高传播速度、增强内容多样性则是学术期刊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媒体存在多种形态,如新闻、出版、网站、广播电视、移动媒体、娱乐软件等。科技期刊利用媒体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是一种十分必要且有效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习惯的改变,单纯的纸质刊出版已经不能满足科技工作者及广大读者的需要,为跟上时代的脚步,顺应时代的潮流,科技期刊转型势在必行。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4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突出产品导向(包括两微一端)、技术导向、数据导向。2016年7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意见》。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在中央的部署推动下,在政策的支持下,媒体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正向深度融合发展挺进。
媒体融合是指充分利用各媒介载体的优势,又对各媒介载体取长补短的新型理念,其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因此融媒体不是独立于其他媒体之外的媒体,而是一种运作方式、操作手段。借助融媒体,科技期刊可以实现期刊转型,实现多元化出版,改变传播模式,提高自身知名度及影响力。但是,即使借助了融媒体,科技期刊转型仍暴露出了转型思路单一及后期跟进不足、媒体融合流于表面、宣传推广不到位、缺少资金投入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以上问题,提出科技期刊应该以集群化为背景,以“用户+亮点+服务”的方式开展融合出版转型。
二、科技期刊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转型思路单一及后期跟进不足
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1]统计,91.09%的期刊建立了官方网站,70.41%的期刊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尽管数据喜人,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期刊顺应潮流先后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等账号,却缺少后期的维护和运营,没有将其易于传播分享、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突出特点发挥出来。这消磨了从纸媒转换而来的忠实用户的热情,辜负了他们的期待。
(二)媒體融合流于表面
“换汤不换药”,没有再出版。很多期刊“赶时尚”开通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但并没有真正深入地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媒体融合流于表面,简单地将每期纸质刊的文章上传到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只是在形式上从“纸质”变成了“电子”,没有根据期刊的自身特色、文章的主题特色进行再出版。而再出版恰恰是媒体的一大利器,它突破了地域、形式的限制,使前沿理念、学术成果以声音、动画、视频的形式“活”起来,使文字、图片等变得更加直观,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互动性差。媒体的一大优势就是互动性强,然而很多期刊并没有利用这一特点,只是从期刊到用户单向输出,不接收反馈。期刊不能及时了解用户的使用体验,就不能及时做出改进。读者无法与期刊进行互动,就会显得期刊“高高在上”。无论读者对期刊有良性的建议,还是有中肯的评价,期刊编辑部都无法第一时间获取甚至不能获取,这对期刊的发展来说无疑是有害无利的。用户反馈是互联网公司开发新产品和产品更新换代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产品,必然是汇集了用户的意见与建议反复打磨得到的。而用户反馈也同样适用于科技期刊,对科技期刊十分重要。
(三)宣传推广不到位
编辑们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吸收新用户上,导致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的用户仍然是纸质刊的读者,没有借助这些新媒体易传播、易分享的特点去扩大宣传,积极拉取新用户。
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读者通过关注的期刊公众号看到了好的文章或新颖的话题,会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作者发现自己的文章被期刊公众号发表,也会转发到朋友圈自我宣传,在宣传自己文章的同时,也宣传了刊发文章的科技期刊。朋友圈内的同事、朋友等可以实现多次传播、交叉传播,迅速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并吸引一批新用户关注。同时,编辑也可以将文章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或者直接转发给该篇文章的作者,达到有针对性地宣传的目的。
(四)缺少资金投入
实现期刊彻底转型将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同时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从最初最简单的网站设计与建设、开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账号,到发展过程中的发展模式探索与改进以及后期运营等,都离不开大量稳定的资金支持。在科技期刊彻底转型的漫长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2]。而这一过程中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科技期刊的收入主要来自版面费、广告费、举办学术会议的注册费等。对于期刊转型来说,这些收入扣除维持期刊运作的基本支出(如印刷、纸张、编辑工资等)后,简直杯水车薪。资金不足,转型则难以顺利进行,也无法达到提高期刊影响力的预期。
三、科技期刊转型的应对之法
(一)集群化发展,实现“一次投入,多刊受益”
期刊集群发展,是指多种办刊模式相近、报道领域相关的期刊通过整合实现规模化、集团化,统一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各期刊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依靠规模化发展、集约化运营,提高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3]。力分则弱,单枪匹马的形式并不能使科技期刊做强做大,必须依靠国家政策,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大力倡导下,有序推进集群化建设。从宏观上看,集群化出版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科技期刊与商业性质的杂志不同,其针对的是特定学科的人群,这很容易造成各个相似刊物之间互相争夺有限的优秀稿源和优秀专家,进而造成非良性的竞争。而科技期刊通过集群化发展扩大专业平台,方向相同的科技期刊被集合在一起,相关的专家也被集合到一起,人才队伍顺势扩大。宏大的集群平台和强大的人才队伍可以相辅相成,实现良性循环。平台内的多种刊物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可以充分调动期刊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忧患意识,彼此之间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集群化可以帮助群内的期刊集合各项资源,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管理等优势。科技期刊依靠集群化出版可以解决网站等后期跟进不足、缺少资金投入的问题。通过集群化发展,期刊单位可以实现“一次投入,多刊受益”,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整个集群可以统一开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的建设,学习成功案例的经验,同时开展多本期刊的建设,避免每本期刊在进行网站建设时,都需要做一次行业分析,向第三方付费制作网站等,从而节约大量人力和财力。另一方面,招纳优秀人才,成立运营小组,并对其进行新媒体运营、信息开放与获取等方面的培训,将其培养成可以服务于整个集群的优秀运营人才。将运营与编辑分开,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还增强了集群的统一性,实现了统一管理。
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也将带来更高的权威信以及更强的业务能力和宣传能力。关于业务能力,集群平台可以借助自身大平台的优势,积极承担各期刊研究项目/学术会议,为期刊业贡献力量的同时,获取经费支持,提高自身知名度。关于宣传能力,可以借助集群平台增加广告收入,实现期刊的二次经济效益。相比于单刊宣传,广告用户显然更倾向于集群平台,借助大平台的优势,可以扩大广告的覆盖面,迅速提高广告用户的知名度。集群也可以更好地集中资源做宣传。科技期刊集群汇集了一大批资深的专家和优秀的编辑、编审等,更应将这种天然的资源利用起来,主办各类学术会议以及编辑行业会议,不仅能够推动学术发展、促进期刊业繁荣发展,还可以增加经济收益。以上种种举措大大提高了集群以及集群内各刊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与此同时,也带动了经济收益,一举三得。
(二)用户至上,增加内容与形式亮点
第一,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做期刊的“产品经理”。科技期刊转型是个漫长的过程,内容与形式需要像产品一样更新换代,编辑也需要做期刊的“产品经理”。科技期刊的用户包括读者、作者群体、专家群体等。收集用户反馈是期刊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期刊可以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的留言等功能,与用户互动(此处需要注意关注用户留言,避免出现不当言论),编辑根据用户的建议,对平台进行查缺补漏,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编辑也要走出去,多学习借鉴优秀案例的经验,不断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样才能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
同时,科研工作者是用户,用户也是科研工作者,编辑在工作中要做好选题策划工作,需要紧跟前沿热点。通过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目前正在关注的热点、前沿等,当多个用户关注相同或类似的热点时,编辑就可以多加注意,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编辑还可以针对用户们的研究热点策划专刊、专题、专栏,增强老用户的用户黏性,将期刊做到用户心里去。
第二,增加内容与形式。目前期刊的网站主要展示期刊出版的所有文章,内容过于单一,与纸刊重复。相比于纸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的自由度和灵活度更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如在发布文章时,可以在征得外审专家建议的前提下,将外审意见与文章一同发布。如可以将内容相似的优秀文章进行整合,横向比较或简短介绍每篇文章的创新之处,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做到再出版和二次传播。如可以利用平台或第三方平台开展线上学术会议,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减少人群聚集,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大数据》《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在腾讯会议上开展了“数据资产化论坛”“深度强化学习”等会议,并在哔哩哔哩、今日头条(西瓜视频)、中国知网、知领等平台进行直播,会议累计参与人数达到了1.5万人次,成功利用了新媒体优势。如利用媒体互动性强的特点,开通评论功能,让用户就文章或者学术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编辑从中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评论进行置顶显示。若用户反馈多、价值高,可以开设小专题,刊登有价值的用户评论,引发更大规模的探讨,在共同促进学术进步的基础上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提高曝光度。
内容发布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文字,还有音频、视频、短视频、动态图片等方式,比文字更加生动直观,用户体验感更好。
如可以选取一些受大众欢迎的文章,与作者联系,请作者将提出的算法与模型、撰写文章的思路、做过的实验、取得的结果等以PPT、视频、动态图片或视频+动态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很多情况下,动态图片和视频比二维图片能更好地展示实验进程和结果)。如此一来,也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的平台,实现了再出版,增强了用户黏性。
(三)利用新兴技术,提高服务能力
科技期刊可以借助新兴技术,如大数据、数据挖掘等,筛选目标用户、分析用户行为(如统计分析用户在网站的停留时间、用户搜索的关键词等[4]),根据用户习惯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文章推送,变大众化为个性化,提高期刊的服务能力,满足用户的需求,发现潜在用户。期刊的宣传渠道有很多,线下方式有参加学术会议、赠阅期刊等,虽能起到一定效果,但也受到诸多限制,缺少及时性(需要纸刊印刷出来之后才能宣传)、地域无限性(需要编辑带着纸刊去各个城市)。而线上方式则有更多优点,利用大数据与数据挖掘,可以精准捕获用户,及时将电子刊或出版内容推送给潜在用户,不仅缩短了等待时间,而且不受地域限制。
四、结语
科技期刊转型之路道阻且长,媒体融合发展是期刊走向辉煌的必经之路。期刊出版人需要顺应时代,建立正确、深入的媒体融合思维,直面科技期刊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对策;需要学会利用媒体与新兴技术,精准提供优质内容,提高期刊的知名度以及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专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01-102.
[2] 李小燕,郑军卫,田欣,等.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34-39.
[3] 徐海麗.科技期刊数字化品牌推广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3):309-314.
[4] 刘天星.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发展之路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54-760.
作者简介 谭英奇,硕士,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集群建设、科技期刊新媒体转型。唐名威,博士,副编审,研究方向:科技期刊集群建设、学术出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