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演化视域下“元宇宙”概念的解读

2021-02-03陈姝元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元宇宙

摘要:元宇宙迅速在互联网业界掀起飓风,虽然其概念尚处混沌状态,却伏藏着人类生存维度革命性突破的潜质。元宇宙是精神世界的思维模型,也是人类转向内在精神世界的现实投影。精神世界正是通过媒介的表达向外延伸,并在现实世界中不断迭代升级。文章从媒介演化视域分析媒介从现实转向虚拟、从外延转向内观的演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技术维度、思维方式、哲学关系的角度对元宇宙的概念进行解读。

关键词:元宇宙;媒介演化;未来媒介;哲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1-0001-03

一、传统时代的媒介:从进化到失衡

《毛诗序》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在原始时期,人们的语言能力充分发育之前,就已经有了丰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向外延伸的想象力与情感需求。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指出“媒介就是人体的延伸”[2],媒介发展的脉络,即“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2]。

在广播和电话发明以前,口语传播受到时空限制,而纸张和文字的应用则突破了这种局限。文字的诞生使人类逐渐脱离野蛮与蒙昧,直到印刷时代,文字的普及和印刷物(书刊)的出现,才使部落中的个人超越了其所处的群体环境,发展了个体独特的性格与才能,进入了“脱离部落化”[2]的人类社会。

人类文字用了数万年的时间从石器时代慢慢演进、普及,印刷术更是耗费了近百年才被世人普遍使用。到了20世纪,广播用了38年,无线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因特网仅仅用了5年。“技术的不断加速是加速回归定律的内涵和必然结果”[3],这个定律描述了进化节奏的加快以及进化中产物的指数级增长。

可见,科学技术已迈进数字时代,就快要冲破技术的奇点,而目前人们对未来的认知正如埃里泽所说,“我们唯一的任务是制造出比我们更聪明的东西,除此之外都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3]。

在长期的媒介进化发展中,媒介技术不断更迭,人们以史为鉴,盯着“后视镜”回望过去的变革。最初人们用口语、身体语言来传达和交流,如今我们正使用计算机语言:用巴掌大的智能手机窥探着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日益智能化的媒介变革正逐渐消解其自身作为信息载体的意义及人类思想的能力,人类正是退化着走向媒介的未来。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方式、生活习惯及各行各业的商业结构,带来的数字经济发展成为推动GDP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在短短十几年间,移动互联网接近饱和的状态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类的精神需求。

民生证券行业报告显示,当前移动互联网正面临三大困境:其一,互联网市场流量的增长空间几乎触顶,流量红利正逐步消失;其二,内容呈现单一,用户体验单调,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的距离依然很遥远;其三,反垄断浪潮掀起,国内外强化科技平台监管[4]。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依靠科技巨头开启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而人们则被数字时代推向了互联网发展的下一站——“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5]。

二、场景时代的媒介:元宇宙是精神世界的思维模型

这个时代的“场景”(context)并不是一种空间性的具体场景,而是一种感觉区域。关于“场景”的理论,罗伯特·斯考伯(Robert Scoble)提出,互联网时代的“context”应该是基于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提供的一种应用技术,以及由此营造的一种在场感[6]。

这些“场景”不是真实世界的再现,却具有真实世界的关键特征。人们正通过建立介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概念世界来代偿自己的精神需求。

全球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人类社会数字化进程,大规模的个体在线化形成了一个万物互联的大数据网络。但由于20年来整体的互联网产业在内容载体、传播方式、交互方式、用户参与感和互动性上长期缺乏实质性的突破,催生了各行业单点性的技术创新。

在这期间,正如“场景”的概念所趋同的:物联网、XR(扩展现实)、智能可穿戴设备、3D图形渲染、AI(人工智能)、5G(第五代通信技术)、云计算等各行各业逐渐生成了产品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核心技术的集大成者——元宇宙,若以此为底座建立更高维度的虚拟思维模型,则有望冲破桎梏,开启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元宇宙”对应的英文名字有两个:Metaverse与Omniverse。Metaverse一词由Meta和Universe组成,至今被引用得最多。这个概念最初源于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书中的主人公即通过VR设备和虚拟现实技术进入有着未来设定的虚拟空间中,与其他“化身”一起工作、生活。原著作者的本义是展示一个极端阴暗的“赛博朋克”世界,故事中令人炫目的高科技往往植根于贫民窟、帮派等种种不良社会形态中。

可见,作者对元宇宙世界展开畅想的同时也在警示人们直面数字化社会将带来全面失衡的影响。

实际上,理想中的元宇宙不局限于娱乐、商业、社交等领域,它涉及的范围可能无限接近我们的真实世界,并将通过核心技术系统的支持搭建一个完整闭环的社会结构。

在概念上,元宇宙是一个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介于现实和虚拟之间的“场景模型”。

在结构上,Roblox整合了元宇宙的八个组成要素:脱离于现实的虚拟身份、自由的社交、极其逼真的沉浸感、超低延迟、丰富多彩的多元内容、脱离时空限制的随意性、闭环的经济结构及独特的元宇宙文明。

在技术上,元宇宙“基于扩展现实(XR)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Digital Thread)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搭建去中心化的经济体系。”[7]元宇宙将虚拟世界的经济系統、社交系统及身份系统与现实世界密切融合,并允许每个用户对其加以编辑和创造。

目前,元宇宙的概念仍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同元宇宙文明的建设一样,相关研究者正不断丰富它的含义。对于人们为什么需要虚构,为什么需要元宇宙,虽然至今都没有人可以给出彻底的解释,但从人类心理上有依据可循。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普罗米修斯盗来火种送到人间,教会了人类使用火种和技艺,宙斯担心人们不再祭拜自己,于是派一个美丽的女子给人类送来“潘多拉的盒子”。普罗米修斯的弟弟打开盒子,一股黑色烟雾携着疾病、灾难、罪恶等祸害通通冒了出来。他急忙关上盒子,却把“希望”给关进去了。而后人类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盒子里的希望找出来。宗教和哲学在人类心理上的依据就在于此。

张文江教授曾谈到,也可以把希望理解为一种火,那么也就是通过文要找到明。或者说通过世间法的火,要找出一个出世间法的火,希望就是光明……那么最初的这个光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出世间法的光,不是肉眼看到的光[8]。

“光”向下投射出真实世界的模型,我们通过五官之所得在大脑中搭建“认知像素”来理解、呈现这个真实世界模型,而随着我们积木般的认知构建,头脑中的“认知像素”越发清晰,这个真实世界模型变得比现实更加“真实”,更加自由。于是水面下显出了精神世界的巨大潜能。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9]是指反复雕琢,忽然雕琢出一块从未雕琢过的东西来了,遂逐渐拆去雕琢在现实世界的“认知积木”,回头寻找未经雕琢过的本源之心。这即是通往心灵之路的、出世间法的光。元宇宙则是通往此路的媒介,是人们经由真实世界所反射的、在精神世界中搭建的思维模型。

经由这个思维模型,人们可以破掉“真实世界”的体,反观意识对物质的创造作用。赫拉克利特(Herakleitus)称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条路,也就是两极相通。

禅宗有一句话,“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高高的山顶,怎样才能立上去呢?那就只有往下走。往海底行深一步,往山顶就会站高一步[8]。对真实世界的探索更深一步,离本源之心就越近一步,直到破掉“真实世界”的体,打通两极见出本源之象。这便是人类在追寻希望的永无止境的道路上迎接新一代技术革命的图景。

三、未来的媒介:元宇宙是通往心灵世界的“摆渡人”

从元宇宙的镜像中回溯历史,在人类生存的十万年里,绝大部分是非文字阶段,而其中积累的传说和意象深不可测[8]。

自媒介出现之日起,人们看似正走向多元丰富的未来,实际上正如“文明的重大进步几乎破坏了文明的产生”[3]。人类社会在现实世界的发展几乎扭打着到达了顶点,如果不能鼎足三分,及时防守住科技力量合力形成的攻击,则极有可能“鼎足三分拦腰折”[8]。人們在物质上得到了过度的满足,人类精神就成了最薄弱的环节。这就需要人们在过度发展的物质世界中寻找一个突破口,进而调节身心失衡的状态,以恢复物质世界的自然秩序。

元宇宙作为未来媒介的进化方向,打破了人类现实世界的许多固有限制。譬如,参与者可以在脱离手机、电视等媒介的元宇宙概念模型中以活动导向的方式(游戏)进行沉浸式学习、工作、购物、旅行等,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在去中心化的经济系统中,人们可以使用统一认证的货币无缝切换地在现实或虚拟意义上进行消费、借出、借入及投资;正逐步完善的区块链经济体系架起了通往虚拟世界的桥梁,让虚拟资产顺利地与现实打通,使元宇宙完成了底层的进化。

在搭建起底层闭环经济系统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在独特的元宇宙文明中体验丰富多样的人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元宇宙会取代真实世界的社会结构。

元宇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精神畅游的媒介,是因为其本身介于真实和虚拟之间。人们清楚地知道它既不完全真实,也不完全虚拟,因此人们才得以从“旁观者”视角对元宇宙进行沉浸式的体验与解读。

举例来讲,人们纷纷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而悲痛落泪,正如拉德福德所说,“只有我相信在某人身上发生了某些可怕的事情,我才会被他所处的困境打动。如果我不相信这一点,如果某人没有痛苦或无论其他的什么情况,我就不会悲痛或感动得落泪”[10]。而问题是,我们并不相信虚构人物的悲情故事是真实的,却还是被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即是人们对虚构作品(虚拟世界)的自然反应中蕴含的矛盾和混乱之处,也是“虚构的悖论”最早的表述。

根据博兰尼的解释,人们在观看虚构对象的时候,在“集中意识”意识到它是真实的同时,始终能用一种“附带意识”意识到它是假的,从而产生似真非真、亦假亦真的错觉。人们无法彻底分清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而正如莫利尔所说:“重要的不是我们是否相信这种境遇的存在,而是这种境遇如何生动地、有吸引力地呈现给我们的意识。”[10]也就是说,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元宇宙亦贵在不似之似。

人之于元宇宙,就如同身体之于心灵。生命初次有了“物”的概念,是自其心灵住进身体躯壳的一刹那,保质期八十年上下的躯壳便成了一生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

元宇宙则是由身体感官之所得反向构建而成的概念世界。身者,心之所托。身有限也,而托于无限;身相对也,而托于绝对;身生灭也,而托于不生灭。这是身心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是人类世与元宇宙数物共生的关系。

弗洛伊德曾把人的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人的根,是人生命的本能。每个人的意识系统会压抑着无意识系统的欲望,而无意识始终在指导着意识作用的表达。随着人格的发展,与社会的渐渐融合,现实原则成为每个人自我遵循的主要原则。那些来自人的本能的无意识情感和需求被压抑着,由此催生了人们的艺术活动和精神活动。而在精神气球即将涨破的关口,元宇宙的出现正符合现代人类的精神需求。

四、结语

天数一日,地生一年,日月轮转,心念如天地恒之。元宇宙作为人类通往心灵世界的“摆渡人”,如果借此契机正确地认识身体与心灵、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则可以从中含养无意识的能量,调节身心间的动态平衡,在精神上找出一条上出之路,最终逐步实现人类社会数物共生的发展图景。

参考文献:

[1] 毛氏传,郑玄笺.毛诗[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1-2.

[2]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34.

[3] 库兹韦尔.奇点临近[M].李庆诚,董振华,田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1-22.

[4] 马天诣,方继书.元宇宙核心六问六答,如何看待它就是下一代互联网?[EB/OL].民生证券,https://zhuanlan.zhihu.com/p/4230643 52?ivk_sa=1024320u,2021-10-14.

[5] 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2.

[6] 蔡斐.“场景”概念的兴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4-20(003).

[7] 王儒西,向安玲. 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EB/OL].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新媒沈阳团队,https://m.sohu.com/ a/490523841_407401?ivk_sa=1024320u,2021-09-16.

[8] 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22-223.

[9]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600.

[10] 科林R,迈克尔W .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何以感动我们?[J].亚里士多德学会论文集补充卷,1975(1):67-93.

作者简介 陈姝元,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元宇宙
元宇宙的艺术生成:追溯NFT艺术的源头
Facebook投资5千万美元打造“元宇宙”等
“元宇宙”:正在数字化的宇宙观
“元宇宙”VS智能手机:打不过就拥抱
“元宇宙”距离我们有多远?
元宇宙中的“孤儿们”?
“元宇宙”照出互联网浮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