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万寿岩遗址
2021-02-02乐皎皎
乐皎皎
摘 要:历史遗址、历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由于万寿岩遗址特殊的地位,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成为关注焦点,三明市政府针对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启动了诸多工程项目,然而在建设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诸多问题。文旅融合背景下探索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的新方法和措施,为形成具有文物保护、旅游开发、改善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效应提供参考。
关键词: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旅融合;保护和利用
经历数万年洗礼的万寿岩遗址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十分具有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利用好万寿岩遗址可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所以保护万寿岩遗址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作为福建省目前为止唯一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寿岩遗址有其特殊的地位,所以保护和开发利用显得慎之又慎。
1 万寿岩遗址情况
1.1 发现背景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大部分发现于北方地区,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几乎为零。三明地处闽西北,和万寿岩一样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溶洞很多,却没有发现一处古人类遗址或旧石器时代遗址。为此,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组织力量对全省溶洞进行两次专题调查,溶洞分布广泛的三明地区成了重点调查地区。在两次调查中,文物工作者在万寿岩的溶洞中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崖刻、碑刻等文物和一些哺乳动物的化石。但发现哺乳动物化石不一定代表就是发现了古人类遗址,只有考古发掘发现有与哺乳动物化石伴存的石器或人骨化石等古人类遗存,才能证明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直到1999年秋对万寿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才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万寿岩遗址出土的四个不同时期文化层均含有大量远古人类制作的石质工具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图1、图2)。
万寿岩遗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距三明市区约30千米,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由船帆洞遗址、灵峰洞遗址、龙井洞遗址等组成(图3),万寿岩洞穴内遗址面积约1200平方米,保护范围约56万平方米。
1.2 发现意义
1999年发现之初,旧石器考古学泰斗贾兰坡院士对遗址做了重要批示(圖4)。万寿岩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学术科研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万寿岩灵峰洞遗址的发现,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大约提前到18.5万年前;二是船帆洞遗址发现的约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在我国为首次发现,在国际上也极为罕见;三是多个洞穴类型遗址集于一山,在我国东南地区前所未有,在全国亦不多见;四是四个不同时期文化遗物及与其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跨越十几万年,为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五是锐棱砸击石片的制作工艺和类型与台湾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相同,为闽台史前文化渊源提供了实物证据。
1.3 建设情况
三明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工作,经过二十年的保护和治理,万寿岩遗址已经从一座废旧的矿山变成了绿水青山。
文旅融合新思路下的万寿岩遗址,通过“找准一个定位、践行一套思路、做实一批项目”来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找准一个定位就是将“申世遗,创5A”作为工作目标。为了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分区域、分主题开展项目建设。在建控地带内,突出“保护”主题,布局公益性、事业性项目;在建控地带外,突出“发展”主题,布局消费性、产业性项目。
践行一套思路就是发挥万寿岩的优势,用好“新思想”和“旧石器”这两个宝贝,发挥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明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三钢万寿岩学院(图5)这三驾马车的带动效应,重点发展“亲子研学、教育培训、农旅文创”这三大产业。
做实一批项目就是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岩下花海(图6)、归园田居休闲农业基地等消费配套项目来丰富文旅业态;通过考古研学营地、远古生态森林(图7)等重点文旅项目来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一河两岸”景观提升、提子园改造提升等景观提升项目来提升景区颜值和温度;通过景区道路提升、停车场建设等基础配套项目来完善旅游配套。
1.4 保障情况
在组织保障上,对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机构进行了升格,市委领导定期研究推动工作;成立了万寿康养公司,组建了工作专班。
在资金保障上,通过专项债争取一点、区政府自筹一点、社会资本投入一点、项目资金争取一点等“多个一点”的方式来拼盘解决,累计争取专项债1.3亿元、各类项目资金4100万元,引入社会资本4300万元。
目前,远古文化广场、岩下花海、龙鳞坝等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野人部落、秘谷研学等社会资本投资项目成功进驻,较好地引爆了文旅市场。2021年一季度景区游客接待量及旅游收入同比增超200%。
2 文旅融合的利弊
①可以提高旅游收入。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可以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益,缓解资金压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②可以促进文物保护。通过宣传、实地了解文物,使人们深刻了解文物,让人们认识到文物的价值,提高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
③基础建设对文物本体产生影响。基础建设破坏了景区的原生态环境,不利于文物保护。
④发展旅游业带来大量游客,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使文物受损,严重影响了文物安全,增加文物保护的难度。
3 文旅融合的困境
一是运营力量薄弱。万寿岩暂未引进专业的管理运营团队,专业管理人员数量不足,项目缺乏商业运营,建设投入与营收不成正比。虽然2020年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进行了机构提升,编制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15个。到目前为止,占编人数6人,显然无法承担建设重任。而且人员的增加需要时间,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
二是基础配套不足。除遗址公园外,缺乏核心文旅产品,购物、餐饮配套也比较低端,吸“粉”能力弱,留客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景区空间格局受到限制,建设需要层层报批。文物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出发点与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文物保护规划侧重点是保护,旅游规划则强调从旅游要素的角度出发。因此两类规划有待融合共通。
三是资金来源单一、使用受限。对万寿岩遗址而言,单纯依靠国家专项经费和地方配套资金实现保护和传承并非长久之计。并且专项债资金不能用于设计、监理、征迁补偿等方面,项目前期存在资金缺口,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
四是展示方式传统。作为文物载体的国家遗址公园,主要展示方式是博物馆传统的知识输出,传统展示无法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存在展陈空间小、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
五是宣传层面单一。万寿岩遗址的知名度更多停留在考古学界,一般民众对其知之甚少。
4 文旅融合的路径
①秉承保护优先观,注重文物保护力度,融入文化价值。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利用,加快解决万寿岩遗址本体保护存在的问题,加快建立遗址本体环境监测系统,为遗址本体科学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②健全机制保障,探索新管理模式。建立市、区、镇三级联动机制,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压实各级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督查考评机制,加强沟通,跟踪推进及专项考评,重点考评各责任单位资金争取、政策对接、服务保障等情况,按照工作实绩进行“记功记账”。建立健全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实体化运作的运营管理模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景区建设、运营和管理,提升景区整体服务水平。
③整合文旅资源,开发科学合理的旅游路线,打造智能化服务。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突出万寿岩遗址主题,深挖万寿岩遗址的内在价值,与周边的旅游景点结合,打造特色的旅游线路,满足公众不同的文化需求,加大智能化设备投入,打造真正的“文博之旅”。
④加大宣傳力度。通过临时展、宣传视频投放的形式,加快万寿岩遗址走出去,提高知名度。万寿岩遗址的知名度不仅停留在考古学界,更应普及到一般民众。明确主题定位,确定识别性高的宣传口号。
⑤总体保护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融合。着眼于加强万寿岩遗址的整体保护,立足遗址保护与国土空间、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等多规融合、互为支撑,聘请一流专家团队加快开展遗址保护规划修编,注重动态更新和过程管理;完善万寿岩文旅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做好规划成果转化和运用;开展万寿岩周边片区的控规编制工作,为遗址科学保护和融合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⑥编排一批特色文化节目。可以在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设置特色文化体验游区。深入挖掘古人类文化元素和开闽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编排古人类活动的时空情景展示等一批特色节目,拍摄人类起源、地球演变系列专题宣传片。
⑦加强协同配合。致力全要素服务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在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转用、项目招标、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品牌保护、宣传推介等环节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⑧强化资金保障。积极策划生成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等项目,争取中央及省上资金补助。认真梳理项目建设短期、中期、长期资金使用计划,合理测算项目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管护成本以及经营性收入、资源性收入,做好资金拼盘,多渠道争取资金。
⑨探索制定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与高校合作,通过才智并进、智力兼职、人才租赁等柔性引才方式,引进一批考古等专业的紧缺急需人才,科学配置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班子力量,确保机构顺利运行。完善讲解人员绩效考核机制,选聘培训一批专业讲解人员,招募培训一批讲解员志愿者,提升景区服务水平。
⑩搭建考古研究合作平台,推动市政府、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省文物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办好“万寿岩讲坛”,定期邀请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国家、省文物局专家到万寿岩实地考察、现场指导,为万寿岩遗址的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出谋划策。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三个字为文旅融合指明了方向。在保护好万寿岩遗址本体的前提下,利用好万寿岩的史前文化特色,让更多人了解万寿岩遗址的文化内涵才是今天文旅融合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春山.“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的挑战与思考[J].博物馆研究,2019(4):9-13.
[2]孙秀英.浅议如何协调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5):205.
[3]黄璐.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研学产品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8)11,13.